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概念供给:中国政治学构建的关键
内容提要:政治学本质上是一套关于政治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旨在形成一套基于中国的事实和经验,能够有效解释中国问题,并能与人类现行的政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然而,中国特色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概念为基础,政治学概念是政治学知识大厦的基石。西方之所以能够构建起一个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就是因为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有效的政治学概念。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也与历史上知识生产中概念供给能力的薄弱有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概念短缺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构建的掣肘因素。今天中国要构建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须以概念构建为突破点,提升概念供给能力,同时采取恰当的概念构建策略,加强概念的生产和供给。
关 键 词:中国政治学 知识体系 学科构建 知识生产 概念供给
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学就是一套关于政治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就是要形成一套基于中国的事实和经验,能够有效解释中国问题,并能与人类现行的政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在一个如此宏大的过程和结构中,政治学概念具有枢纽性的意义。《政治学核心概念》的作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要形成关于政治世界的知识,不能只靠观察,还要开发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概念。概念,在此意义上,实际上是构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①这样的看法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政治学概念既是对政治现象进行认知的结果,又是获得新的政治知识的工具。然而,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来看,关注的重点在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对概念的关注却很少,概念问题有被忽视的倾向。可是,如果没有概念的创新,不能实现有效的概念供给,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目标如何达成?
一、政治学构建面临“概念短缺”之困
在近现代社会科学中,政治学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然而,“政治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一般说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政治学经过古希腊、中世纪以及近代的发展,到19世纪后期,形成了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框架”②。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政治学才被介绍到中国。具体来说,“戊戌维新后,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开始逐步系统地传入中国”③。此后,政治学在中国长期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全面介绍西方政治学成为了主基调。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而开始恢复政治学以后,政治学在中国逐步由自在转向自觉,在恢复中得到了全面的重建。今天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就是这种自觉重建的产物。而在政治学全面重建中形成的学科反思,又促成了构建中国政治学的要求并使其逐渐明晰,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由自觉转向自为。在此背景下,国家决策层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要求,进一步将构建中国政治学上升为国家责任。
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缘由或必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明,但从根本上说则与两个基本的判断直接相关: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不仅形成和积累了国家治理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丰富经验,而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之政治后果的政治发展也在快速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政治事象和政治经验亟需政治学的解释。与此同时,国家的崛起尤其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政治学的支持。二是中国现有的政治学从总体上看属于西方政治学范畴,虽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却无法对中国现实、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作出全面而有效的解释。西方政治学在解释中国问题时总是遇到兼容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深受世界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很多东西,但中国的发展走的并不是西方的道路,更不是全面的西方化。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之路。中国的现实和经验已经超越了西方政治学知识的解释能力。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解释系统。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或者说,构建中国政治学的行动,就是在意识到此种必然性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或主动回应。
今天中国政治学的构建缘于既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却不是要将既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推倒重来,而是以生产和提供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的政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从今天中国政治学构建的现实过程来看,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理论层面,致力于通过理论创新而构建一套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政治学理论,以期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作出有效的解释。此外,对政治学的方法也有较多的关注,力图通过方法创新而实现理论创新。诚然,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现实来看,理论滞后于现实和方法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都是中国政治学构建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对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具有更为根本的影响,那就是“概念短缺”问题。
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中,概念具有枢纽性的意义。概念既是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一类或某种政治现实的概括。政治学的概念以术语或符号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反映着一类政治现象或某种政治现实。政治学的理论是知识的表现或载体,而这些理论的形成和构建都离不开概念的支撑。方法对于知识获取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方法的创造、选择都以研究的目的为转移,离不开概念的牵引。国内有的学者把政治学的概念称为“关键词”并断言关键词的库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人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④,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都要以概念为支撑,因而需要大量的概念。然而,今天的中国政治学无法有效满足这种概念供给的要求。
