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吉林人,1960年10月出生,朝鲜族。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东亚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比较行政法。著有:《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韩国国会》、《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宪法学基础理论》、《感悟宪法精神》等。曾获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 我的四位宪法启蒙老师 自1987年毕业留校,一晃30年过去了。 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当时考研时选择了宪法专业,而没有选择经济法... 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中国五年发展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做了重要战略判断,对法治国家以及对“推进人权事业... 后疫情时代 · 重塑社会正义 据2020年10月10日的统计,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逾3705万,死亡人数多达1071345例。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宪法》第31条“特别行政区”一词由来及其规范内涵 摘要: 在基本法的理论中,学界对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以及相关的宪... 香港基本法第22条的规范分析 香港基本法是一部面向实践、充满智慧与开放的规范体系。基于“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基本法条文兼顾了不同法律文化传统,构建... 正确认识《国歌条例》的立法目的与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简称《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根... 韩大元 许瑞超: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宪法界限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 论中国宪法上的国家安全与人权的关系 反恐、去极端化与反暴力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恐怖主义破坏宪法秩序,危害人类生命、自由与安全,是人权保障的头号敌人... 论香港基本法上“国家”的规范内涵 “维护国家统一”作为国家宪法明确规定的义务。基本法实施至今的22年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未能完成第23条的本地立法。自香港出...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的形成过程及其规范含义 基本法是“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具体化、法律化,为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矗基本法由不同规范组合,构成不同的... 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呼唤和平,期待以宪法共识有效消解民族主义与立宪主义的张力,建构基于和平的国际秩序。在信息化、全... 民法典编纂要体现宪法精神 摘要:民法典编纂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所有立法要符合宪法精神”,即把宪法精神全... 吕忠梅 生态文明入宪的本土资源、规范价值与意义 2019年6月8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宪法与环境... 《克隆人技术立法的宪法界限》序 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孟凡壮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去美国访学一年,跟随Daniel A. Farbe... 维护人的尊严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凸显人的地位,回归人性的尊严,培育人权文化,尊重与保障人权成为国家价值观。基于人类... 尊重宪法要从读宪法文本开始 自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来,通过宪法凝聚社会共识成为国家生活的主题,宪... 当代科技发展的宪法界限 人能不能克隆?技术上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国际公约里面明确规定:不能克隆人。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和美国的立场不... 通过宪法控制基因编辑等科技对人类尊严的威胁 提要:法学的使命不是赞赏科技发展带来辉煌的成就,而是要审视科技可能带来非理性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法治降低科技发展可能带... 徐显明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 编者按:从1978年至今的四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四十年,也是我国法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在... 苏俄宪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 苏俄宪法最早中译本的译者是张君劢, 发表时间是1919年11月15日。此后, 有十余种著作收录苏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