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孟伦:论治中国语言文字之要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5 次 更新时间:2016-03-21 10:25

进入专题: 中国语言文字  

殷孟伦  

言中国语言文字之书目,自谢启昆之《小学考》而后,逮于时贤著录,其纂辑详矣。然承学讲习,要当以植本柢,辨方类为先。且简册浩穰,贵能择别,择焉而精,功沿靡渐,高明光大之域,盖未有不因是而造跻之者。兹本师说,为之阐明,诸所论列,以其主者建始,次之诠释勘校之书,其所从而为用者,则厕诸篇末焉。

一、主治之书

所谓主者,准则有三,其书著于竹帛,流传迄今者,一也;其书首尾皆备,本非断烂者,二也;其书条理粲著,有伦有脊者,三也。总此三事,其书不过十数,而此十数,即斯学之琛宝,然其中复有经界,其以时相次者,则(一)《尔雅》、(二)《小尔雅》、(三)《方言》、(四)《说文解字》、(五)《释名》、(六)《广雅》、(七)《玉篇》、(八)《广韵》、(九)《集韵》、(十)《类篇》。

凡此十书,前六为主,后四为宾。《玉篇》出六朝人。去十未远,《广韵》多本《切韵》,则宾中之主。《集韵》、《类篇》较为后出,则宾中之宾。其以类相从者,则以《尔雅》、《小尔雅》、《广雅》为一族。《尔雅》之书,实依他起,必附诸经籍,其用始显,反之则无所用,故自为一族。广云,小云,其义易见。以《方言》为一族。《方言》者,扬子云所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之省称也。其言绝代则古今异,其言别国则南北殊,时地相量,緜邈广袤,虽纵横势绝,酌理斯通,故《方言》之作,即以之而为沟合,南北之是非,古今之通塞,胥由是而后知。其《广韵》、《集韵》之准言部类,分别累黍,又以《方言》为之祖称。以《说文解字》为一族。《三苍》、《凡将》、《训纂》、《急就》之流,古人本以施教僮蒙,识字诵书,斯居其要。顾其体不备,无以宏用。且诸书自《说文解字》采掇,多从亡佚,存者盖鲜,然则洨长所作,尤为迥古,而其条例亦最称善美,故以之为一族。《玉篇》、《娄篇》踵以成书,又其支与流裔也。以《释名》为一族。字义取于字音,杨泉《物理论》述[臣又]字己著其端,讫于宋代,若王观国(《学林》)张世南(《宦游记闻》九)王圣美(见《梦溪笔谈》十四),均标斯旨,嗣趙撝谦所著,亦以声为主(见《麓堂诗话》),清儒抗志希古,游心于此者益众,故以声音贯穿形训,其书多有,下逮今兹,推阐益密。(如仪征刘君《左盦集》有《字义起于字音说》三篇,《原字音篇》上下,《古韵同部之字义多相近说》一篇,近人沈兼士为《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即本刘说而申论之,同门广济刘君博平为《古声同纽之字义多相近说》,则又补左盦之所未及也。)至谓古无训诂,声音即训诂者,斯通人之论也。朱骏声之注《说文》,及其名书曰《通训定声》,而声训之说,汉儒已著,是知声音形训,即一即三矣。刘熙《释名》以声为训,推源文字制作之本,下开来叶,故以之为一族。其权之以轻重者,则(一)《说文解字》、(二)《尔雅》、(三)《方言》、(四)《释名》。扬搉而言,《尔雅》本以翼经,离经不可以言用,然不附丽之于《说文解字》(下文均省称《说文》),其为用亦无由著,此如根本枝叶之喻。《方言》、《释名》虽以声训,其解说条理,曾不若《说文》之周且至也。故其声音之流貤,形训之相忤,皆必于《说文》中取证,以决从违。

