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陈晓平:因果理论功能主义及其物理主义论证

更新时间:2017-07-07 17:29:29
作者: 陈晓平(华南师大) (进入专栏)  

  

   摘要: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功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在功能主义中,因果理论功能义影响巨大。因果理论功能主义试图通过“因果角色”这个概念来阐发心理本质及其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并借助于“拉姆齐-刘易斯方法”给出心理谓词的功能定义。金在权等人借助于图林机理论来证明功能主义在本体论上是物理主义的,但却遭遇“中文屋”论证的严重挑战。

  

   关键词:因果理论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因果角色 拉姆齐-刘易斯方法 “中文屋”论证

  

   功能主义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主导学派,但是,功能主义内部又存在不少纷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还原的物理主义和非还原的物理主义(nonreductive physicalism)之争。布洛克(Ned Block)曾经谈道:“功能主义文献中展现出奇异的分歧,其中最令人吃惊的分歧涉及功能主义和物理主义的关系。一些哲学家(阿姆斯特朗(D. M. Armstrong)、刘易斯(D. Lewis)和斯马特(J.J.C. Smart)等)主张功能主义,用以表明物理主义大概是真的;而另一些哲学家(福多(J. A. Fodor)、普特南(H. Putnam)和布洛克(Ned Block)等)主张功能主义,用以表明物理主义大概是假的。”[1]

  

   需要指出,布洛克所说的物理主义是指还原的物理主义,而不包括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这里,布洛克把功能主义分为两大阵营,即还原的物理主义和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阿姆斯特朗、刘易斯和斯马特属于前者,而福多、普特南和他自己属于后者。前者的标志性理论是刘易斯的“因果理论功能主义”(causal-theoretical functionalism),后者的标志性理论是普特南的“机器功能主义”(machine functionalism)。本文将着重讨论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因果理论功能主义。

  

   一、因果理论功能主义

  

   机器功能主义试图通过“图林机”这个概念来阐发心理的本质及其与物理性质或物理世界的关系。与之不同,因果理论功能主义则试图通过“因果角色”(causal role)这个概念来阐发心理的本质及其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功能主义而言,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心理状态作为输入-输出关系的中间环节,并以此将其特征化。其实,机器功能主义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强调人脑-电脑之间的类比,借助于图林机(机器表)这种特殊方式来展示心理的输入-输出关系的网络。与之对照,因果理论功能主义则是直接着眼于生命体(特别是人)的心理状态的输入-输出关系的网络;可以说,机器功能主义是因果理论功能主义的一个特例,后者更具普遍性。

  

   在因果理论功能主义所展开的因果关系网络之中,除了所讨论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的感觉输入和行为输出之外,还涉及其他心理状态。感觉输入和行为输出是这个网络的边缘,它们把这个网络固定在物理世界或现实世界之中;网络中间的各种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相当于这个网络的结点,它们之间的各种因果关系相当于这个网络的结点之间的连线。不同心理状态或心理事件取决于它们在因果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疼之所以不同于痒,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因果角色。具体地说,疼往往是由组织损伤所引起,它又往往引起畏缩、呻吟甚至逃逸的行为;与之对照,痒往往是由于皮肤过敏所引起,它又往往引起抓搔等行为。

  

   不过,以上对疼和痒的因果说明是非常简化的;以疼来说,对它的因果说明还涉及其他许多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包括:你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和正常运作的,你是正常地警觉的并且没有正在专注于其他工作;此外,疼的结果还包括其他心理状态或心理事件,如感觉难受并想释放它。

  

   然而,如此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似乎把我们带入无穷倒退或恶性循环之中:为解释给定的那个心理状态,我们需要参照其他心理状态;为解释其他心理状态又需要参照另一些的心理状态,如此等等。其实,这种恶性循环根植于功能主义关于心理状态的一般概念之中,即:心理状态是一种作为中间环节的内部状态,一方面,它以感觉输入和其他一些心理状态为原因,另一方面,它以行为输出和另一些心理状态为结果;显然,这种关于心理状态的定义或分析是循环的。为了解开这一循环,因果理论功能主义试图使因果关系网络充分地丰富,以致包括所有心理状态,用以将心理状态最终安放在物理的或行为的平台之上。

  

   不难看出,因果理论功能主义的这一做法其实是用无穷倒退来取代恶性循环。从理论上讲,无穷倒退和恶性循环一样是行不通的。不过,从实践上讲,无穷倒退要比恶性循环可取一些,因为无穷倒退可以变成有穷倒退,只要倒退的足够远,理论的内容足够丰富,以致达到人们在实践上相对的接受标准。基于这一策略,因果理论功能主义给出一种理论模型,被称作“拉姆齐-刘易斯方法”(Ramsey-Lewis method)。

  

   请看如下“疼痛理论”T:[2]

  

   (T) 对于任何x而言,如果x遭受组织损伤并且是正常地警觉的,那么x处于疼痛之中;如果x醒着,那么x是正常地警觉的;如果x在疼痛之中,那么x畏缩、呻吟并处于难受之中;如果x并非正常地警觉或者处于难受之中,那么x将弄出更多的打字错误。

