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男,1956年12月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主编)、《西方哲学史》(主编)、《西方哲学智慧》(主编之一)、《西方哲学导论》(主编)和《西方哲学十五讲》等。 …… 启蒙、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启蒙”与“现代性”(甚至包括“传统文化”)都是富于歧义的概念。为讨论方便,我们先确定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内在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作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 毫...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的决策对吗? 媒体质疑国资委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决策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全身隐退房地产业,但这一要求难以做到“一退就灵”,78家央企退... 哲学话语的困境 哲学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虽然除了极少数人有幸聆听哲学大师的演讲而外,绝大多数人都是... 哲学的“终结”:从理论转向实践 无论是哲学的“终结”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都不是新问题,本文“老调重弹”的“新意”是这两个问题的“结合”:哲学作为一个... 哲学:问题与对话 2004年11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哲学节”正式进入中国。在我们这个处处都在追求实际效益的时代庆祝哲学的节日...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 向终结存在 【内容提要】 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存在与时间》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本文按照《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梳理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内容提要】2004年,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研究为什么经久不衰?一种历史性的哲学思想... 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 [内容提要]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作为现代性之结果的全球化进程向作为本土文化之结晶的中国哲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但全球化的后现... 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 【内容提要】本文意在探讨比较哲学的理论根据问题。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比较哲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一向是西方哲学界的“显学”,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浩若烟海,令人目不暇接,任何一位以康德哲... 康德哲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在以反传统著称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中,无论是英美哲学还是大陆... 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 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所谓“贡献”并非一定是... 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国学的振兴成了各界人士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不过人们热衷于是否应该振兴国学的争论,往往忽略了究竟应该... “白天看星星”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 [内容提要] 本体(Noumena)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对象(Gegenstand)、... “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思现代... “知其白,守其黑” “真”与“非真”或“真理”(Wahrheit)与“非真理”(Unwahrheit)是海德格尔哲学尤其是其后期哲学中的一对...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内容提要]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术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上个世纪初,留洋的中国学者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按照西方哲学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