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翟振明:现代的苏格拉底何处寻觅?

更新时间:2016-03-25 10:04:29
作者: 翟振明 (进入专栏)  

   【专题名称】外国哲学

   【专 题 号】B6

   【复印期号】2003年08期

   【原文出处】《开放时代》(广州)2003年03期第134~139页

   【内容提要】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要批判和摧毁的是被人们错当成价值或伪装成价值的负价值,而要 追求的是保证人以人的资格生活成长的永恒的内在价值。这种永恒价值与权威主义、专 制主义、反智主义、蒙昧主义势不两立,而永远以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自律、人 的自治、人的自我完善、人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内容。

  

      苏格拉底和孔夫子至少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他们都通过与人们对话来展开自己的思 想。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但他们的思想都好像在对话结束时即获得了独立的生 命,从此开始了既穿越历史又创造历史的远征。可以说,在他们那里作为私人生活方式 的思和想给我们后人的公共生活方式和个人心性修养提供了种子和土壤,而正是这些种 子和土壤使我们得以在自家的田园里耕种和收获。孔夫子的对话如何使炎黄祖孙打造中 华精神,已有的精彩论述不计其数,我无力也不必在此多费口舌。不过,如果只就哲学 这种特殊形态的思想来讲,孔夫子的情形到底如何还不太明朗,而苏格拉底确实是毫无 争议地将自己的生命不折不扣整个地投入其中的人。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投入其中的, 后来的追随者又有何表现,再看看我们现代人在哪里可以觅到苏格拉底的影子,也许不 会全无意义。

      1.自命为“牛虻”的苏格拉底

      在柏拉图的对话《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独一无二不可代替 的“牛虻”。为何一个城邦需要一只像他那样到处叮咬的牛虻呢?苏格拉底说,这是因 为城邦就像一只身体庞大的动物,充满惰性且总是睡眼惺忪。这样,要使这头巨兽在该 动的时候动起来,就需要有一只专事叮咬的牛虻来唤醒它。苏格拉底是如何履行这种牛 虻的职能的呢?那就是用提问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成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知识,有 的只是盲目无根据的偶得信念。苏格拉底是通过他声称的“助产婆术”来启迪人们的: 他只提问,让对方回答,顺着对方的思路继续提问,直到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自己发现自 己的无知为止。初看起来,他问的问题很简单,谁都自以为很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 而倒是苏格拉底自己率先宣称自己无知,然后再让对方意识到同样的无知。“认识你自 己!”——苏格拉底似乎让人们认识了自己,但同时也让似乎认识了自己的人感到失望 :他们在智慧的镜子面前发现自己的形象并不高大,连自己的无知都要借助苏氏的助产 术才有所领悟。此时,不管他们是否还敬仰苏格拉底式的智慧,首先感受到的竟然是被 牛虻叮咬的刺痛。

      当我们说苏格拉底“履行牛虻的职能”时,很容易将这理解成是苏格拉底在生活之外 扮演的一个角色。但是,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自己选择了这种使命作为自己的整个生 活方式的,并且这只牛虻最后从容地接受被他叮咬过的巨兽的死罪判决。他在死刑到来 之际拒绝以罚款赎罪的方式进行妥协,也谢绝人们的救援,因为他相信此时的逃生就等 于对自己使命的背叛,而背叛了这个使命,就等于否定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

      或多或少是由于苏格拉底的死,导致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的洞穴隐喻中把哲学家 比作被解放的囚徒。在洞穴中的一个囚徒失去锁链以后看到了影子产生的机制后,再也 不可能把影子当作实在了,他的灵魂的状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突变。柏拉图把人的灵魂 分为三个部分:欲望、激情、理智。与此相应,人也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逐利者、 好胜者、爱智者,其中爱智者就是哲学家。要从其他状态变成哲学家的状态,就是要使 灵魂的理智部分变成主宰,在生活中体验理智运作过程提供的最高级的快乐。有了这种 最高级快乐的体验能力的人,必定早已体验过其他两种快乐,而体验过其他两种快乐的 人,却未必体验过哲学运思的快乐。很显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种在灵魂 中做哲学的人,这种人的哲学不必体现在文字著述之中。

      不过,柏拉图笔下的被解放的囚徒自己并不愿意回到洞穴去打理囚徒们的事。苏格拉 底却不一样,他偏要像牛虻一样飞来飞去到处叮咬惹人烦。尽管这只牛虻后来被追认为 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从他开始的追根问底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照样很难为 大多数人所理解。