一、《说文》。主中之主。其书匪独函跨前哲,后来有作,殊难方轨,请陈三事,征明其故。

一曰,编次排比,异于字典也。(字典自是专名,今则概以移称一切字书矣。)文字书法有笔意者,有笔势者,自古文、籀、篆、以更隶、楷,笔意寖失,其结体嬗变,多趋笔势,波磔敷布,足耀观赏而己。于是意之与势,不相冥契,终于制作之旨,刓敝无存,《说文》据篆体以为系联,但取笔意,自与《字典》之以楷法点画繁简为后先者,不可比论。(《玉篇》以者字隶老部,已有此病,而《字典》为尤甚。然今人之为字书,其破坏形体,苟趋简易,耀言便俗,实等肬赘者,此则尚不足以拟《字典》,何论《玉篇》?蕲春黄先生《六祝斋日记》论字书编制别古今之作以为五类,谓字之分部断当一从《说文》,以省纷纭,此见甚卓。)许君书曰:亥而生子,复从一始,其严瑮可知己。

一曰,据形分部,兆端《说文》也。《三苍》、《急就》,本教学僮占毕,或以韵语缀属,宜便讽诵,字例之条,未遑宁帖,拟于近世,其杂字歌括之选。《说文》区其书为五百四十部,前后第次,兼有义例,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

一曰,《说文》经籍,相互发明也。金坛段玉裁氏曾谓:“昔东原师之言,仆之学不外以字考经,以经考字,余之注《说文解字》也,盖窃取二语而己。”是故欲通群籍,必先娴于此书,如戴,段之说,可谓昭晢。然经籍文字不见《说文》者,其数以数百计,《说文》所录有不见经籍者,其数亦以数百计。(郑珍有《说文逸字考》三卷、李桢有《说文逸字辩证》三卷、张明阿有《说文佚字考》四卷、王廷鼎有《说文逸字辑说》四卷,雷浚有《说文外编》十五卷、《补遗》一卷。)金石甲骨文字亦多不见《说文》,而《礼经》古文、《周官》故书、陈仓石鼓之伦,《说文》皆有遗漏,自可即以摭取,裨补一二。(三体石经虽出《说文》之后,亦有可以补《说文》者。)《说文》所以与经籍相异,以俗殊世变,故文字声音致有不齐,不齐,故文字体异而实同者滋多,滋多,故不能必其尽当于理,如是罔罗三古遗文,裒聚成篇,要取当理者近是,奚独疑其放失。(莫友芝《说文逸字》后序云,夫许君取诸经传古文史籀大篆,郡国鼎彝,合《仓颉》下十四篇,采通人,依秦篆,傅汉制以为此书,主明字例之条,匪向壁虚造不可知,不谬于史籀孔氏,非举汉秦前文字一皆备录,亦谓群书所载,略存云耳。其谓《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者,核之往往不具,长卿、子国经无传,偶一二见《释文》、《正义》,即许所漏,专取毛而略三家,故收三家字少,即毛本古字亦有不尽收者,《礼》古今文率收古遗,今《周官》须有舍故书而收杜子春改读者,《春秋》古本不可知,魏石经遗字,略见一二,甚合于古,而许阙如,《仓颉》,《凡将》时见他书散句,亦尚遗落,其他末由举核,计亦当然。故自经师异文,先秦诸子传记百家之书降后,史迁、班固、子云,相如能识古文奇字,通儒所为文笔词赋,有俾文字足记录者,知无不入网罗,亦不能无放失。段玉裁撰《古文尚书撰异》,谓许君一人之书不能尽天下之字,诚通论也。”按其说甚允。)乃或以许书为漏略,遂尔以寡词鲜见之匈,用其私智小慧,横加非议,傎矣。虽然,许书说解之有讹谬,何也?此亦蔽于当日世儒之说,不足以为瑕纇。许君之世,说文字者己竞于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之妄,故不惜为辞以辟,其成书具解,据其序曰:“博采通人,至于小大”明其非苟作而己。不则奋私独往,蹈危踵覆,适如当日俗儒所谓向壁虚造之讥,将何以为学者取法?其释干支之文,羼以谶纬家言,殆其时代为之与?(朱骏声有云:“当谓《说文解字》一书,功不在禹下,惟榦枝二十二文,许君因仍旧说,胶据纬书,类皆穿凿附会,然其别附五百四十部之末,意仍有末安也。倘得有考文之责者起而正之,庶叔重历劫不磨之书,不至以小疵累大醇云。”)总之许书启辟门户,其檃括有条例,诚如颜黄门所称者,后贤缵述,何以尚兹焉。且其书之与经籍,虽相为出入,而所载文字,形声交贯,咸相闿发,他未之有。经籍文字,形迁义流,又非征之《说文》,莫获明厥由来。于其变也,苟求之许书,虽其体千变,而精神脉络仍不离其宗主,盖其系统分明,纲领昭畅,洵斯学之钤键,即谓以《说文》为之权度,夫谁曰不宜。

