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世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著名民族问题专家、法学家。1967年11月11日出生,陕西榆林人。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199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199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宪法学。著有:《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的法律》、《法律人的城邦》、《法律的现代型剧场:哈特富勒论战研究》、《超越法学的视界》、《立法者的法理学》等,译著有《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等。 …… 如何融合中西智慧开辟香港“一国两制”新篇章?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伴随香港国安法与新选制的落实,香港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及兴,“一国两制”得以行稳致远。在25周... 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如何理解中国崛起面对的全球秩序 文明冲突不仅是政治的,更是哲学的,即现代普世文明摧毁了古典文明的道德秩序,导致人类历史从区域性文明帝国的古典王道政治迈向... “双重对话”与“双重历史化” 法律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和中国崛起相伴而行,而中国崛起对于法律社会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可能改变我们提... 贸易与人权(下)—— 世界帝国背景下的中美竞争 关贸总协定:两种人权理念之间的妥协 美国通过“民族自决”和“门户开放”在第一代人权与第二代人权之间形成了体用结合的内... 贸易与人权(上)——世界帝国与“美国行为的根源” 问题的提出:何以讲好“人权”故事? 从特朗普对中国全面发起贸易战以来,不少开明人士仅仅将其看作特朗普在民粹主义支... 香港新选举制度是一套好制度 12月20日,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结果全部揭晓,顺利当选的90名议员将在香港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重要历史关头加入... 宪法的革命性与连续性——从宪法纪念日谈起 主权机关不仅应当确认“工作文本”的宪法文本地位,而且应当将1954年宪法及其后历次修宪的宪法文本统统作为中国宪法的“法定... 信念、知识和勇气 各位同学、老师、嘉宾: 大家上午好! 谢谢元培学院的邀请,让我给毕业的你们讲几句话。过去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务部负责... 没有帝国的帝国史 中国崛起无疑得益于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地主动学习西方创造的现代知识,我们唯有具有在知识上把握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自主意识和自由... 立足中国大地 建构中国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意义 1、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坐标: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 法是由事物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不同的事物性质会产生不同的法。因此,... 我的《读书》时代 一、前《读书》时代 回想童年,有两种体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一种是饥饿的痛苦,另一种是读书的幸福。我们这个年龄都经历了... 中美“关键十年” ——“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 由于两国对未来图景的构想差距过大,以至于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到今天的局面。因此,中美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如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全球化时代的治理提出新挑战 相信大家最近和我一样都是宅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关注着正在武汉和全国蔓延的一切。今天我想把武汉疫情的防控作为一个个案,和大... 疫情防控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治理提出新挑战 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为三联中读录制了一期节目,讲述了本次疫情防控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治理提出的新挑战。本文根... 中国的忧郁:香港的“去殖民化”问题与国家主权建构 一 2007年12月29日,香港回归十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决定,明确香港可以在201... 批判法律理论的场域——从《秋菊打官司》看批判法律理论的转向 摘要:本文试图将法学界围绕《秋菊打官司》所形成的批判法律理论置于国际政治场域、国内体制改革的政治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中... 法与秩序:思考中美贸易战的尺度 2019年10月7日下午3点10分,“北大法学阶梯”高阶讲座系列第十七场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B103教室正式开始。本... 帝国的司法长臂——美国经济霸权的法律支撑 如今的美国,正是以其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掌控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法律将“经济制裁”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中世纪教皇开除教籍的法律权力... 怀念沈宗灵先生 沈宗灵先生去世已经好几年了。时间越长,我对先生的怀念也越深。也许随着年龄增长才意识到生命中有多少美好珍贵的东西,可当年... 政制发展之谜——香江边的思考 上 一九九二年七月九日,末代港督彭定康携带家人抵达香港的皇后码头。港英政府专为殖民地官员建造的码头经历了历任港督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