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乔治忠: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 王广: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科学方法
- 夏静:阶级分析是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取径
- 关爱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 李斌:坚持和发展立足于历史实际的阶级分析方法
- 赵广军:民国时期萧一山的史观构建与评析
中国古代史
- 葛剑雄:元:厓山之后
- 程源源:继往开来的隋代历史教育及其对唐代的影响
- 李华瑞: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 杨国安:书差、税收与秩序:明清两湖乡村赋役征收群体考察
- 高树伟:《永乐大典》正本流传史事考辨
- 龙登高 王明 陈月圆:明清中国的民间组织与基层秩序
中国近现代史
共和国史
- 李明楠: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50年:脉络、现状与趋向
- 侯波: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杨凤城:改革开放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 杨泽晖: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始末
- 常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 郑新立: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70年
世界史
- 郭永虎 闫立光:美国有关1978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应对决策初探——基于美国新近解密档案的解读
- 修斌 刘啸虎:《日本远征记》所见琉球的国际地位——兼论琉球与日本、中国之关系
- 修斌 李晓:美军占领初期的冲绳社会生态——以《冲绳岛》为线索
- 陈静静:佐藤政府对琉球政策:模糊立场与渐进路线①
- 许晓光:17—19世纪日本的皇权主义思想
- 赵学功:美国是冷战始作俑者
考古学
- 李旻:于断裂处重生
- 杨蕤:百年西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
- 韩建业: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三个突破口
- 贾笑冰: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点思考
- 孙庆伟: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五个维度
-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历史地理学
- 李汉松:“印太”的全球思想史
- 葛剑雄:天堂杭州的历史沿革
- 刘清涛:整体疆域观下中国边疆的意蕴探讨
- 高福顺:形而下之道:古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论刍论
- 侯艾君:“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缘构想的当代起源及其再认识
- 马玉凤: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文革研究专题
- 周尧云:我的初中日记(1971.09.28-11.25)
- 王永魁:关于“文化大革命”称谓的两个重要概念辨析
- 胡一民:亲历1964年轰动全国的贵州“大四清”运动
- 唐耿良 唐力行:不思量自难忘:我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
- 郑谦:知青史研究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沈寂 武振平:上海文化五七干校忆往(二)
全球文明史专题
- 贺云翱: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中国大运河文化
- 郑佳明:炎帝神农与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
- 周建刚:从炎帝传说看中国上古史
- 王涛 刘肖兰:促文明互鉴 致合异之美
- 曹润青: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 方宇军:人类文明起源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