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 “等待”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11 次 更新时间:2016-01-16 19:39

陈行之 (进入专栏)  


1


我最初拟的标题是《年初岁尾说等待》,后来想起曾经写过《“宣誓”考》(2006-4-19)、《“雷池”考》(2006-5-18)、《“权力”考》(2006-6-18)等文字,于是想将本文也归到此类文章中去,所以改为现在这个标题,这样一来叙述角度将发生略微改变,但我认为这种改变是必要的。


2


其实“等待”无须考证,它既不佶屈聱牙又不晦涩深奥,意思浅显易懂,几乎就是这两个字本身。然而词语就像我们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一样,在特殊情况下往往会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含义,使你不得不侧目,不得不关心,所以又觉得有必要考证一下。


“等待”,如果我们不给以附加的价值判断,那么它的本意是比较中性的,只用前面那个“等”字就可以了:“等”人来,“等”事发生,“等”特殊日子临近之类。“等”后面加一个“待”字,成为一个词组,意思上就有了递进,增加了价值判断的成分,换一句话说,它把“等”的意思扩展了,含有了期待的意味:我“等待”一个人,意思就是我期待一个我想见到的人,或者朋友,或者闺蜜,或者恋人,或者子女,或者生意场上的合作对象;当然,也有可能是“同志”、“贼友”、恐怖分子、政治同道之类企图搭伴儿做某种勾当的人……不管怎么说,我们大致上可以认定“等”和“等待”是有某种区别的,“等”的对象于等待者的联系不像“等待”那么紧密,“等待”的对象则一定是我希望见到的人、我希望发生的事情、我希望看到的历史或现实的画面,等等。这就是说,“等待”是一种正面表达,它是以“期待”、“希望”作为支撑的。没有了期待和希望,“等待”也就不成立了——你听说过某人热切地“等待”自己得绝症或者全家死光光么?肯定没听说过。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希望”是“等待”的骨架,是核心内容,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个东西。


3


然而这里还有另一种情形。


假设某人潜伏在墙角,等待的不是我上面列举的对象,而是杀了他爹的仇人,勾引了他老婆的小白脸,掀翻他煎饼摊子并且打掉他几颗牙齿的城管,蹂躏了他女儿的大官人,占据一方地盘把人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公仆”,让不明身份的家伙开推土机把世代居住的房屋夷为平地的权力者……那这个“等待”用在这里就不准确了,用“等候”似乎更为精准:我“候”着你丫的,我非得让你丫为你做过的事情付出代价,一报还一报,草泥马的我就他妈活到今儿了……你看,此“等候”比较严重,其结果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报复、报仇、同归于尽之类的极端情形。


这样的“等候”还包括“希望”么?当然不包括了,即使有,那也已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希望”了,它所希望的东西既不正面,也不中性,而是负面,很严重的负面。从上述具体的人扩展到历史长河来说,一个社会只有到了各方力量此消彼长,丧失掉任何相互妥协空间的最危险阶段,才会发生这种极为负面的情形,那意味着江河翻覆,昼夜不明,意味着大灾难。所以,人们在使用“等待”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来说总会剔除掉“等候”的含义,就像我们下意识地规避某种不祥的事物一样。


4


好,我们等待。


那个人真的出现了,沿着正确的历史路径含着笑意向我走来,眼睛里颤动着友爱与亲情的光亮,这样,在“我”和来者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对应关系。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对应关系,它构成了最符合“等待”本意的指向:我终于“等待”到了我希望见到的人,我终于“等待”到了我希望发生的事情,我终于“等待”到了历史的宏阔画面……你看,我们就是这样用“等待”将“希望”恭迎到世界面前,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的。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社会事物就像一部机器,它的起承转合既接应各个部件的动力输入,又会将动力传导到其他部件中去。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期待”所得来的“希望”,不会静止下来,它还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这种发展,可能是友谊的持续升华、爱情的炽热燃烧、亲情的温暖浸润……往大了说,甚至可能是新时代的开启,伟大历史的开端。这正是我们在等待中尽管迷茫焦虑而仍旧满怀期待的主要原因啊!


