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翼城故乡农耕文明杂忆
一、乡野田间农人野叟
桑梓故里翼城县南常村居民成份构成驳杂,外来移民增加了居民结构要素。他们与当地原住民联姻通婚,早已打成一片,其第二第三代之语言服饰饮食起居习惯与当地人同化,其语言与生产生活方式也骤变。他们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如烧柴禾做饭用的草泥和合的“促唧唧”(一种土炉子),就节能减排。促唧唧,即促织,状如蟋蟀,大肚子,火旺。蟋蟀鸣叫时发出急促唧唧声。南门外东西圪垯当属外来移民之首选,只是年深日久,年湮代远,无踪迹可寻觅而已。五十年代,侯满仓、杨万泉自沁水下山来我村落户赁住双窑。也曾有架设电线的民工,耍猴的艺人临时居住。外来移民还有温士礼、李义章、靳万章、尹克俭等多人。
南门外居民居住“郭外”,旧时代狐狼出没,村门晚上关闭。村外之民便于起早贪黑,故尔新暴发富户较多。阶级划分,成分较高者,多为先期移民之后裔。来自河南和沁水的居民,都是先有一户或数人逃荒至此,再呼朋引类。河南移民多擅长手工工艺和农副渔牧瓜果栽培。他们中木工泥瓦匠比较多,比如用荆条编筐制篓缚杈凿石种植果木。河南移民亦有善于做烧鸡制作腐乳者。当然当地农民中也不乏能工巧匠,心灵巧慧百工之人,织布养蜂牧羊。但中国传统以农为本,手工艺为副业,他们仅以此维持生计。我三婶祖上山东,以芝麻馅儿做夹层煎饼,焦黄香脆可口。谚语:“山东棒,棒山东,顿顿吃饭摊煎饼。”如今我还怀念这种小吃,专门到许坦西街花三元钱买了一份。
1950年代农村播放电影film,事先张贴“露布”,现如今叫海报poster,或广告advertisement。旧时代,露布是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士兵扬鞭催马,高举露布。幼时看电影,其乐趣不亚于捷报频传。最早观看的电影是《新儿女英雄传》,在本村场院放映。电影里有蒸馒头的镜头,蒸锅热气腾腾,农民们觉得很好玩,啧啧称奇,说,“电影可是真的”——旧戏剧舞台无法表现热气腾腾。在戏曲舞台上,靠演员的表情,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直棍桨表示划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万里征途未下鞍。看《柳堡的故事》,认得了“堡”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到银幕上,孩子们故意在强光束里穿行,向荧屏投射各种手影。地上的胶皮电线,有人说上面带电,试探了几次,也没有被击倒。最早观看的现代文明戏是关于继母虐待女儿的反封建故事,女儿推磨,边唱边哭诉,后来晕倒。当天晚上没有演完,群情激愤要求继续演。你必须要知道的是,后妈虐待,这是咱们的国货。有一年在庄里演现代文明戏,舅舅扮演特务被抓,大家伙乐了一把。有一次妈妈领我到庄里看戏,散戏时,庙门窄小、人流拥挤。我觉得有可能被践踏而死。看戏的时候,卖醪糟的就让我嘴馋。不过我虽然不懂事,却从未张口跟妈妈要。
1950年代初,农民上集(赶集,赶庙会,农历每逢一四七日 )或出门远足旅行,依然肩背褡裢——用粗布(土棉布)缝制的一种旅行袋,长方形,中间开口,状如挎包,褡在肩上,前后有许多小袋,分装钱物干粮。
1958年,我在故乡南常村小学(今中日友好学校)念书。农民到水利工地筑坝挖沟,挑灯夜战,水肥土种密保共管,我们班级经常敲锣打鼓举着旗幡到工地慰问民工。大红纸上用黄白色粉笔书写慰问信——我初生牛犊,大言不惭起草、抄写、朗诵给民工,都是豪言壮语革命词藻,用的腔调是翼城普通话。
