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威尔斯与《自然》杂志科幻历史渊源——Nature实证研究之二

更新时间:2017-06-15 21:06:56
作者: 江晓原 (进入专栏)  

   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卷1期(2014)

   穆蕴秋 江晓原

   一、《自然》杂志上与H.G.威尔斯相关的文本

   作为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最知名、作品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H.G. 威尔斯(H.G. Wells 1866~1946)在科幻历史上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

   威尔斯一生著述甚丰,除了科幻,在其它领域涉猎也相当广泛,生前身后有多种精选集流传世面,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多不胜数。而相当出乎现今学术界及公众想象的是,威尔斯和英国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之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渊源关系不仅在前人的研究中极少被关注到,而且很可能对《自然》杂志现今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的形成,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

   专攻威尔斯的资深学者约翰·帕丁顿(John S. Partington)除出版过一部研究专著之外,还编纂了四部和威尔斯研究成果有关的集选。[1]、[2]、[3]、[4] 这些集选中,2008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威尔斯(1893~1946):一位受优待的读者》(H. G. Wells in Nature, 1893-1946: A Reception Reader)显得尤为“另类”,全书跨越“科学史”和“科幻”两个领域,收录了《自然》杂志上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66篇——这样的数量在《自然》杂志出版历史上的作者中是相当罕见的。该书出版后,除《爱西斯》(Isis)和《科幻研究》(The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发表书评做简要介绍外,[5]、[6] 还未见专门研究成果出现。本文将结合这些文本,对威尔斯相关作品及其与《自然》杂志的关系进行科学史研究。

   《<自然>杂志上的威尔斯》一书收入的文章大致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威尔斯署名发表的文章共计26篇(该书收录了其中13篇):

  

   第二类,威尔斯40部著作的36篇评论(其中几篇属多部作品合评):

  

   第三类,涉及威尔斯的17篇文章:

  

  

上述三类文本的选取时间截点从1893年至1946年威尔斯去世,时间跨度大约半个世纪。而在威尔斯去世后,《自然》杂志对他的关注也没有终结,后来还至少发表过两部他个人传记的评论。[7]、[8]

   从以上三类文本,大致可看出威尔斯的知识构成和社会活动背景。相关内容在《自然》杂志第二任主编理查德·格里高利(Richard Gregory 1864~1952)对威尔斯的纪念文章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9]

   威尔斯早年生活并不十分顺利,他1884年进入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师范学院(如今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分部)学习,这期间正好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在该校教授生物学课程,他的生物学观点对威尔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伦敦知识界著名的“X俱乐部(X Club)”核心成员,[11] 赫胥黎还是《自然》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杂志创刊语正是出自他的笔下。[12]

   由于地理科目考试失败,威尔斯毕业时未能获得学位,之后他辗转一些私立学校靠教书维生。直至1890年,威尔斯才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或许是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地理考试。1893年,威尔斯结束教书生涯,开始靠专职写作谋生。他除了定期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之外,还尝试创作科幻小说,而他这方面的天份也很快显现出来,1895年,威尔斯发表《时间机器》(Time Machine),这部小说随后为他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声誉。

   成名后的威尔斯一面继续科幻小说创作,一面开始承担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各领域中的问题表达观点——这一期间,《自然》杂志无疑成了他发表看法的主要刊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尔斯涉及的各类话题中,甚至有对通灵术的讨论。在1894年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威尔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科学发现与通灵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发现过程可以被检验,后者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条件。[13]

   毫无疑问,尽管威尔斯多年来持续向世人展示他在各个领域的丰富知识背景,但他举世公认的成就还是科幻小说创作。1999年11月4日,《自然》杂志新辟“未来”专栏发表科幻短篇作品,社论把这一新举措的历史追溯至威尔斯1902年发表的文章《发现未来》(The Discovery of the Future)[14]、[15]。事实上,《自然》杂志的科幻历史渊源当然另有源头(后文将对此做详细论述),而更加直接体现威尔斯科幻创作与《自然》杂志存在关系的,则是他十几部科幻小说的书评。

  

   二、对《自然》杂志关于威尔斯科幻小说的推介及评论的分析

  