诚知《说文》,则《尔雅》、《方言》、《释名》诸书可得而言。

二、《尔雅》。《尔雅》共十九篇,旧说<释诂>为周公作,或谓周公作一篇,未知何篇也。大概此书为孔子门人所作释六艺者。近人廖季平谓《尔雅》为今文,亦近谬说。

三、《方言》。扬雄作。其底本出于严君平、林闾翁孺,前后积二十七年,以铝摘次之于椠。《方言》卷一敦丰条下云;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故子云作《方言》,必先征问各地之方言而后征之古书,如《燕记》曰:“丰人抒首”,抒者,长首也。……故传曰:“慈母之怒子也,虽折笞之,其惠存焉。此征之故书雅记者,但所谓传,不知何书,今己不可见。子云作《训纂》以方《几将》,作《方言》以比《尔雅》,故西汉小学,当折扬雄为第一。《方言》集天下之音,《说文》实集天下之字,二君拾遗补阙之功,万古不泯。

四、《释名》。刘熙撰。知义出于声,故于小学中自成一家。

五、《小尔雅》。王肃作。其书与经传相应。今传《小尔雅》由伪《孔丛子》录出。

六、《广雅》。魏张揖撰。其书集群书之训诂以拉《尔雅》者也,实研究汉魏朝代词汇之要籍。

七、《玉篇》。原本为顾野王在梁时所作。今传本为宋陈彭年修。以原书论,先于《切韵》;以修刊论,先于《广韵》。宋人言篇韵,即指《玉篇》、《广韵》而言。近人不喜看《玉篇》,原因有二:一、不易翻检;二、说解不详。但《说文》以后字书编制体裁之佳者,无有逾于《玉篇》,故治《说文》及研究汉语文学者不得不看此书。虽其后屡经增改,注文现多所删削,交第亦皆凌乱。顾氏原书现存者不过十之一二,《古经解汇函》尚存一部分,宋人名《大广益会玉篇》是。日人多以《玉篇》代《字典》之名。如流行的《倭玉篇》是。日人冈井慎吾有《玉篇四研究》一书,我国学人黎庶昌于清末作驻日公使日,曾同杨守敬搜到原本《玉篇》零卷,刊于《古逸丛书》中,今所见有罗振玉印之原本《玉篇》数卷。

八、《广韵》。隋代集《切韵》者八人,刘臻、颜之推、魏渊(《北史》作魏澹)、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其握笔者为陆法言,入唐而增改为《唐韵》,入宋而增修为《广韵》。今传《切韵》有写本残卷及故宫本全卷,《唐韵》有写本残卷。而《广韵》则为宋陈彭年重修,全书共四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字,并重见者而数之。自《广韵》以后,《唐韵正》以前,吾国韵学极为混乱。《礼部韵略》出,四声为之混乱。三者混乱,音韵即无从着手。故今日而言音韵,不得不以《广韵》为本而求其正,长孙讷言云: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诚为确论。

九、《集韵》。韵书以《集韵》为最完备。《集韵》韵例云: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因法言韵就为刊益,景祜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戩建言,彭年,雍所定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因诏祁、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法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今所撰集,务崇该广。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凡字训患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载,则引他书为解。凡古文见经史诸书,可辨识者取之,不然则否。凡经典字有数读,先儒传授,各欲名家,今并论著,以粹群说。(此可见《集韵》全以陆氏《经典释文》为蓝本,陆氏书既集群经音义之大成,《集韵》集韵书之大成,宜矣。)凡通用韵中同音再出者既为冗长,止见一音。(此例最谬,此所以必待《类篇》为了补苴罅漏。)凡经学用字,类多假借,今字名著义,则假借难同,故但言通作某(此例亦简略过甚,此赖后人为之补正。)凡旧韵字有别体悉入于注,使奇文异书,湮晦难寻,今先标本字,余皆并出,启卷求义,烂然易晓。(此例亦最便检查。)凡字之翻切,旧有类隔,今皆用本字,以上为十二凡例中最要者,解从略。全书字数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新增(对《广韵》言)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按五万有奇之数,亦计复重而得之。如除去重见者,则止有三万余字。《类篇》序云,文三万一千三百一十九,是其证也。《集韵》不便于考试,故自《礼部韵略》之后,《集韵》渐渐衰微,且《韵会》、《正韵》等书,纷纷妄作,于音理破坏无遗。明人《字汇》、《正字通》等书,猥滥己甚,《康熙字典》益为芜杂矣。清世小学先师,多留心此书,段懋堂于《集韵》用功最深,尝云《集韵》所用《经典释文》,乃陈鄂未经收定之本,此最有识。次为王怀祖亦于《集韵》研究甚切,见陈硕甫《王先生述》(今在《高邮王氏遗书》编首)。硕甫本王氏之教,毕生研治《集韵》,《毛诗》二书,往年《毛诗传疏》刊成,《集韵》竟未勒定,甚可惜也。