1958年大跃进忽然兴起墙壁宣传画,“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都是向阳花”,娃娃们抱个大玉米,笑靥绽放,靡不夸张。村村都是宣传新气象。张业勤、张业儒兄弟一展身手:宣传画宣传标语如雨后春笋,蔚然大观。扫盲识字教育,我们成了教员,领到县里发的委任状,被委任为扫盲小教员!我的“学生”是王家大嫂,定时晚饭后教她认字。“盲”没扫掉,但我们很认真负责。1958年除四害,老鼠未除,跳蚤仍跳,麻雀倒确实少了,喜鹊喳喳不见了。领我们手持蝇拍到各家各户打苍蝇报纸包裹计数的是李义章。改造厕所——闫锡山时代就有改良厕所的新生活——那种三无厕所到底没推广开去,几千年传统积习断难革除。
1958年,翼城县文联办过一个刊物《幼苗》,好像是下放锻炼的作家李古北主其事。李古北有一篇小说,内容大概是,上山炼钢铁,夜间寄宿农家,晚上阶级敌人杀人。很恐怖。那时的文学就是状写阶级仇恨。我哥哥安希孔在翼城小报上发表一首小诗,四行,四七二十八个字,加上标点符号,几毛钱稿费。乐呵呵。诗句是歌颂粮棉丰赡,庄稼长得高,农民乐哈哈。靡不夸张。我呢,正读完小五年级,和本班同学常自治刘文升办了一个“文学刊物”,我用父亲在大队当会计之便用白纸装订成册,自己发表自己的“诗作”,都是顺口溜,大话连篇。民歌呀。
“文坛趣事”又一桩: 1961年我在南梁中学读初二,开始步入“文坛",给《火花》文学刋物写了一篇“小说",胡诌了些啥,忘记了,但投寄给《火花》,应该是没贴邮票。那个时代尊重知识,尊重文学,尊重文人(此如咱这号念初中的文化人),就可以投稿免资费,但信封右上角应剪开三角口子。这是历史文化知识了。肯定是没被采用,但《火花》编辑部打印的公文式复函,我保留了几十年,光采呀。
后来翼城县还有一位作家潘笛,在《文汇报》发表一整版小说。1962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話,县里文联搞展览,他要参展,发动南梁中学学生从《文汇报》誊抄,送去作展品。现在想来,大概赠送的样报不敷用,才让我们用横格稿纸抄写一一连作文方格稿纸都没有。
刘文升
1961年五一、五四节,我邯郸学步,学马雅可夫斯基,写阶梯诗——所谓诌诗,“奏是”不让你好好说人话(赵丽蓉语)。不意“诗稿"竟丢失。五一南梁镇出南中墙报,忽然看到此诗实贴墙壁,是南中一位搞文印的青年职工当作自己个儿作品“发表"了。我那时也不知道“状告侵权”。这四个字,那时尚未学会。
过往时代生活质量粗放,也有偷窃门帘铣把,偷鸡摸狗,伐树盗木的。地里小麦棉花在皎洁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晚上被偷。亦有劫路(文雅叫剪径)越货情事。农村不良习俗还有通奸偷情,早婚早育,小女婿,娃娃亲,童养媳,无证婚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借机厚敛钱物,送礼行贿,打架斗殴,好勇斗狠,怠惰不勤,奢糜浪费,挥金如土,暴殄天物,败家失德,文盲迷信,敲诈赌博,肮脏不洁,随地吐痰解便,疾病疫疠流行,忤逆不孝,兄弟阋墙,弃婴虐老等。
1950年代,南常村一进南门,雪白的石灰墙壁上书写的是刑法与民法通则,毛笔字楷书工丽雄健壮美。张宗亮、闫广元们笔力遒劲!显然我们想依法治国。
旧时儿歌,摇篮曲:“咕咚咕咚车(cha)来啦,姑姑拉的花里(来)啦。啥花?桃花,姑姑改(嫁)到姚家。姚家一个弹花里 (的),把姑姑弹到南洼里。南洼里,放羊里 (的),把姑姑放到南常里。南常里,有塑像里(的),还有能编会唱里(的)。”
民谣,或童谣,“东门土地西门寺,南门河神头上有雨滴。北沟里山水都溢啦,南桥底下还过着拉麦的车(cha)。桥上正在娶亲家,娶的亲家八十啦。哭着扯(cha)着想要娃,成群结对求菩萨。一求求到洞子沟。洞子沟里有神像,一数数到柿子上。”此顺口溜说的是南常村北边淫雨如注,南边日朗气晴。旧时代求子要到洞子沟涌泉洞。洞里泥塑木雕偶像极多,如同柿子。东门土地,即东门外土地庙。村西门有佛教寺庙。南门有河神庙。
