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同文同种”的中日究竟什么最不同?

——《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第三版序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3 次 更新时间:2016-04-02 17:52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  

盛邦和 (进入专栏)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提要:中国与日本是“一个豆荚里的二颗豌豆”,为什么在近代前者积弱不振,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骎骎日进,跻入西方列强行列?为什么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为什么中国面临命运的转折,将重现汉唐伟景?有一本叫《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提出“内核与外缘”文化论,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本书有学林版、台湾版与华师大版三个版本。本文为华师大版的再版序言。



“一个豆荚里的二颗豌豆”,人们时常用它来比喻中国和日本。的确,两国隔水毗邻,“同文同种”,黑发黄肤,又都食稻米,都拿筷子,都会将大豆磨成豆腐,并都使用汉字,在历史上还都信奉儒学。概而言之,实在太像了。然而,这两个国家在近代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积弱不振,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骎骎日进,跻入西方列强的行列。两颗相同的“豌豆”,同样种在东亚的土地上,竟长出不同的枝叶,结出不同的果实。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日两国文化,表面看相同,实质不同,一个是“内核”文化,一个是“外缘文化”。


世界存在四个主要文化区:东亚儒教文化区、南亚佛教文化区、西亚伊斯兰文化区、欧洲基督教文化区。每个文化区都是一个同心圆,都有一个内层核心,其文化向外辐射,形成这个文 化区的外层边缘。可以把文化区的内层核心,称为“内核”,把文化区的外层边缘称为“外缘”。这样,同一文化区的文化也就有“内核”与“外缘”的区别。


“东亚儒教文化区”是一个同心圆。本书试论中国是这个同心圆的“内核”,日本为“外缘”,而韩国、朝鲜、越南等国文化则介于中日之间,属“半外缘”文化。


以下的情况决定中国文化为“内核文化”。人种发源地:黄色人种(所谓“蒙古人种”)分布在中国、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中国与日本同属黄色人种。中国是黄色人种发源地。农耕文明发源地:中国与日本同属稻粟农耕文明区,但中国是稻粟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发源地:中国是汉字的发源地,也是儒教思想的发源地。


与中国不同,日本不是黄色人种的发源地,不是东亚稻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不是汉字与儒教文化的发源地。亚欧大陆产生三个经济区:大河与平原农耕区、沙漠与草原游牧区及海洋与岛屿工商区,日本是第一区与第三区的“混合区”;日本不具备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文明特征,而成为“半亚洲”。以上情况决定日本文化无法成为东亚儒教文化区的中心与“内核”,而具有典型的“外缘”性质。


内核文化“古老性”、“单一性”与“自生性”的特点,决定它具有对旧传统的强大“记忆力”、对新文化的巨大“抵抗力”及对异文化的强势“同化力”。与此不同,外缘文化则具有“年轻性”、“复合性”、“嫁接 性”诸特点,缺乏内核文化那样强大的遗传记忆力,对新文化也不具强烈的“抵抗力”,而便于嫁接“新学”。


中国与日本文化分属“内核”与“外缘”的不同性质,显示两国近代发展途中的不同景观,成为两国现代化迟速的深层原因。日本迈出轻捷的步伐,迅速把旧文化转型为近代工商市场文化,而中国包袱沉重,行动迟缓,陷入“船大掉头难”的困局,无法将数千年陈陈相因的旧文化作适时的变革与更新。


随历史时空的变幻,世界文化中心“内核”处在不断的移动中。如黑格尔所说,精神的光明从亚洲升起,世界的历史从亚洲开始,此后如日经天,转移到欧洲;也如内藤湖南所说,全球文化中心依次以埃及、亚述、印度、中国、波斯、腓尼基、希腊、罗马、英国、美国的次序,轮换替代。而今发问:来日中心,“花落谁家”?


从中国的情况看,古代中国文化中心处于黄河流域一带,之后东移而入齐鲁。南宋后转而南进,遂使江浙等地物质繁荣,人文荟萃。及至近代,岭南广东率先“开化”,引领世风。日本文化也有同样的情况,出现从京都向江户移动的轨迹。


文化中心的移动是一个奥秘,而究其实质总是按照一种轨迹作有规律的运行,总是从内核向外缘作滑行转移,昨日的内核难保“中心”的地位,今日的外缘必为明日的“中心”。世界上的强国一个个数过来,有谁是天生的中心?有谁不是崛起于外缘?西班牙、荷兰、英、法、德、美、俄都曾是外缘,结果都取得地区乃至世界中心的地位。日本是外缘,同样因外缘而崛起,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鸦片战争之后一段很长的时期,东亚儒学文化区内部中心移动,中国与日本“核”、“缘”位置互换。中国失去内核地位降落为外缘,日本则从外缘跃至内核的地位,代替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经济、 政治、文化的“新中心”。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由曾经的“土地世界”的旧内核,变为当代“市场世界”的新外缘。从内核转化为外缘,不是地理位置的转换,而是历史地位的变化,必然给中国以重大冲击与深刻影响,但结果却是有益的。中国文化成为外缘文化,将由辐射文化转化为受容文化,由单一文化转化为复合文化,由古老文化转化为年轻文化,由逃离世界的“拒斥文化”转化为包容地球的“学习文化”。


中华文化命运之转换,始于文化更新之发端,是为“文化更新论”的题中之意。不必为中国“内核”地位的失落而感伤,一个民族 文化凝固为“内核”,“尊者长者”的地位使其墨守成规、难越雷池。反之,既为当代世界的外缘,必将获得思想束缚的解脱。成规失效,遗存淡化,从此满怀希望与愿景,变农耕文化为工商文化,变内陆文化为海洋文化,作一个华丽的转身,骎骎日进,奔向新途。何必往后看,暮色苍茫中追寻过往的影子,倒不如洒脱而勇敢地迎接新时代的浪潮。


中华民族的运势蕴藉于此,中华文化的未来寄托于斯。沃勒斯坦为后发现代国家“沦落”在世界体系的边缘(外缘)线而叹息,我们却信心满满:不因“外缘”拒绝当下的世界,不因“外缘”退回老旧的“内核”,势将世界体系的外缘线看作旭日跃升的地平线、博取胜利的起跳线,从这里出发,发动精彩的跳跃,实现文化的更新,博取民族的胜利。


当代中国应该坚定地向太平洋进发,毫不动摇地改革立国、开放立国、国际贸易立国。这样的前景已被世界看好,德山二郎著有《太平洋成为美国与华人的海》中就说过:过去曾以为“太平洋是以日本为中心的海”,现在观点改变了,应该说,“太平洋将成为美国与华人的海”,“华人即将超越日本,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1988年学林出版社的版本,是本书的初版本,后来有1993年台湾地区博远出版公司版本。这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第三版。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储德天老师为本书再版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朱杰人社长给予作者的关心与支持!


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3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