十、《类篇》。《类篇》之成,本以《集韵》为底稿,故《类篇》亦一最完全之字书,全书共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五字。部首字依五百四十部旧次。部中字依《广韵》为次,四声排列,缺隔甚少,此书以姚刊三韵(《集韵》、《类篇》、《礼部韵略》)本为最易得。


二、诠释校勘之书

籀读篇籍,沈浸讽味,实为始事,前修持其道有然,所谓存大礼,玩经文也。传注者譬诸蘧庐,诚通其本,何劳重译?诸文诸籍,研习之术,亦不外是。其传注家之所疏说,以为参证可也。今言诠释,择善而从,其书淳美精洽,圆融条贯,要亦不数数觏,略论二三,以著梗概。

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治《说文》者可分二端,其一形体,其一则说解也。治文字之形体,当以金石龟甲为左证,治其说解,当以段氏注为依据。盖段氏之学,经术文字,两造其极,故每下一义,洞见本源,卢文弨谓段氏积数十年之精力专说《说文》,而于周、秦、两汉之书,无所不读,于诸子小学之书,靡不博览,而别择其是非。江沅亦谓“其书形经声纬,凡引古以证者,于本义、于余义、于引申、于假借、于形、于声,各指所之,罔不就理。”蕲春黄先生则谓“段注多说经义,类皆精覈,使人因治《说文》而得治经之法,其宝重政在于此。”蒙理段氏诸书,辄觉其以经术文字,互证相发,俨然汉师之师法俱在,断非鄙儒小拘,樳撦中辞单义,而以为独得胸衿者所可望。其后冯氏桂芬撰《段注考证》,或甄明段氏之蕴,或孴补其罅漏,厥功甚伟。(其有驳诘段书,如钮树玉之《说文段注订》、王绍兰之《说文段注订补》、徐承庆之《说文解字注匡谬》、诸所纠弹,多不中其罅隙,未足以难段也。)外此朱骏声之《通训定声》、桂馥之《义证》、王筠之《句读》,精审不如段氏,亦便于初学。

二、 王念孙《广雅疏证》。有清一代,注《广雅》者三家,卢文弨欲为之而未有成书。钱大昭有《疏义》,当时为桂馥所推,稿藏归安陆氏丽宋楼,今归日人岩畸氏《静嘉堂文库》世莫得见,四十年代,曾影印流传,然国人见者甚少,通行者,惟王氏之《疏证》而己。《广雅》之作,其书自《易》、《书》、《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论语》、《孟子》、《鸿烈》、《法言》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谶纬之记,《仓颉》、《训纂》、《滂喜》、《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为功于训诂者至钜。王氏《疏证》复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而于先儒误说,张揖误采,博考参酌,以寤其非而证其失。故于其父子著述中,最为称首,渊通致密,直凑单微,承前诏后,牢笼百世,则斯学不祧之宗也。

