张源洁 宋媛:民族地区健康扶贫优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五)民族传统医学保护与利用路径
民族医学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19],健康扶贫中应充分吸纳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和文化要素。第一,各西部民族省份应利用健康扶贫资金加强民族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提高民族医药诊疗的规范程度,尽快制定有关办法,将民族“土医生”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应当重视民族土医人才储备,加快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保证民族医药后继有人;对部分健在的民族土医生的经验、秘方要及时抢救、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藏族、苗族、傣族、彝族、回族等民族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配方的筛选工作,并加大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和培育;县、乡两级医保报销医药目录应积极纳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中医药和民族药,为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的传统医药服务。第二,民族医药的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大都源于生活和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重视民族医药的文献保护工作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尽快将诊疗技术、单验方整理编著成书保存,文献中必须认定并标注所有人的真实信息,确保药品验方持有者的知识产权不被剽窃和侵害。第三,地方卫计和民政部门应在尊重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采用参与式方法,用生动的图片、影片、话剧等方式,加强现代科学“生命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科学的“生老病死”观。让他们了解并接纳“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而民族自身的宗教信仰文化与科学就医二者之间也绝对不是相互对立的,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医学二者可以各自在“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民族贫困地区的群众科学合理地看待疾病,并根据病情理性选择就医方式。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