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柠:一份95后的文革阅读书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001 次 更新时间:2017-09-26 01:20

进入专题: 文化大革命  

曹柠  


爱思想原创首发,转载须取得授权。


曹柠,爱思想学术观察员,现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我出生于1995年,今年21岁,对于50年前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我读到了这些书。我的阅读极其有限,选书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非文革研究的合理路径。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如今有很多根本不了解文革的人也可以围绕文革侃侃而谈;令我感到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有些经历过文革的人竟可以罔顾事实、颠倒黑白。


起初只是源于高中时对历史课本一语带过的“文革”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段历史,无奈材料有限,媒体上有见之甚少。后来复旦满足了我对文革那段历史的好奇,一学期便有三个学科的四门课程以文革为教学主题:历史系金光耀、董国强老师的“文化大革命史”、历史系孙沛东老师的“毛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系陈明明老师的“文革专题阅读”、社会学系范伟达老师的“文化大革命研究”。


我在想,如果所有中国的高中生对历史课本上那句话不满足时,都有机会能看到这些书,他们会不会变得更好,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好。


一、历史研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国内出版的比较权威的文革研究著作,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本书声称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展现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两位作者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文革亲历者和体制内文革学者的双重身份让作者深感阐释还原的艰难和复杂,但同时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还是驱动着他们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开展研究工作:“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


*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六卷,共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1949-1981的历史,历时七年,共六百余万字,作者都是卓有成就的当代史研究者,倚重档案研究,尽可能详细地考订辨析,是目前最具规模的中国当代史研究著述。本卷主要关注从1965年底批判《海瑞罢官》至1968年夏文革开始头三年政治权力的运作,文革发动、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从夺权到天下大乱,再到各省市革委会的成立、造反派分裂、武装斗争……一一呈现在眼前。


*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八卷。1972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发生了一系列至今众说纷纭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用丰富的材料试图探究这一系列疑问:毛泽东曾考虑哪些人当接班人?周恩来为何痛苦地反省?中阿、中越为何翻脸?八大军区司令为何对调?毛泽东对“红都女皇”事件怎么看?批邓是毛的决策还是四人帮的挑拨?





*麦克法夸尔(MacFarquhar)《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沈迈克合著)

作者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海外文革研究的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自1988年在哈佛大学开设文化大革命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作为麦克法夸尔的代表作,出版以来也受到不少争议和质疑,但仍可以一窥海外汉学界文革研究的基本面貌。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书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以一种很少见的研究视角,让人们看到上海普通人的生活在十年文革中如何艰难运转。


二、口述史、回忆录、纪实文学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兼有口述和文学描写手法,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面貌,普通人的经历和讲述有着真实的冲击与震撼。


*杨小凯《牛鬼蛇神录》

作者是最杰出的华人经济学之一,既对现代经济学作出重大理论性贡献,又对中国的政治变迁和经济改革有真知灼见。此人的传奇经历从19岁开始,他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他记录下那些狱中的“牛鬼蛇神”们。


*郑念《上海生死劫》

郑念原名姚念媛,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革期间被控为英国的间谍,被关在监狱6年半,独生女梅平也遭红卫兵迫害致死。本书在西方出版后,风靡一时,余英时说此书教育了整整三代西方人,从此书中我们看到一位优雅、坚毅、机敏、高贵的女性,面对野蛮和强权的侵犯时,如何坚守底线,维护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心中不可折损的现代价值。


*巫宁坤《一滴泪》

巫宁坤是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他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担任中国在美受训空军师的翻译,后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1951年受邀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英语系。文革期间,巫宁坤在劳改农场服苦役的期间,妻子李怡楷菇苦含莘靠一个打字员的微薄薪水抚养三个幼儿。这本回忆录在海外出版后颇受好评。


*徐景贤《十年一梦》

近年来,不少文革制造者出于种种目的都撰写了回忆录,作者是上海文革期间的头面人物之一,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书记、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几乎亲历了文革期间上海的重大事件,不论反思性和客观性,仅从材料上提供另一种视角。


三、主题阅读:风暴中的青年人


*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作家梁晓声的纪实性的长篇小说,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剖析、思考那个“红色的社会”,发出“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的声音,代表了红卫兵群体中流行的一种声音。


*宋柏林《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作者1965年转学到清华附中读书,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本书是他文革期间的日记选编,记录了清华附中红卫兵造反的过程,是关于红卫兵研究的珍贵史料。


*北岛等《暴风雨的记忆——1965 - 1970年的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曾经的四中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作者从事哲学和文革研究多年,本书力图通过红卫兵精神素质的演变解释红卫兵运动的种种特点:造反派的行动模式、派系形成、地区差异、红卫兵思想类型……这本基于大量口述资料和个案研究的著作是研究红卫兵心态形成的开创性研究之一。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

此书是作者潜心多年的博士论文,关注了1966-1976年文革期间的青年思潮的复杂变化,展现了文革青年一代的狂热迷失,在反思中挣脱思想束缚,走向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


*金光耀、金大陆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全三册)

收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009年这三个时期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代表性论述。


*王绍光《超凡领袖的挫败》

王绍光《The Failure of Charisma》的中译本,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及亲身经历,以文革时期的武汉为中心,分析文革时期群众的集体行为,以及各派系的斗争,从而举证毛泽东作为超凡领袖的失败,无力以个人影响力控制文革的过程。作者想要打破文革参与者受蒙蔽、盲目追随毛泽东的流行观念,证明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不管参与者自身是否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大多是理性的,即使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也难以左右。


四、其余材料


*金春明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

1989年出版的一本文革“工具书”,立场很鲜明,客观程度存疑。


*许善斌《证照中国:1966-1976》

作者是退休报人,是北京最早致力于证照收藏的民间收藏家,十几年来蛰伏于潘家园旧货市场和报国寺文化市场“淘宝”。收录的证照里,上自风靡全国的“毛主席语录”下至普通百姓的个人证件、票据,从不同角度呈现出那个年代国家和人民的状态。图片资料好,文字可看可不看。


*周明编《历史在这里沉思》

这是从旧书店淘的到的旧书,出版于1989年4月,现在已经绝版。选录“反思”文革的一些文章,论述带着特有的时代烙印。如今再看,能够窥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对于文革的暧昧态度。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重读“文革”》

这是许子东对文革叙事的研究,分析了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五十篇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从各不相同的作品中归纳、发现了四种主要模式、四个叙事阶段、二十九种叙事功能,探讨并揭示了这一段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与集体认知)的主要模式。


    进入专题: 文化大革命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61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