三、 郝懿行《尔雅义疏》。《义疏》之为,据郝氏自谓,欲就古音古义,博其旨趣,要其归会,以同、近、通、转四科用相统系,先人许书得其本字,而后知其孰为假借,触类旁通,不避烦碎,仍自条理分明,不相杂厕。又谓其中亦多佳处,为古人所未发。其《与孙渊如、阮云台书》,更复极论其事。胡培翚为撰《墓表》,称其自述,所以异于邵氏者二事,此并可窥郝书述作之体。宋翔凤序其书,以为邵(晋涵)翟(灏)之作,未至旁皇周浃,穷深极远,郝《疏》成于最后,盖此书之大成,陵唐轢宋,追秦、汉而明周、孔,推崇绳誉,可谓至尽。顾郝《疏》多因邵(晋涵《尔雅正义》)臧(镛《尔雅汉注》),故易于作始,彼其说,殊有乖刺无当,难为保信者,(蕲春黄君于郝《疏》之因邵、臧者,皆作圈识别之,郝《疏》之谬为肤论,如谓孔颖达不知假借之义,陆德明已不知古音古义之类,皆其钜失。)蕲其黄君尝为文以评骘之。(见《尔雅略说》)此则瑕瑜不能相掩,然不以是而竟废黜。(邵、郝之书而外,求共美备,殆不可得,黄君揽采百氏,欲为《郝疏订补》,惜草稿初具,遽归道山,犹未能杀青论定也。)今较郝、王之书,论世则《尔雅》先而《广雅》后,程效则王氏《疏证》实优于郝氏《义疏》,宣究义训,澈见终始,自宜持诵王氏《疏证》为先。且郝氏《义疏》文辞失之支蔓,有可从刊削者。(如云:“落本陨坠之义,故云殂落;此训始者,始终代嬗,荣落互根,《易》之消长,《书》之治乱,其道胥然,愚者闇于当前,达人烛以远览。落之训死,又训始,名若相反而义实相通矣”之类,此则繁而不杀矣。)斯亦不若王书之斟酌饱满,无纤介浮伪之病也。(余杭章君谓郝于声变犹多亿必之言,文理密察,王氏为优;蕲春黄君亦谓郝王二家皆以音理贯穿义诂,王君不悉举《说文》本字,盖有二故:一者,两字音义小殊,此字虽从彼变,若无佐证,不肯辄断为同。二者,音理圆周,义多联属,一通假字,既指一文为本字矣,虽更一文以为本字,亦可成立,徒滋纠纷,难定疑惑,故宁阙不说,斯其谨也。按此二君说,此王之所以为独绝也。)

至于《方言》、《释名》两书,清人《疏证》之作亦多有其书,然如黄君所论,《方言》近无佳本,卢文弨(《重校方言》十三卷)戴震(《方言疏正》)所校及近世王先谦合校本,皆不堪用,以《四部丛列》为不失真相。研寻之法,须自得师矣。《释名》亦以《丛刊》本为佳,异于毕沅辈所妄改者。《小学汇涵》本尤不可信。此书在今日宜再下一番理董之功。《说文》一书,学者必须耐心刻苦,专看大徐校本,辅以小徐,必令本文稍能成诵,然后涵濡餍饫,左右披寻,全在默识而贯通之。

读书不废勘校,所以贵求其是而己。戴东原尝谓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辞生训,其一,守论传谬。段玉裁本其师说,与同志论校书之难,以为非照改字不论不漏之难,定其是非则难,是非又有底本立说之不同,底本者著书者之稿本,立说者,著书者之义理是也。因立五事论之,要其终必以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义理之是非,不先正其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卓哉二君之议,此其规为,所以高世绝俗也。蹈虚之与摭实,其相去远矣。


三、辅佽之书

所谓从者,谓辅佽之书也。辅佽之书取足以为参验考辨,正违失,补阙逸,而其书亦不拘于方面,自时序言,可以唐前、唐后为之断限。

唐以前者,以经传旧注及唐人义疏,(宋人所为亦有可采取处)陆德明《经典释文》、《史记》三家注,(日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所据《正义》本,校通行者多至千余事,近己有人辑出,其间颇有胜义可据。)《汉书》颜师古注、《文选》李善注、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为之主。此数类中,又莫要于《释文》,盖《释文》于经典异同,古今并录,诸家音义,搜访繁富也。(今世所见传本,叶钞既不可得,自以江山刘履芬所录十三家校本为最善,近日始有内府所藏宋刊本影印行民、、诚前贤所款及见。)近世考订之家辄就诸籍,捃辑遗文,己亡之书绝而复续,清季敦煌唐写秘钞流布人间,又多前贤所未及窥知者,凡此皆大发现,有功斯学。

