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再谈教育产业
——和杨东平先生商榷
我看过杨东平先生的不少文章,他对教育的不少论述是很到位的,是一位教育专家,但他对经济学上的一些概念认识是模糊的,他和相当多的人一样,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产业化”,在最近发表的谈论教育的文章题目就是《警惕新一轮“教育产业化”》。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提到“语言腐败”现象,指出语言腐败就是对一些正常的行为冠以“恶名”,而“教育产业化”所以遭到大家指责正是语言腐败的典型案例,“产业化”被严重“恶名”。把教育上的问题归为“教育产业化”和用“跳大神”来治病完全一样,根本不问“神”、“鬼”是什么,怎么就和有病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敬神、打鬼”就可以治病。我在十几年前就写过有关教育产业化的文章,发表在《广东教育》杂志上,杨先生又提出新一轮“教育产业化”,看来要找到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谈清楚“教育产业化”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我们对教育产业化本质的认识是有很大偏差的,不能顺应产业化的规律才造成今天教育的困局。
今天办学校的基本形式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传统办学的形式是“私塾”,具体情况可以从文艺作品中知道一个大概,而传入并延续至今的中国办学方式都是“产业化”办教育。产业化办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行分年级、分科教学;二是参与办学的人主要目的是获得“工资”,这两点和其它行业的“产业化”是完全一致的。现在一些农民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承包商,再到承包商哪里打工挣工资,这就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不少国家都有公务员制度,也可以看成是行政“产业化”。中国教育的产业化可以讲已经一百多年了,现在也没有丝毫会变化的样子。简单讲,你要得到教育服务必须付出“货币”,无论这“钱”谁出,产业化服务将是“性价比”最高的,办学校就是“教育产业化”!在这基本认识上搞不清楚如何能解决教育上的种种问题呢?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服务性产业”,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这项产业越发达。教育产业对一个国家是很重要的,很多资金要投入其中,相当多的人要靠这项产业获得“薪金”赖以生存。国家教育搞得好,从“硬件”上讲就是资金和人力投入足够多,从“软件”上讲是参与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素质高,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投入资金分配合理,人员积极主动性高。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教育产业“软、硬件”出现的问题,我们办教育的方法是对办学施行高度“垄断”,无视产业发展规律,无论资金还是人员的进入和退出都受到制约,教育何能正常发展呢?
如今在参与教育的人员上,也就是在我们读书受教育的相关人员中,有“官员”(这在我们国家是十分突出的,学校几乎全都是行政化的)和“准官员”(公办教师),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大量的市场化行为的教育服务人员参与了进来。教育管理者、行政化教师队伍、市场化教师人员三部分人共同支撑了中国今天的教育。按照产业规律,参与到这项产业的人的利益和这项产业是否发展得好是紧密关联的。但如果否定产业性质,施行“垄断”,则参与人的利益未必与这项事业发展好坏有关。如今教育上这三部分人就各有各的利益点,他们和“真教育”的要求有一致的,也有相近的,也有南辕北辙的,这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杨先生在文中提到要“教育家办学”,不要“资本家办学”。他说的前半句是很对的,而后半句就违背了“产业”的规律。任何产业都要首先考虑“投资人”的意愿。中国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这时的“资本家”是纳税人,是关心教育的“家长”,而我们的教育上的种种问题邀请过家长们参与讨论了吗?家长们对教育有发言权吗?看介绍美国义务教育的文章,提到一个镇子的学校设施比较宽裕,而临近镇子学校比较紧张,是否接受学生的调剂要由镇子上的居民投票决定。这是因为美国义务教育的资金主要来自房产税,所以学校的真正主人是当地居民。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居民对学校的关心是出自内心的,如此教育上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吗?投资某项产业的人未必是这方面专家,但肯定会关心产业的发展,所以也一定会聘请“专家”来直接管理产业。所以实现“教育家办教育”必然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之上。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这方面可说的太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强调行政化办学和拒绝“教育家办学”是一致的。我在一座很现代化新小学的围墙看到《二十四孝图》宣传画,完全可以断定,做出这个决定的肯定不是“教育家”,而且是没打算办好真教育的“官员”。在行政化系列上的人员,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我们不能指责他没有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对工薪层面的人来讲,薪金和提升才是最重要的。产业化可以把从事的“事业”和你的收入挂钩,而行政需要的是“命令”畅通。
杨先生指责教育产业化助长了应试教育,并使应试教育向“音、体、美”多方位发展,大大增加了学习负担。他的确看到了教育产业会在教育的各方面进行渗透,但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也就是我们不能因为开快车容易出交通事故,而去禁止造快车。中国初、中等教育上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应试教育”的肆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中国社会有太多的“等级制度”,是一个迷信“强权”,轻视市场交换的社会,当然彻底改变人们观念是长期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出努力,要把平等、自尊的观念告诉学子,培养这方面的品质。“行政”和“等级制度”有更多关联,而教育产业化更有利于克制应试教育。举一个极端例子,如果我们所有文化上的“证书”能够花钱买到,“证书”还值钱吗?还有人去买吗?还有人去迷信吗?“文化”作为“资产”不同于物质财富,同样一件实物品属于甲,不可能再属于乙;而“文化”是可以复制的,一首诗可以千百万人会背诵,同时去拥有。提出不能教育产业化,给上学设置“门槛”(考试),都是莫名其妙无法让人理解的做法。如果追究真正的目的,大概是为了实现对“文化”的垄断,为了制止人们得到“文化”。不可否认考试是教学一项重要环节,但这绝对只是学校才能拥有的“权力”,和其他人应该没有多大关系。“应试教育”所以形成恶果是行政化办学的后果,任何“行政”化的事业,肯定需要一个评价标准,而教育是普及文化的过程,真文化是不会有统一标准的,而通过“考试”有了“分数”,成了对办学的评价标准,以至于低文化,甚至摆摊卖菜的大妈也可以来评价哪所学校是“名校”,此时学校还是社会上被尊重的地方吗?还有文化的尊严吗?保留“考试”管理教育的功能,又不至于形成“应试教育”局面,不妨把“考试”产业化,利用人们对“产业”有天然的蔑视心理来消除对“考试”的迷信。例如我们把高考、中考交给“考试公司”,不信任这一家,可以找另一家,此时又会有多少人痴迷于“分数”呢?