幼时儿歌,“摇耧摇耧种芝麻,种到南头唤狮娃,狮姓姐(娘),开门来,你眊(mao,方言,看)你娃惹(ra)人来。” “耧”,lóu,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拉锯宰锯,吃馒头,放狗屁,拉车车(chacha),做买卖,挣下银钱给娃来”。车,古音为cha。“翻案倒案,两个媳妇好看,你擦胭脂我擦粉,两个媳妇一当儿滚”。 “庄里南常(村名),柿子流房(pang,二层瓦房,叫pang,如阿房(pang)宫),宁叫舍(音sha,扔)了,都不叫程公村人尝,一尝甜似蜂蜜上。”
谚曰,“狗怕摸,狼怕索(绳索),老虎害怕铜家伙”。但从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看,老虎未必害怕铜铁锣鼓家伙。敲锣打鼓,可能反而激发老虎英勇无畏。狼,叫“老扒子”,据说狼从背后面趴在你肩膀上,你若回头,它就咬断你的喉咙,因为一对一对打,它未必胜利。不识抬举叫“狗头不知盘子端”,类似于“狗肉不上席”、“不识抬举”、“有眼不识全镶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和狗有关的还有,“好狗不挡路”,“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院”。
母亲常云,“闻小看大,三岁知老”,“高喉咙狂嗓子”,“活人眼里出火,死人眼里出水”,“成材的树儿不用阔!”她还常说这样的农谚:“人老惜子,猫老吃子”。国人对自然动植物观察甚细微。妈妈对于子女竭尽呵护之能事。农谚云“早烧鼓擂晚烧云”“早烧”就是早霞。“晚烧”,晚霞,火烧云也。“鼓擂”,打雷。其实都是地方俗谚乡村俚语。民谚还有“吃柿子拣软的捏”,“好汉不打上门客”,“早烧雨,晚烧晴”。烧,火烧云,彩霞也。“狗肉不上席”。“吃了豹子胆”,指胆子大。翼城俗话:“人死如虎,虎死如泥”,极富哲理。活人怕死人,抬出死人压活人,也是一绝。麦收时节叫“五黄六月,龙口夺食”,“宁说一不是,不说两不然”,提倡忍让克已,化敌为友的恕道——文雅说法叫“犯而不校”。“哄死人不偿命”,我大妈说的,花言巧语夸赞别人,他美滋滋,乐死了。
翼城还有方言,一节,叫一“圪节"。蹲,叫“圪蹴”。枕头里面装“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翼城话,斜念狭。上古读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蟾蜍,蛤蟆há ma,翼城方言是Gema。“合”组成字念ge的,如鸽,蛤,搿。男人叫“汉家”,乌鸦叫“老哇”,衣裳叫“霓裳”,傻子叫“憨憨”,下午叫“后晌”,去年叫“年时”,昨日叫“夜个”。核桃叫疙桃,表面疙里疙瘩。包含“亥”的字,辅音多读g,k,h。如胲、刻、颏、侅、咳、该、氦、孩、烗、垓、姟、陔、荄、欬、痎、骇、硋、晐、核、絯、骸、阂、劾。方言“流水”,表示经常。方言“折耗”,指生病。“翻唇挑舌”,是指拨弄是非。“慑惊”,shejie,害怕,畏慑。翼城话,“骇惊”, haijie,害怕也。
诬谮,wū zèn,翼城方言念做wuzan,诋毁,进谗诬陷。漫说,别说。石头叫砥石。爸爸打骂教育我们,“家教”,邻居戏谑说是“过堂”(旧时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不好好干活叫“支应差事”或“磨洋工”。来客不说Welcome,而说“来啦?”送客不说“拜拜您哪”,而说“慢走”,心里想的是快走。我不知道送人为嘛要说slowly!可能是说safely。
“驴耳朵过风”,说的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充耳不闻,或听而不闻。耳朵,(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