5


要“等待”多久呢?社会事物一定也会存在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极限。


假设你在街心公园等待恋人,说好十点钟见面,等到下午五点还不见人影。尽管你仍抱着希望,这时间显然也太长了一些,这时候你难免就会想:“咦!她是不是不来了?”倘若你顽强地等到夜里两点,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她”仍然没有出现,那你就有理由认为,“她”一定是不来了。


那怎么办呢?回家。


在情感事件中,“回家”往往仅只是一个表象,并不是真正的结果,真正的结果要比“回家”严重得多——回家以后,你会揣测她为什么既没有履约又没有打电话解释,你会想到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你去问,得到的回答是,她没遇到问题也没出什么事情,就是不想见你了。这当然会给你很大的打击,你会极端地想,她是不是移情别恋了?我们的爱情是不是受到了伤害?你进一步去验证,不幸的是所有迹象都表明“她”已远离你而去,所谓的爱情,或者说曾经的爱情,早已湮灭在虚无缥缈的时空之中。这时候,尽管你极为痛心,然而作为有理性的人,你也会冷静地想:爱情是无法强求的,结束了也就结束了……这意味着你有了新的选择,新的开始。


你看到了吧?“等待”仅只是希望与结果(或者说混沌与清澄)之间一种短暂的过渡性存在,所以谁也没有办法把“等待”当日子过。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只是抽象意义的艺术夸张,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无法演绎的,不会有那样的傻子。从延伸的角度说,社会事物和情感事物一样,同样也不能逃脱物理规律的制约,不受时间的限制。当下很多事情之所以显得格外紧迫,全部都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6


《一千零一夜》有一个“所罗门魔瓶”的故事:渔夫撒网捞到一个不起眼的黄铜瓶子,用小刀撬去瓶口上的锡封,瓶子冒出青烟升到空中,逐渐凝成一个凶恶的魔鬼,魔鬼说:“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渔夫问:“所罗门已经死1800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魔鬼说:“渔夫,你选择怎样死吧,我要把你杀掉。”“难道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吗?”渔夫说,“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这个瓶子里放出来,你为什么反倒要来杀我呢?”


“你要知道,”魔鬼说,“我曾经跟所罗门作对,他把我装在这个瓶子里,用锡封严了,又盖上印,投到海里。我在海里呆着,在第一个世纪,我想谁要是救了我,我一定要报答他,让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100年过去了,没有人来救我。第二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想谁要是救了我,我一定要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又是100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来救我。第三个100年开始的时候,我想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救了我,我一定满足他的三种愿望。可是整整过了400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非常生气,发誓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我会准许他选择怎样去死。渔夫,你听明白了吧?这就是我让你选择你的死法的原因。”


后来,渔夫凭借自己的智慧让魔鬼重新返回到瓶子里,然后对魔鬼说:“你说你已经在海里呆了1800年,这次我要叫你呆得更长久;我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只要捞到你就把你重新投进水里去,让你永远葬身海底!”


从这个古老故事当中,我们能否得到一些启示呢?


你能说时间之于等待是毫无意义的吗?


7


我们再进一步。


“等待”并非万全之策,倘若你对即将出现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不知道高矮胖瘦,更不知道其人品若何,那这个“等待”恐怕就有了一点儿问题。万一来的不是你的朋友、恋人或者亲人呢?万一来的是你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呢?万一来的是想抢劫和残害你的人呢?难道还用“等待”这个词吗?显然不能再用了,此时该用“遭遇”才对。“遭遇”是不包含自主意识的被动选择状态,这里不包含“希望”,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害怕“遭遇”——惨痛的人生经历经常提醒人们,万一真的有了“遭遇”,轻者让人生活局促,悲苦忧伤,重者则有可能带来性命危险,这两个字可是万万招惹不得的。


这就让人进一步想到,“遭遇”或许还有更严重的情形:出现在你眼前的人手里拿着刀子,是来取你性命的,那你可就不能再“等待”了,要赶紧逃命或者跟丫搏命才是,否则你就完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得不说,“等待”其实很轻飘,它隐含着某种徒然的乃至于悲催的柔弱与善良;“等待”不止于被“失望”所终止,而是止于更严重的由“遭遇”带来的“绝望”。绝望会把人带入另一番谁也不愿意进入的境界。


可是把话说回来,我们这些身处最底层讨生存的人,不等待又能如何呢?所以你也甭抱怨总是不期然地“遭遇”到一些什么,这正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宿命啊!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要说,最糟糕的“等待”也强于最好的“遭遇”,让我们祈求上帝不要强加给我们无法想象、不辨其貌的“遭遇”,我们宁可继续“等待”,哪怕时间再长一些。


那么,在现实生活里会不会真的出现《等待戈多》中的情形呢?譬如,我们什么也等不来,我们在等待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戈多就是不来……那也没办法,那就看上帝怎么安排吧!


2016-1-10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38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