杨先生在文中提到:课外补习正在“绑架”学校教育;小升初择校竞争:公退民进;新一轮“名校办民校”。这些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教育产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渴望受到教育,得到文化,愿意拿出自己的“资金”投资到文化教育上,这不是好事情吗?一个社会有钱能买到吃喝玩乐,而买不到文化,买不到受教育,这是怎样的奇葩社会呢?是文化先进的社会吗?当教师是人们普遍喜好的职业,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发展教育产业应该是社会首要的发展方向,怎么能限制它的发展呢?我们来看一个教育上长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的问题。从教育角度讲,中小学每班人数应该控制在30到40人之间,而我们现在是50到60人之间,仅仅从这一点看,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缺口,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就业和投资机会啊。出现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说得过去,延续至今实在是“打”所有教育战线上人的“脸”,也让几十年来重视教育的文件成为“谎言”。逻辑太简单了,办个学校,无非是需要点“钱”和几个“文化人”,如今是“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时代,解决不了小学生上课挤的问题,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何来一丝一毫重视教育呢?所以问题长期存在,就是不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行政垄断教育的结果。现在好了,大量渴望进入教育行业的人开始敲“学校”的大门,一些长期被垄断的“堡垒”被攻破,最明显是你想得到优质的“音、体、美”教学只能去找教育市场,下一个很可能是外语学科。杨先生看到的很清楚,这就是教育市场的确干扰了正常教学,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但解决办法不是想办法把教育大门关得更严,而是要更注重教育的产业化规律。认真发展教育产业是当前最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几乎是符合所有要求的产业方向。
杨先生提出“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从应试教育突围”,这一点是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里的确存在“剧场效应”的现象,我们是要恢复剧场秩序,让第一排坐下去,不要站起来,但不是靠政府来管理。“应试教育”的出现是“文化”与“权力”联姻的结果,是行政化办学的结果。坐“第一排”的正是行政化学校,第一排站起来了,后面的也都可以站起来,当大家都站起来了,互相看看,放着椅子不坐,不是“犯傻”吗?结果会大家自觉都坐下的!办学是要靠“教育家”,“资本家”是不会直接来办学,如果要办,他会对自己的“资本”负责,聘请“能人”也就是教育专家来办学。我们的行政要以“政治”为重,也就是把“管理众人之事”放在第一位,需要的是“官吏”,而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这是需要认清的。
下面我将十年前写的文章在贴出来,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想一想“教育产业化”是“正路”呢?还是“邪路”?
论教育产业化问题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受到的指责声甚多,但为什么不能教育产业化,什么是教育产业化,并没有多少人去探讨,几乎就是“武断”的说不能教育产业化。这里为教育产业化申辩,谈谈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为什么要教育产业化。
大家谈教育不能搞“产业化”,首先要搞清楚“产业”的意义。查<辞海>对产业有两个解释,一是指私有的土地、财产、房屋等。二是指各种生产的事业,也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第一个是原义,第二个是这个概念的延伸,我们今天谈论这个词主要是指它的第二个意义。“产业化”这个词也反映了世界社会发展的进程,今天我们讲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等,是指这些“事业”也应象当初工业化一样,高效率运作。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产业化”的几个特点:一是重视分工,认识到每项“事业”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存在,各“事业”必须相互依存,同时“事业”自身运作也是分工协作的结果;二是重视“货币”作用,各“产业”之间彼此需要相互协作,又有一定独立性和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靠货币的作用;三是实行工资制度,参与“事业”的人从经济上讲主要是为了工资,也依此为生。“产业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非强制性”,是靠相互需要来共同发展,“双赢”、“和谐”是产业化的目的。
产业化是经济市场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非产业化和产业化是容易区别的,例如体育运动如果只是为个人“好玩”或是为锻炼身体,这是非产业化的;如果把它当作职业,以此为生,当职业运动员,参加一个俱乐部,这就是产业化了。一个理发师从事个体经营,是非产业化的,如果开个理发店,里面的工作人员有分工,拿工资生活,这就是产业化了。师傅带徒弟,或是家庭私塾式的教育形式,就不是产业化的,现代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当今国家提出企事业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否是“产业化”,只要看它是否有会计制度。“产业”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个中性词语,不过是“事业”一种存在方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