唐以后者,以金石、声韵、说词例、语源者为要。金石之学兴于宋世。其倡之最力者,为欧阳修。自是搜剔考释,作者踵武,若欧公《集古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欸识法贴》皆其先驱。学者究心金石甲骨,自以读宋人金石之书为借径。(宋人之治金石,始于嗜好之僻,耳目之玩而己。杨南仲首释古器文字,欧阳修为《集石录》,意正史传缺缪,实开研治斯学之先路,己而搜讨鼎彝、考订图鉴之书日多。至近代而大盛,而以编及泉货、玺印、封泥、陶器,石刻碑志等,讫今日而极矣。今人所为《金石学》、《中国金石学诸言》、《宋代志金书籍述评》诸作,可以藉见斯学梗概。)清代著述,若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欸识》、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即由孙出,蒙甞以孙罗之书相校,抉发异同之处,因知罗所考释,殊为寥落。)《名原》、《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宜先涉览,余则各以类求,从其所好。(金石甲骨之学,以辨其器之真伪为先,文字考释以于经史有可征信者为据,亿必之谈,徒滋纷挐,推比之术(此所谓挤法也)或邻穿凿,其有好为皮傅,创发新义,虽其说可以耸一世之听闻,究之其去于真际者绝远矣。

声韵之学,言等韵者,如《韵镜》、《切韵指掌图》、《通志.七音略》、《四声等子》之类,皆审音入门之书。(等韵之学,学者称为难理,然自《韵镜》以下,以《广韵》、《集韵》细较,当无不可明之者,宋元明清之所由异派,亦可由是而得其脉络。)不谙乎此不足以通《广韵》之古字正变,而上推于周秦三代。次之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四声切韵表》、钱大昕《潜研堂集》、《十驾斋养新录》(此指所论古无轻唇音诸则)钱坫《诗音表》、严可均《说文声类》、余杭章君《国故论衡》(上卷多以论说古音,又斯学之所以为尊闻也。)古音之书至众,先得此数书以研习之,通其条贯,明其绳继,亦以简驭繁之术也。章君且以声韵糅合形训,规作《文始》,的然以见文字本柢,然皆以古音之学臻乎其极,始克有此。古音之要,必兼声韵,清代说古音者,或有偏尚,每不能穷端竟委,理其繁变,即括于双声迭韵二者之中。(嘉兴张君馥哉有《双声迭韵论》,持说甚精,即本蕲春黄君论学之旨而推衍之者。)夫双声之字与韵相系,迭韵之字与声相系,世多忽而不察,因不知其所关之大矣。自余斩绝胶葛,拨云雾而见青天,诸家之书,方多有其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近世斯学有突过前贤而可纪者,厥为义训之发微阐奥,凡得二端,其一则通词言之情,而一洗旧来之误说,其一则求语言之本,而融合言文相远之沟陌。向来学者之说义训,局趣于《说文》、《尔雅》之解,不敢有所出入,其施之典籍,又不能豁通其相异之故,辄以生疑阴焉。殊不知文字制作,不必与施使同符,夫心物交纽,蜕变之迹,固叵测矣。若穷极文术,何足以追攀?盖纯乎义训理董,于斯学中,其事最为难能。荀卿之言曰:“辞也者,集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太史公之传蒙庄,乃称之以“善属书离辞,”然则循旧作新,所以缘而以同异,其理固匪一端可尽,执其后而以观前,彼钩稽之难又以倍蓰,非夫好学深思之士,曷足语此,盖其事几微眇矣。迨跻乎微眇之境,文法之为规模常变,又其至浅易者也。若其审精粗,明凡要,穿幽而出奇,高及之于虚无不可及,是所谓能达词言之也。(旧来说文字者与文学相歧,此知其始而不知其末,知其常而不知其变者也,乌乎可?)