          2.苏格拉底之后

      苏格拉底以后,大概再也没有哪个哲学家把自己称为“牛虻”。这也许意味着哲学家 的思考可以脱离现实的政治,但并不意味着哲学一定要变成仅仅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 种职业。应该说,在后来的不少哲学家那里,就是哲学探究真的成了职业,他们也没首 先把它看作职业,而是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据说,笛卡尔在二十出头做的一个梦,促使他做出以寻求终极真理为整个生命的目标 的决定。他的彻底怀疑的方法论原则在他的几个沉思中得到了出色的应用,他寻求到的 第一个在他看来不容置疑的真理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 不是某个对象化的客体,而正是那个正在怀疑、正在思考的笛卡尔。他把自己的存在当 作思考的第一主题,不是由于敬业精神而做出的无私奉献,更不是井底蛤蟆不知天外有 天,而是他的人格哲学化后寻求确定性的起点时进行运思的逻辑要求。笛卡尔的沉思没 有苏格拉底面对的听众,从而也不能即刻让那些自以为有所知的人陷入承认自己无知的 尴尬境地,但笛卡尔的沉思过程也是以对传统的习惯思维的质疑为背景支撑的。不同的 只是,这些传统观念的承载者在笛卡尔那里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精神实质,是要将外在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在人的理 性活动中排除,从而在思考者自己的本真先验世界中挖掘内在必然。于是,在这个理性 主义传统中开展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哲学追求当作实现自己生活意义 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探险。斯宾诺莎为了他的自然神论的哲学被赶出了犹太教会,并被 他的父亲逐出家门。他以磨镜片维持生计,而整个身心却被这样的一些终极问题所占据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结构和本性是什么?什么力量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理 智和情感是如何运作的?所有这些都基于什么理由和原因?很明显,斯宾诺莎坚信苏格拉 底的名言:“没有考究过的生活是不值得的”。斯宾诺莎藐视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 ,因为他深信自己找到了永恒的价值,而流行的价值观念只不过是偏见。这样,斯宾诺 莎的牛虻品格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是他没有把叮咬刺激现存的政治实体和冲刷流行的偏 见当作自己使命的主要部分而已。不过他的结局和苏格拉底也差不多:生活贫困并谢绝 善意的赞助,惹来一部分人的痛恨,赢得另一部分人的崇敬。在哲学思想史上,他树立 的照样是不朽的丰碑。

      现在该让我们看看十八世纪生活在哥尼斯堡的那位最著名的小矮人伊曼努尔•康德了 。在康德看来,“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值得关注的东西 的全部。在普鲁士某贵族的庇护下,康德曾经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如鱼得水,大出风头 。但康德不久就疏离了那种夸张的生活方式,隐退到他内在心灵的先验世界里继续他的 伟大历险,建造他批判哲学的宏伟殿堂。康德式的批判精神,与苏格拉底的牛虻精神虽 然不属同一层面的东西,但在对待流俗偏见的态度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的批 判对象是分立的价值偏见,康德要进行批判考察的却是整个人类经验和人类知识体系的 先决条件。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则是对所有可能的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的挖掘和奠定。

      康德无疑是他自己道德哲学的实践者。不过,人们有个误解,似乎康德如果要生活得 与自己的道德哲学相符合,就必须每件事都按照他自己提出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去做 。比如说,康德认为“绝对命令”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撒谎,如果他忠实于自己 的道德哲学,就绝对不能撒谎。其实,这样的看法,只有在对康德道德形上学的一知半 解时才会形成。根据康德,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正是因为他是在外在必然的他律的作用 下去争取道德立法的自律的一种存在。如果他完全受制于外在的因果必然而没有自我立 法的能力,他就与一般的自然物没有区别,因而也就谈不上道德责任和道德诉求。如果 他完全脱离了外在因果律的制约而成为自身行为的绝对主宰,他就成了上帝,只可能做 最好的事,也同样与道德问题无关。由于人是他律与自律相互较量的场所,自由意志才 需要以理性的名义发出“绝对命令”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至于最后人的行为在多大程度 上符合绝对命令的要求,那就要看自律与他律双方的力量对比了。康德在他的哲学中当 然不会包含对自己身上这两种力量对比的估算,更不会将自己看作与上帝同类的脱离了 外在因果决定性的绝对主体,所以不管康德本身的实际行为是否合乎他的“绝对命令” ,都不可能在这一点上与他的道德哲学发生矛盾,因为他也生活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动 态张力中。

      到了现代西方,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数量急剧增加,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把 哲学研究当作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从事这种职业也只是在谋生过程中服从社会的分工 ,而不与自己的内在人格发生必然的联系。这样,苏格拉底式的质问虽然作为这种学术 本身的要求被继承了下来,但质问的对象主要已不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而是业内的 同行。除了从事哲学这个行业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哲学专家们在关心讨论些什么问题。 应该说,大多数哲学教授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要扮演“牛虻”的角色,也没有多少人期待 他们扮演这样的角色。当哲学的学术化变成过度的技术化时,它的直接的文化批判功能 就基本丧失了。

      在这样的学院化、技术化的常规中,真正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就要以例外的方式显现自 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爆破性批判力让人震耳发聩, 随它而来的却是使哲学迅速失去社会批判能力的深度专业化和技术化过程。实际上,由 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将一切有关伦理价值问题的讨论宣布为毫无意义,一切对流行价值观 念的批判在他们看来也毫无意义。于是,在他们那里,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被科学主 义所代替。他们在批判传统形上学的同时却把哲学的价值反思功能一概抛弃,成为哲学 的文化批判精神的最大扼杀者。所以,像萨特、福科这样的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现 实影响力的哲学探险家,就被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旗帜的哲学专门家们目为哲学学术的大 敌。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福科之流确实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不共戴天,但他们却是 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先不说他们的思想对流行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如何比 “牛虻”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哲学这一点而言,他们也 无愧于当代苏格拉底的称号。萨特终生未婚却身边美女如云,还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福科以非凡的笔触写下了《性史》,他由于寻求同性恋性行为的终极体验而死于爱滋 。这些事情似乎互不相干,但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同一个道理:以自己的原创思想为自 己生活的最后依据的人,不可能将同代人偶然接受的流行价值观念视作神圣,也不会承 认任何思想领域之外的权威。

          3.“理想主义”的吊诡

   柏拉图是理想主义的最大代表之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gouwany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98084.html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广州)2003年03期第134~139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