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1934年生,浙江省嵊州市人。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兼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王弼集校释》等。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杨文会,字仁山,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死于宣统三年(1911),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 中... 楼宇烈 :学习传统文化的总方向——体不离悟,悟不离体 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儒家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作提升自己智... 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学里“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上“国学大讲堂”“国学总裁班... 为人之道就是教育之本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化民成俗,立国根本 《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教育。教... 弘扬国学,重在培植传统文化之“根”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那么在如今复兴国学、重... 佛门应当“净、静、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佛教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梵刹继起,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然而,这种...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 大乘佛教传人中国后,在人文与神化、自力与他力、自性净土与他方净土等信仰并进共存的同时,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化,有不断... 谈“为己之学” 通过阅读来开阔我们的眼界,改变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每个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格致与科学 近百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中国人,因为西方文化强势涌来,用一种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标准来看问题,最后(导致我们)什么都... 研究中国佛教一定要“去印度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比较成功的。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认为人是由神创...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宗教的人文信仰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 “以天为则”的学习精神 中国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要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更要管住自己的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 树立自觉的人文思维方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科学的时代,科学占据了话语权,任何问题都以是否科学来检验;科学成为一切事物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文化... 人文素养——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儒家文化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敬天法祖、礼仪、祭祀,表达出人对天和祖先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心会形成比较和谐的社...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梦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有两大趋势:其一,回归传统,重新审视各自文明的出发点;其二,转向东方,从东方文明里面寻找精...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从“仁者自爱”说开去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向... 国家的宗教教育几近缺失 11月3日,学者楼宇烈在自己家中,坐拥书山,一边泡着普洱茶,一边接受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当天的... 科学跟宗教并存 谁取代谁都不可能 科学时代下佛教定位的问题,首先要开展科学与佛教的对话。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 论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从这一角... 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我想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现...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