纵观今天用以描述和分析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政治学概念,来自于西方的比比皆是。诚然,中国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概念,但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许多概念由于与今天的现实格格不入,已经被弃之不用了。作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之总结和概括的概念,是解释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这样的概念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一书,“试图对中国政治的重要变化进行概念方面的提炼和梳理”⑤,所列举的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关键词(概念)也才21个。相对于快速发展中所展现出的丰富政治现实以及快速发展的中国对政治学概念的需求来说,这些概念只能是杯水车薪,既无法全面解释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也无法满足构建中国政治学的需要。正是由于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经验的概念的缺乏,人们才不得不大量地运用西方政治学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
然而,西方政治学概念形成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是对西方事实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基本上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无关。因此,这些概念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反映中国的事实、经验和价值。这样的概念自然与中国的现实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许多看似与中国现实相匹配的概念,实际上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距或深层次上的不一致,甚至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以其来描述和分析中国的现实,不够准确、不够清晰、不够聚焦的兼容性问题就难以避免,以此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创新理论,也往往似是而非。
以“公民社会”概念来看,黑格尔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作为国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海伍德也认为公民社会的核心内涵在于“由私人的机构组成”。而《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一书在分析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内涵发展时,认为其存在着从国家主导社会向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演变。这样,中国语境下公民社会内涵中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属性就与其原始内涵中的私人主导属性发生了偏离,甚至走向对立面。⑥这种现象的实质在于,“概念无法适用于新的对象”,由此造成术语、意义、指称的三角关系的错置。⑦萨托利将这样一种概念外延覆盖面的扩展导致了内涵精确性的丧失的现象界定为“概念拉伸”(conceptual stretching)⑧。
今天大量使用西方政治学概念来描述和分析中国的现实,其中相当多的概念都存在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这表明,在西方政治学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政治学理论,进而构建中国自己的政治学体系,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无法达成目标。在西方概念的基础上,无法构建起中国自己的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经验的有效概念的缺乏,是影响中国政治学构建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既影响着理论的创新,也影响着新方法的使用,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政治学构建的进程。中国政治学的构建,面临着严重的“概念短缺”问题。这正是中国政治学构建中最大的掣肘因素。
二、西方政治学中“概念构建”的启示
概念对于政治学理论及整个政治学学科的意义,在西方政治学中体现得最为全面和突出。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西方政治学是比较完备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几乎政治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来进行阐释。而且,西方政治学还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较为严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各种政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释系统。此外,这个知识体系还为新的知识的生成和汇入留下了空间,从而使其知识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保持着强大的活力。而对于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本身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概念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一系列基本的政治学概念或如海伍德所说的“政治学核心概念”,支撑起了这一座政治学的知识大厦。
社会本质上是人群共同体,也是有机体。它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的生产、管控机制的生产和知识的生产是主要的方面。其中,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虽然受到的重视并不够,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纵观人类的历史,每种文明或每个社会,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知识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生产过程是人类社会维持和演进的重要机制。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则是社会记述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符号系统,对所处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完善和健康的社会,都有一套知识生产的机制伴随着它。西方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凸显,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资本主义扩张以后。而回溯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知识生产过程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文明中形成的知识生产过程,一直就具有并保持着较强的概念生产能力。这样的概念生产能力在西方政治学的构建和发展中体现得十分突出,也正是这样的概念生产能力成为西方政治学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西方的文明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建立的民主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政治制度以及在此框架内形成的政治权力运行方式,限制了扩张性极强的政治权力对社会知识生产过程的干预,甚至鼓励社会知识生产过程的独立发展,从而为社会知识生产过程的独立发展提供了空间,由此也就养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自主性。在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知识生产过程的自主性受到压制却未完全泯灭,通过宗教神学来论证神存在的知识论仍然存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知识生产的自主性再度恢复并发扬光大。这样的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传统,孕育了强劲的概念生产能力,为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各种各样的政治学概念被创造出来,进而构建和支撑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又反过来影响了现实的政治构建,成为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
这样的知识生产过程尤其是其中的概念生产能力,(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