近人有以远西文典析理词类之法,施诸旧籍,颇有吻合,然其离合同异,尚不足以尽之。吾国语言以词位定而其用彰,词性之辨,则以随于词位而异其名,故其于句中首尾之安宅,所以去异域文字绝远,此不可以一概论也。清代高邮王引之为《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其前有黄生《字诂》、《义府》,未能醇美,确山刘淇刺取周秦经籍及宋世诗词语录成《助字辨略》一书,要不若王氏书别择之严,推例之密也。)贯穿经传,比类合谊,察其虚实句度,为著其解,德清俞君本之,而有《古书疑义举例》,以知周秦两汉之文,不可执后人寻行数墨之文字以相简料。自王、俞之说出,群书疑滞,通者大半。)余杭章章君曰:高邮王氏父子精感想故训,所到冰释,石癯苦心寻绎,伯申承其父业,《述闻》一编,诚多精旨,然其改易旧说,亦有可己而不已者,其始作《经传释词》,晚又于《述闻》中著语词误解以实义一条,骤聆其说,虽宿儒无以自解,而卤莽灭裂处亦多,肆意造句,视其习惯,且有旧解非语而强词夺之者,亦有本非臆造而不能援古训、比声音以自证者,按如章君之说,王氏书虽有瑕可摘,而大体则为美善,俞君之说亦发前人之所未拨,章君《俞先生传》极称道之,顾其例亦有强施检括,不免于穿凿之弊者,承学观览,择其不甚窜易本文者可耳。蕲春黄君甞有意就经传注疏语词句度之说辑为一书,以作程式,,惜未之能成也。)继之而为词例者竞作,其证亦有可观。丹徒马建忠之为《文通》,其言虽有拘孪,要亦宏制矣。(前世为文法者率陷虚妄,慧业文人自可神悟以解,逮马氏书出,其文法类象,乃易观见,故无智愚不肖皆有其循览之方,虽所见有浅有深,比于空陈肤泛不切之语,则亦有閒矣。如马氏之为,不可谓豪杰之士。今人长沙杨君遇夫曾于马氏书作《刊误》,未能尽得其要。)明语言之本者,段氏《说文注》财见牙角,外则多以推明本字而止,说经之士之说文字,亦以是为兢兢,其以探求文字孳衍,而为斯学创一新局者,程瑶田之《果赢转语记》(此记蒙曾为疏证,于此可知文字之相转易,实匪夷所思,盖极其用,圆神方智,兼而有之矣。)王念孙之《释大》,(见高邮王氏遗书中,但成八篇,牙喉八母己备,余则尚可补苴。)黄承吉之《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梦陔堂文集》卷二,又其《义府》后序所云;凡字同声者即同纲,纲之统同者,曲直通之义象是也之说,虽未尽圆通,亦为创论,仪征刘君《正名隅论》盛称之,因之复有发明。)其前识也。余杭章君之造《文始》,考其为初文者,准初文者,以之统摄会意、形声之字,声义互治,不间翲忽,其说文字之孳乳、变易,如蚁穿九曲,徒取《说文》为之省并,虽所籀叙,未能延遍九千,盖其术己三分减一。后来弥补,是在达者,斯亦前世所未甞有(蕲春黄君有云:“《文始》之为书也,所以说明假借转注这理,总集字书音学之成,譬之梵教,所谓最后了义。”)夫推迹语源,会归有极,其事之在远西,亦近一二百年间耳。中夏资为讨论,自属后起,前贤之言学也,大抵别义理、考据、词章而三,乃不知其不可以相区异,语言流变随于世,文辞之抒发亦随于世,知其有变而未能纠察之,则于雅俗,古今,必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徒见其伦类不通,凌越无纪,末流之弊,何可胜数,彼其所以自喜者安在,学士之穷形寿,销精魄,以治国闻,盖又将以是而为之归墟也耶!非然者,没世穷年,老身长子,终不免为陋儒。吁,可唏己。

因斯以谈,中国语言文字之学,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兹所论述,略明大体。学者有志乎此,可就所举,奉以周旋,辨其先后之宜,假以岁时之力,于其主者,锐精而研思之,于其诠释校勘之书,据之以为以参互考证,于其从者,又复广揽兼收,补所未及。汉魏之作,将以植其本也,后来诸书,将以宏其用也,其间如唐前经传,清儒制作,则仿昔贤《读书分年日程》,次第寻理,不蔽不曲,不依所私,通指要,达词言,谨守而约施,推类而不悖,其于斯学,则思过半矣。

作于一九四O年

载于《斯文》一卷十一——十二期



    进入专题: 中国语言文字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9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