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李剑阁预警中国证监会人才危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1 次 更新时间:2016-01-12 10:08

进入专题: 证监会  

刘胜军  


新年伊始,中国股市并没有万象更新。似乎是为了“测试”熔断机制的有效性,竟然上演了四个交易日四次“触发熔断”的高频率场面。更戏剧性的是,中国证监会(果然)又连夜喊停熔断机制。似乎还嫌股民的伤疤不够疼,证监会高调宣布调整强化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主席肖钢担任组长。中国的股民一定很想知道自己是否符合“灾民”标准。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李剑阁再次站出来警告,“如果监管部门的人才危机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危机还会一波一波的到来”。他的警告再度引发对证监会“能力”的质疑。

李剑阁的话很有份量,一是因为他在2015年股灾之前曾严厉指责制造“国家牛”、“改革牛”的危险做法;二是因为他在朱镕基任内曾任证监会常务副主席,是当年应对股市波动的“老法师”;三是因为他之言点中了证监会的穴位,道出了证券市场紊乱的根源。

熔断机制为何如此尴尬

2015年股灾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此次股灾的根源在于:一些官员和官方媒体为牛市背书,导致所谓“改革牛”、“国家牛”的一致预期,迅速走向“疯牛”格局;监管层在牛市疯狂期间执法不力,坐视“配资”野蛮生长,打击虚假信息、内幕交易、股价操纵软弱无力;在股市崩盘后又开始“运动式执法”,严查配资、造假、股价操纵,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

这些工作如果在牛市期间就认真去做,何至于此?这是典型的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股灾发生后,证监会完全被行情牵着鼻子走,行为紊乱、方寸全无,一遇大跌,就连夜出台政策,沦为股市庄家,加剧了市场预期的紊乱;为了救市,证监会任性修改规则,甚至逾越《证券法》规定,第九次暂停新股发行,限制大股东、董监高的股东权利、迫使券商救市、允许内部人在六个月内先卖出再买入(这是违背《证券法》的)……凡此种种,不仅起不到救市效果,更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基础产生严重的信心动摇。

出了这么多问题,证监会并没有自我反思,反而制造“假想敌”来转移焦点:第一,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第二,归咎于股指期货;第三,归咎于缺乏熔断机制。事后证明,这些都是子虚乌有——境外敌对势力原来是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主席助理张育军,以及救市国家队“中信证券”;对股指期货的打压导致这些重要的金融创新岌岌可危,令很多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重新构建交易模型;在存在10%涨跌停板制度的情况下,还推出5%、7%的熔断机制纯属“画蛇添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熔断机制进一步束缚了股市的流动性,加剧了恐慌心理。

熔断机制如此搞笑的推出、又如此搞笑的退出,并非证监会真的“很傻很天真”,而是缺乏自我反思的勇气,一味寻找替罪羊,结果只能是手忙脚乱、一错再错。

对于证监会的行为紊乱,李剑阁指责说,“去年6月份出现危机,为什么每次证监会在市场的逼迫下每天晚上都要出新的政策调整,你事先在哪?既然在4天后宣布暂停熔断机制,说明在去年紧急状态下我们出台的一些监管措施是仓促的、粗糙的。我们想问的就是,到今天为止,是不是也有足够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去年出台的还有什么是粗糙的?”很可惜,尽管证监会近期已有姚刚、张育军等高层落马,但并未看到证监会进行深入自我反思的迹象。

证监会缘何行为紊乱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刘鹤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严重失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最初,中国证监会对股市保持了强烈的父爱主义情结,可以理解。彼时既需要利用股市来帮助国企脱困、体制改革,又需要逐步完善监管体制,干中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证监会对如何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开始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朱镕基总理任内。在1996年的A股泡沫中,监管者不断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连发“十二道金牌”。朱镕基说,“这时候,我们不能不讲话了,于是发表了一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让中国证监会同志起草的,实际上是讲了三个道理:第一,这个股市现在是非理性的。第二,股票市场是有涨必有落,落的时候,政府不会托市,也托不起这个市。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人能把股市托起来。第三,股市风险自负。赚了钱你多得,赔了钱你自赔,政府管不了。现在股民的风险意识不如新中国成立前,那时的上海股民赔了钱就往黄浦江一跳了事。现在赚了钱的一声不吭;赔了钱的找市政府,砸市政府的玻璃。现在不警告他,将来出了事怎么办?”

应该说,经过97年股灾的教训和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厘清,投资者风险自负观念基本确立起来。

遗憾是,2015年的股灾导致证监会再次方寸大乱、“行为紊乱”,政府与市场边界更趋模糊。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25年以来遭遇的最严重制度倒退。无论证监会的初衷如何,反复无常的政策变化,只会加大信息干扰,加剧市场的不公平博弈,长此以往,股市将面目全非。一个连稳定的规则都无法预期的市场,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为0。因此,股市最大危机不是暴跌,而在监管者的理念、操守与定力。或许证监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其行为在事实上成为新的风险来源。

行为紊乱是表象,其根子在于理念的紊乱。如何正确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证监会必须认真反思警醒的重大课题。 中财办主任刘鹤最近指出:“金融监管者需要具备深刻的自省意识和不断改良的能力”。

证监会应该做什么

监管是证监会的核心职能。证券市场是资金、信息密集型市场,违法犯罪的诱惑力极大。因此,监管者能否以严厉的监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是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础。

回归监管本职,意味着:无论熊市还是牛市,证监会都必须严格依法监管,严惩违法犯罪,不能搞运动式执法;监管的主要对象是造假上市、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目前《证券法》对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应该修法显著提高威慑力。

监管当然不是容易活儿:证监会不仅要与犯罪份子斗智斗勇,提高监察能力,更要不畏惧犯罪份子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因此,搞好监管,最重要的不是执法能力,而是执法意志。惟有以中纪委王岐山式的历史勇气,才能让中国的证券监管重新树立威严。

证监会不应该做什么

更应该强调的是,证监会目前做了太多越位的事情,必须予以纠正。

一方面,不应关心股价指数。证监会官员应该避免发表影响股市走势的言论,更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打压股市或者托市。股市有涨有跌,甚至出现泡沫和崩盘亦是动物精神所致,不必大惊小怪;不能人为干预新股发行节奏,上市公司根据市盈率高低增加或减少股票发行,本就是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人为干预只会破坏市场的机理。

另一方面,不搞选美。哪些公司能够上市、什么价格上市,只有买方才有资格用钱投票。监管部门判断哪些公司具备上市资格,本就是严重的越位和对市场行为的粗暴干预。

可见,理念的模糊与偏差,是证监会的死穴,是证券市场乱象之根源。“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心期望李剑阁的点穴,能给证监会猛击一掌、警醒起来。证监会要做好监管者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严守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让市场的归市场,而不能落入被指数牵着走的陷阱。只有理念正确了,才能不被市场波动的“浮云”遮望眼,才能避免陷入坏的循环。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即将启动的注册制改革是证监会回归监管本色的一次历史性机会。证监会应把握机会、自我革命,切不可以股市承受力等奇葩借口再次葬送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对于中国最高领导层而言,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年。要推动去杠杆,就必须尽快落实IPO注册制改革。因此,从中国经济转型的改革大局出出发,中央须及早出手解决证监会的“人才危机”。人对了,股市才能真正好起来。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进入专题: 证监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2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