   《自然》杂志总共发表过11篇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书评,被评论的威尔斯科幻小说中,除去《威尔斯短篇小说集》(The Short Stories of H. G. Wells,1927,其中收入威尔斯短篇作品62篇)不易归类之外,[16] 其它被评论的威尔斯科幻小说大致可分为四类(我们顺便还讨论了若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其他作者同类主题科幻小说的评论):

  

   1、时空旅行

   《时间机器》是《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书评,书评作者认为小说的科学性在于“帮助人们对生物进化持续过程所产生的可能结果,有了连贯的认识”。[17]事实上,威尔斯的这部小说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书中想象的“时间机器”对后来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18] 如1929年出版的《巴顿博士的时间旅行》(The Time-Journey of Dr. Barton,1930),讲述的就是一位科学家乘坐“时间机器”旅行到2000年后未来世界的故事。《自然》杂志对该书也发表了书评。[19]

   威尔斯对时间机器的想象其实和当时一个时髦的科学论题——第四维(the fourth dimension)有关。这时期的一些流行科学杂志——其中包括《自然》,为了满足公众对第四维的好奇心,不时会刊登一些和“第四维”相关的文章。[20] 1908年底,《科学美国人》甚至公开悬赏500美元,寻求对“第四维”的最佳解释,这一征文比赛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来稿。[21]

   小说中,威尔斯把“第四维”表述为“时间”尽管别具匠心,但并非是开创性的。终生致力于“第四维”通俗化和形象化的英国数学家查理斯·欣顿(Charles Hinton)在他1884发表《科学冒险故事》的第一个故事《什么是第四维?》(What Is the Fourth Dimension?)中,就已经把第四维表述为时间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机器》之前,《自然》杂志还发表过另一部和“维度”有关的幻想小说书评:《平面国:多维冒险故事》(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1884)。[22] 2001年,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Ian

   Stewart 1945~)仿照这部小说写了数学普及著作《平面国续篇》(Flatterland: Like Flatland Only More So,2001),讨论数学上的一些高维问题,《自然》随后也发表了评论。[23]

  

   2、星际旅行幻想

   《自然》杂志发表了以下几部威尔斯星际幻想小说的书评:《世界之战》(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8)、[24]《先到达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 ,1902)、[25]《新人来自火星》(Star-Begotten ,1937)。

   19世纪后期,火星探索研究在欧洲天文学界炙手可热,相对应的,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火星为主题的科幻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威尔斯1898年发表的《世界之战》。小说引入了1894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一次备受关注的火星观测结果,作为故事背景。笔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一过程已进行了详细考察。[26]

   1937年,威尔斯发表了另一部火星题材科幻小说《新人来自火星》(Star Begotten)。书中火星人不再像《世界之战》一样,通过飞行器加死光武器的豪夺强取来入侵地球,而是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更为隐秘也更为有效的手段,他们以“不断增加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向人类发射某种宇宙射线”,改变人类内部身体结构,最终把地球人改造成火星人。当谜底揭开时,那些最先意识到地球已经被火星人入侵的人们,却很可能就是新一代的火星人。《新人来自火星》隐含的社会寓意也许远远超越《世界之战》,但名头却远不如前者来得响亮,不过,《自然》杂志同样对它发表了评论。[27]

   相较火星幻想题材的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大量涌现,以月球旅行为主题的幻想作品十七世纪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威尔斯的《先到达月球的人》只是其中较为人知的一部。小说十三章中提到《开普勒的月亮之梦》(Kepler's Dream,1634)一书中对月亮背面世界的想象,证明威尔斯是仔细阅读过开普勒这部掺杂大量想象的天文学论著的。《开普勒的月亮之梦》1965年、1967年先后两次被译成英文出版,《自然》杂志都发表了评论。[28]、[29]

   除了以上威尔斯的三部星际幻想小说,《自然》杂志还发表了大量星际幻想主题的科幻小说书评,这里附带整理如下:

   《奇人先生的密封袋》(Mr. Stranger's Sealed Packet,1889),[30]《旅行到其它世界:未来历险记》(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A Romance of the Future,1894),[31]《月亮上的人》(The

   people of the moon,1895),[32]《火星确有来世》(The Certainty of a Future Life in Mars,1903)[33],《金星旅行记》(A

Trip to Venus,1897),[34]《插翅之旅,关于两颗星球的故事》(Their Winged Destiny, being a Tale of Two Planets,(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0466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