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笔名罗厚立,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87年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余英时先生。现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外关系史。 …… 流动抑或纷扰:民国前期农民离村现象及时人的认知 [提 要] 民国前期的农民离村在当时和后来都得到较多的关注,产生了不少调查材料(包括数据和描述)。然而向被... 自由讲学:新文化运动后期书院的发现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过去书院制的优点——自由... 无暇也要读书 每到年终的时候,总有些报刊读书版的朋友来问问今年读到什么好书。至少近几年来,这是我最觉尴尬的时候。号称读书人,居然说... 史料与理论:范文澜探讨汉民族形成的语境 摘要:在形塑历史认知的进程中,理论和史料应当怎样关联互动,本是一个涵容广泛而相对抽象的问题,在1950年代关于“汉民... 以国家说民族:范文澜关于汉民族形成思想的特色 编者按:中国何时成为统一的国家、中华民族何时成为一个民族,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既是学术问题,也是涉及民族自信的... 能动与受动:道咸新学表现的转折与“冲击/反应”模式 内容提要:道咸新学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其“务为前人所不为”的态度既是学问的自然扩展,也显露出明显的“造反”意... 学术史:学人的隐去与回归 在近年的中国,“学术史”颇有些异军突起的感觉。不过,这恐怕是一个不那么“与国际接轨”的现象。我们最希望“接轨”的“国际... 让思想回归历史——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反思 作为史学的一个子学科,思想史在今日西方是相对没落的*;以近代中国研究为例,自从李文森(J.R.Levenson)之后... 知人与论世:郭嵩焘与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 摘要: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既重要又特殊的人物。他身处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当时饱受诋毁,却被后人视为先知,最能体现... “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胜而结束。中国虽号称参战,其实只派出一些劳工,却因此而成了战胜国,颇有些喜... 五四运动为何会突然爆发? 摘要:五四学生运动是一个蓄势待发而被瞬间点燃的运动,其所蓄之势是多方面的,且有远因有近因,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最直接... 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我们今日实行的仿西式学术分科确立时间却不算长。不过,在20世纪初年中国“新史学”滥觞之际,章... 重释“辛亥巨变”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其“大”的程度,当事人的认知显有不足... 尝试稍更广义地看辛亥革命 章开沅师曾提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研究,要注重“三个一百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以来的一百年,以及今后的一... 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一、引言:从地方看历史 梁启超曾提出,中国从很早开始,“已渐为地方的发展”,故欲“了解整个的中国”,必须“一地一地分开...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其“大”的程度,当事人和后人的认知,似都有些不足。由于时人对那次鼎革... 近四十年史学的流变蠡测 这个题目半是命题作文,我自己一般不敢主动想到去探讨这样宏观的问题(要求说四十年,遂自定以史学为范围)。且改革开放以来... 文如其事则雅俗皆宜 《抗日战争研究》要讨论“史学论文的文字问题”,承高主编看得起,要我也写一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的确重...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 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是曾经论述较多而近年相对淡出的议题,过去的研究明显侧重于实施侵略一方, 而相对忽视...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人误解(详后),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