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货币政策缘何过度使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2 次 更新时间:2016-04-06 16:34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魏革军  

货币政策过度使用由来已久,但诸多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把货币政策作为应对经济困境的“重型武器”却是前所未有。日本、美国、欧盟如此,不少经济体亦如此。因此,一些有识之士近期接连发出警告,应当谨慎运用货币政策,以防止政策手段枯竭和潜在风险。

过度使用货币政策有几个突出表现:一是货币政策的非常规化。危机中和危机后,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断扩展,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眼花缭乱,有常规的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模糊了不同公共政策的边界,也使人们重新认识货币政策的性质和职能。二是量化宽松政策使用广泛而频繁,并成为主要经济体博弈的手段,一些经济体争相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稀释、化解和转嫁矛盾。三是负利率政策越来越普遍,给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平衡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也造成全球金融资产配置困境,即所谓的资产荒。四是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政策替代明显,出现了货币政策财政化、结构化倾向。

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既与货币政策固有特点有关,也缘于特殊的经济和国际环境。中央银行具有创造货币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便利,市场经济越发达,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越大,平衡其资产负债表的手段和便利就越多。这也是危机后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创新增多的重要原因。同时,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无需经过严格的行政和法律程序,也没有强制性约束,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预期管理和相机抉择。

货币政策的可解释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货币政策选择更加灵活。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经济体的交互影响使得一个经济体运行变得异常复杂,无论靠模型还是靠分析都难以对经济活动作出准确预测,这客观上也增加了货币政策选择的难度。此外,政府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以及金融机构倒闭所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也是货币政策松弛的重要原因。中央银行无论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还是作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其独立性都是相对的,政府、公众与金融机构的过多期待,常常使中央银行左右为难。

实际上,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政策,但它并非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以及最后贷款人角色,在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中央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向市场提供了多少流动性,而且在于它能否创造一个高效有序稳定的环境。与财政政策不同,货币政策总体上属于总量调控政策,不是解决部门、城乡差异的政策,也不是结构性政策。同时,货币政策是讲究平衡的艺术,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的脉搏,适时作出科学反映。

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看,过度使用货币政策不仅难以促进经济再平衡和经济转型,而且也潜藏着风险。历史上,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流动性陷阱等不良后果,最终带来更大的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经济体都在致力于寻求经济再平衡或经济转型的途径。我们应当对货币政策的性质和特征有正确的认知,实行适度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发挥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各自的作用和协同效应,推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杂志2016年第07期

作者系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杂志主编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4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