  

   我们假定,构成(T)的陈述都描述了因果关系,其中斜体字的表达式是物理谓词,它们指称物理的、生物的或行为的性质;黑体字的表达式是心理谓词,它们指称心理性质。显然,比起我们知道或相信有关疼痛及其与其他状态之关系的东西来,(T)的内容是贫乏的;不过,(T)作为讨论的例子,我们假定它包括了我们关于疼痛的所有重要性质或关系。此外,(T)作为“疼痛”的功能定义的基础,它所陈述的因果关系是基于何种理论,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眼下我们暂时撇开这一问题,先讨论(T)的技术问题。这套技术首先由拉姆齐(Frank Ramsey)提出,后由D·刘易斯用来表达心理种类的功能定义。[3]这个功能定义需要在(T)的基础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首先,对(T)加以拉姆齐化(Ramseify),即对出现于(T)中的心理谓词进行存在概括,从而得到:

  

   (TR)存在状态M1、M2和M3,对任何x而言,如果x遭受组织损伤并且处于M1,那么x处于M2;如果x醒着,那么x处于M1;如果x处于M2,那么x畏缩、呻吟并M3;如果x并非处于M1或处于M3,那么x将弄出更多的打字错误。

  

   (T)逻辑蕴涵(TR),因为“存在概括”是演绎逻辑的一条推理规则。(TR)作为(T)的拉姆齐表达式(Ramseification)只包含物理谓词而不含任何心理谓词,与(T)中心理谓词相对应的是谓词变项M1、M2和M3。尽管(TR)所断定的内容比(T)要弱一些,但就物理(或行为)谓词所涉及的范围内,(TR)与(T)的表达力是相同的,因为二者表达了相同的物理(行为)关系。比如,二者都蕴涵着:如果某人醒着并且受到组织伤害,那么他很可能畏缩;如果他没有呻吟,那么他要么没有受到组织伤害,要么没有醒着。由于(TR)的心理谓词是变项,不存在心理谓词之间相互定义的恶性循环,所以(TR)可以作为定义心理谓词的基础。

  

   为了论述简便,我们把(TR)缩写为:$M1,M2,M3[T(M1,M2,M3)],其中的“$”表示“存在”。接下为我们进行第二步即给出“疼痛”的功能定义:

  

   x处于疼痛中=def.$M1,M2,M3[T(M1,M2,M3)并且x处于M2]

  

   请注意,M2就是对应于(T)中“疼痛”的谓词变项。同样地,我们也可给出“警觉”和“难受”的定义:

  

   x处于警觉中=def.$M1,M2,M3[T(M1,M2,M3)并且x处于M1]

  

   x处于难受中=def.$M1,M2,M3[T(M1,M2,M3)并且x处于M3]

  

   当然,仅就我们给出的理论T而言,对“警觉”和“难受”的定义是十分贫乏的,因为理论T只是针对“疼痛”而设计的局部的因果关系网络。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个因果关系网络应是完全的,包含了有关的所有心理谓词和物理谓词,因而由它得到的功能定义对于各个心理谓词应是不偏不倚的。让我们看一下这种定义说了些什么,以上关于“疼痛”的定义是说:

  

   你处于疼痛之中,当且仅当你处于这种境况:存在某些状态M1,M2,M3,它们相互联系,并与一些物理(行为)状态以(TR)所描述的方式联系着,并且你处于M2。显然,这个定义是借助因果关系或律则关系给出“疼痛”概念的,尽管其中所涉及的其他心理概念是以变项的方式出现的。正因为此,这个定义似乎包含心理谓词之间的相互定义,但不包含恶性循环。

  

   我们看到,通过拉姆齐-刘易斯方法为心理谓词下的定义是整体性的,它实际上给出一批定义而不是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以理论(T)为基础的,而理论(T)则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网络,其中包含心理谓词之间、物理谓词之间和心理物理之间的大量的因果关系或律则关系。由理论(T)可以逻辑地得出拉姆齐表达式(TR)进而得出心理谓词的功能定义,因此,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基础理论(T),特别是如何确定或选择(T)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知识。这就是拉姆齐-刘易斯方法以及因果理论功能主义所面临的基础心理学理论的选择问题。

  

   二、对基础理论的选择

  

   面对基础心理学理论的选择问题,两个主要的候选者是常识心理学(commonsense psychology)和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前者也叫做“大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和“本土心理学”(vernacular psychology)。这两种心理学各有长短,似乎令人难以抉择。

  

常识心理学的优点在于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缺点是比较粗略。相比之下,科学心理学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和深刻,缺点是不够稳定,经常更替,甚至是“变幻无常”的。例如,上面关于“疼痛”的功能定义就是基于常识心理学的,其中涉及“正常的警觉”等,但何为正常的警觉,却是很含混的。科学心理学也许可以对“警觉”给以更为精确的描述或定义,甚至用另一个术语取代它;但是常识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不可取代的,至多只能对它给以进一步的阐释,(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050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