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陆杰华:人口负增长时代:特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19-02-28 21:11:12
作者: 陆杰华  

  

   提  要:本文客观地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负增长发展脉络的三个阶段历程,在总结学界对人口负增长概念剖析的基础上对人口负增长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勾画出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预判了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并前瞻性地提出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思路与应对策略,即尽快建立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和超前预案、加强人口老龄化监测预防和适时放开生育政策、重视超低生育率陷阱与人口发展理念转变、弹性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及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来开发人口红利等。

  

   关键词:人口负增长  特征  风险  应对策略

  

一、引言

  

   21世纪来全球人口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向,波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人口逐渐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中国人口发展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同性逐步凸显。改革开放40年来,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完成人口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迁徙流动日益活跃,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也是促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关键性动力。生育率转变完成后,我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到更替水平,此后21世纪以来的生育水平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毋庸置疑,每年人口增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增长一亿人的周期被延长到14年,预计2029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2亿的峰值,人口峰值被大幅削减,从而推动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更早到来(张车伟,2018)。2019年之后,伴随育龄妇女规模的持续缩小、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预计中国人口拐点即将到来,我国或将在2020-2030年之间进入持续的人口负增长时代。

  

   人口问题始终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持续加速减少,人口抚养比尤其是老年抚养比将逐步提升,人口发展面临从以往人口数量压力到人口结构性挑战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并持续处于偏低水平、人口面临负增长危机等人口发展的结构性挑战势必日益突出。

  

   虽然中国人口总量还在缓慢增长,但人口增长动力在不断消耗,持续性的低生育率和人口正增长力量的不断削弱,很大程度上会加速人口负增长动力,未来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届时我国人口规模的缩小趋势不会因生育水平的提升和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抑制。回顾我国人口增长历程梳理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脉络,剖析总结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潜在风险,有利于明确未来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思路,进而提出有效应对的战略构想。

  

二、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界定


   (一)发展脉络

  

   事实上,我国人口负增长惯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之后随着生育率水平的持续下降,人口发展开始积累人口负增长惯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负增长大体上经历了初期萌芽、逐步推进和潜在加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负增长惯性初期萌芽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发展快速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口负增长现象在上海、沈阳、延边州等地陆续出现。1993年上海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省区市,常住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为负值,但后期由于人口流入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人口负增长现象对上海市人口发展未造成较大影响。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原因更多是低生育率下处于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的大幅度减少,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桂世勋,1996)。在全国人口压力日益严峻下,上海市人口负增长成为未来全国人口由低增长到负增长转变的一个典型缩影。

  

   第二阶段:人口负增长趋势逐步推进时期(2000-2012年)。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育水平的转变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推进,全国有多个省区市的更多城市开始产生人口负增长惯性,区域内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趋势。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处于偏低水平,我国人口正增长的惯性大幅下降,而人口负增长的惯性正在潜在积累,人口正负增长惯性的转折点在逐步前移。

  

   第三阶段:人口负增长趋于潜在加速发展时期(2013年之后)。这一阶段,我国生育政策迎来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的双重调整,生育政策不断被完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鼓励生育政策的出台并未如预期那样有效促进生育率的大幅回升,相反人口负增长趋势日益显著。根据各省份公布的人口数据,2017年,全国共有上海、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六个省区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进入负增长区间,另有5个省区市的常住人口增量在10万人以下。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仅为1523万,比2017年减少了200万。未来一段时期内,预计我国将会有更多的省区市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有更多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维持超低水平,人口负增长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步被增强。

  

   (二)内涵界定

  

   人口负增长概念伴随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而率先被人口学界所提出。不考虑人口迁移因素,如果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人口总量便会下降,这在人口学上便被称为人口负增长。事实上,人口负增长并非新词,人口的负增长也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顾宝昌,1994)。如前文所述,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人口进入加速增长区间,从6亿增加到7亿经历10年,而从7亿增加到8亿乃至增加到9亿均仅用5年,意味着平均每年净增长2000万人口;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每增加一亿人所用的时间逐渐被延长,预测2019年左右我国人口突破14亿大关,则从13亿增长到14亿大约需要14年左右。

  

   人口负增长建立在人口零增长基础之上,人口零增长一旦实现后,由于缺乏一种有效保持零增长的机制,人口发展很容易由零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状态。当人口内在增长率降至零以下后,便会形成人口负增长惯性,这种惯性的强度受到人口内在负增长率大小和负增长持续时间的影响,持续低生育率和负增长率会加速积累人口负增长惯性(王丰等,2008)。当然,人口负增长的实现,最重要的是与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和人口结构老化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以往学者的相关概念阐释,本研究将人口负增长界定为人口再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即在一定时期内,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维持在偏低水平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每年新增出生总量低于死亡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加剧老化,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状态。人口负增长惯性越强,越会加速推动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

  

三 、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是大势所趋,人口总量下降的形势不可改变。未来一段时期,我们不能忽视对人口负增长前景的担忧,而应重视人口负增长时代下生育率变化、人口增长趋势、老龄化加剧程度等人口发展重大转折时期的主要特征。

  

   人口负增长时代是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重大转向、人口结构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数量呈负增长趋势,但规模高峰与负增长的时间节点不同。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数量规模较之前有显著下降,但并不是人口数量规模达到高峰后就快速转变为负增长趋势,也就是说不是人口总量下降就是人口负增长。根据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对中国人口规模“中方案”的预测,人口将在2029年前后达到14.42亿的峰值,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时代。另外,基于总和生育率1.6的推算,如果总和生育率维持这个水平,我国将在2027年出现  人口负增长(张车伟,2018)。基于总和生育率高(1.8)、中(1.6)和低(1.47)三种方案中,我国人口将分别于2030年、2026年和2023年达到14.41亿、13.82亿和13.50亿的峰值(王丰等,2008),随后随着新增人口数量的下降,我国会迎来人口负增长时代。

  

   第二,人口增长模式发生逆转,粗死亡率超过粗出生率。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类型模式演变的最后阶段,推动着人口转变的减退态势,人口正增长惯性遭到有效抑制,人口增长模式发生逆转。有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已经趋近人口惯性的正负转折点,“十三五”末期将成为我国人口惯性转为负增长的拐点,人口负增长惯性会逐渐被强化(茅倬彦等,2018)。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人口总体粗死亡率超过粗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负值区间。

  

   第三,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前期,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少儿人口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老年人口比例则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据《2007年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2017年间,我国少年人口(0-14岁)比例由19.4%下降到17.8% ,老年人口(60+)比例由11.6%上升到17.3%。2018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已达17.9%。伴随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技术的改善,我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77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平均每年提升0.25岁,未来平均预期寿命将会继续提升,人口老龄化将愈发突出高龄长寿的鲜明特征。现阶段,我国家庭结构日益趋于少子化和空巢化,据2016年第二轮家庭追踪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家庭为2-3人的家庭,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8人,老年家庭中近四成为空巢家庭。

  

第四,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劳动力老化加剧。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逐步被终结,我国经济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从2011年开始比上一年减少,其中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同比减少548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现阶段,我国劳动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由于当前执行的退休年龄仍为60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15299.html
文章来源: 社会发展研究 公众号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