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17 次 更新时间:2015-11-13 23:21

进入专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张来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学习《建议》,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要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这是我们国家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强大动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很不平凡、来之不易。

五年来,我国发展遇到的风险挑战不可谓不多。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后来又发生了欧债危机,接下来就是一些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贬值次第登场,各种保护主义盛行,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际经济环境实在说不上怎么好。同时,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小动作不断,东海、南海局势波诡云谲,周边政治环境和安全局势趋于严峻。

从国内看,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要素成本持续增加,金融风险明显上升,今年的股市剧烈动荡、险些引发系统性风险。社会稳定方面遇到了不少严峻挑战,一些地方发生暴恐活动,特大安全事故频发,重大自然灾害多发。一句话,国内环境中的风险挑战也不少。

困难没能难倒中国人民,没能阻挡中国奋勇前进的步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议》全面总结了各领域的发展成就,亮出了一份高分数的成绩单。这里,想列举若干方面的数据:第一个是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第二个是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89美元,预计2015年会增至7800美元左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位更加稳固;第三个是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万多元,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第四个是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第五个是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2%,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第六个是城镇化率从49.95%上升到55%;第七个是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第八个是2011—2014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第九个是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72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8.1%,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数字是枯燥的,但它们带来的变化、发展、进步却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这既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上,也体现在大阅兵这样“高大上”的国家典礼上。《建议》说“这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是实实在在的。

总结过去五年,话讲到这个程度还不够。对我们继续前进来讲,真金白银固然是本钱、是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同样也是本钱、是基础,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本钱、更为重要的基础。《建议》中有段话非常关键,这段话就是“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成为统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还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对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完全可以说,《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制定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发展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我们要把学习领会《建议》精神,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把握精髓。

第二点体会:要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这是我们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行动取向。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创造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也决定了我们做事情为什么只能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对《建议》的起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建议》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分别讲了国际国内存在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了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样一个结论,进而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了“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样一个总体要求。

《建议》作出的这个结论十分紧要,因为它告诉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够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有一个前提,就是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回顾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实存在,我们党也确实抓住和用好了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3年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顺利的。但是,在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的今天,由于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存在不存在?这是一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必须对这个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建议》在这方面用了不少笔墨。

关于国际环境中的机遇,《建议》讲了以下几点:第一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讲的是当今时代总体特征和发展大势。第二点“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讲的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特征和趋向。第三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讲的是国际秩序演化和国际规则完善的鲜明时代特点。第四点 “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讲的是国际关系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这四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讲世界发展大势,都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只要这四大问题是正面的、发展趋势是正向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就可以维持,我们国家搞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就还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对这些那些风险挑战要重视防范和化解,但更要牢牢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维护这个国际大势。这实际上就是战略定力强不强的问题。《建议》所确定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就有“保持战略定力”这一条,这在今天很是重要、也很有针对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时期以来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演讲中的一段话很精辟,他说,“当前世界经济气候风云变幻。越是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坚定信心。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增长终究是趋势,一时的数据高低或市场起伏不能改变这个大势。”我们就要这样来认识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遇到暂时的波动,而忽视世界发展大势。只有把握了大势,才能维护大局,也才能办成大事。

看国内环境也应该这样。《建议》讲到了“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这几条足以证明国内发展环境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大势都是正面的和正向的。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还要看到我们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还要看到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在日益丰富、能力在不断提高。这些同样是我们继续前进、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本钱。

《建议》列举的国内发展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新冒出来的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有了新表现,这些问题基本上不是那种犯了严重失误、把事情搞砸了性质的问题,而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往前看、往前走的问题。我们讲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议》不仅找出了突出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上,完善了工作思路、强化了政策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奔着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

总之,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心,增强战略定力,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用好机遇、应对好挑战,不断朝着新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什么新的发展目标?就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由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后来,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了党的十八大,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这次全会立足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从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可以看出,目标是既定的,没有变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目标要求是在不断调整的。这反映出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新认识。《建议》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五条新的目标要求,它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特点,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我以为,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条新的目标要求,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点,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明确的诠释,他指出,“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差距总是存在的,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过去,有些地方规划,为目标而目标,不计后果,不计代价,为了达到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目标,倒推出一个年均增长速度,然后测算需要多少投资、上多少个重大项目,再分解落实到所在地区各部门,结果可能是目标实现了,但带来一大堆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规划思路要不得。”所以,各地具体确定自己的“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搞盲目攀比,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大干快上,不搞层层加码,不作难以兑现的承诺,能达到什么目标就提出什么目标,能完成什么任务就提出什么任务。

第二点,要把补短板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于能否补齐‘短板’,有效解决一些难点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这一块没有太大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为此,《建议》提出了一条新的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各地在规划和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完成解决绝对贫困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体现的是我们党的底线思维,关系的是我们党的政治信誉。

应该看到,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并不容易。根据测算,要确保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未来5年经济年均增长最低要达到6.5%。这个目标确实很有挑战性,不采取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很难实现。正是带着这份清醒、这份压力,《建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

第三点体会:要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做到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在《建议》中是一个管总的东西,是一个起灵魂作用、纲领作用、红线作用的东西,是最大的创新点和亮点。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描述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特征,这就是: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五大发展行动。

起草工作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谋划“十三五”规划《建议》,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他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对怎样提炼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发展理念要总结经验,好的要一以贯之坚持,更要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来梳理。”起草工作就是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经过反复酝酿,最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该说,这5个词,过去都讲过,但《建议》把它们合为整体、冠之以“发展理念”的响亮称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应该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来源于实践、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它们又是奔着现实问题去的,旨在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讲,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影响我国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这是导致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不明显的根本原因。要清醒认识到,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是靠低成本与别人竞争的,现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已大大消减了,而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实力竞争,如果我们的科技创新搞不上去、跟不上世界科技革命步伐,不仅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升级、发展动力难以实现新旧转换,而且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落伍。只有把创新抓上去了,我们国家发展才有光明前景、才有充沛后劲。树立创新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几大关系上。过去在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后半程就会跑不下去,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顺利推进,长治久安的局面就难以实现。树立协调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现在,我国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国发展就不可持续。树立绿色观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发展联动问题。应该看到,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在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贸话语权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熟悉和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这方面的短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空前紧密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国家要想发展得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树立开放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在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这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树立共享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要突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三大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须强调的是,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而必须是有机统一地加以贯彻实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讲贯彻,最终要生根落地到发展行动上。

第四点体会:五大发展理念最终要靠实践来落实、来检验,《建议》对坚持五大发展作出了部署,明确了任务,提出了举措。我们就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抓好任务的落实、举措的落实,以举措的落实实现任务的落实。梳理下来,《建议》提出重大改革发展举措有300项之多。

(一)关于坚持创新发展

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里,我国发展对创新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强烈而紧迫。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关于科技革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1世纪上半叶出现新的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较大。至于革命具体发生在哪些领域,哪些技术会率先突破,判断不尽相同。2013年,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提出了12项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下一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工具、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先进材料、非常规油气勘探开采、可再生能源。美国兰德公司发表的题为《2020年的全球技术革命》研究报告提出了16个未来应用最广泛的科技领域,包括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无线通信技术、转基因植物、水净化技术、低成本住宅、工业环保生产、混合型汽车、精确治疗药物、人造器官等。中科院认为,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网络信息领域、先进材料与制造领域、农业领域、人口健康领域等出现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我们要看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伴相随,上述新技术的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必然会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世界主要国家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纷纷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2013年,欧盟启动最新的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2013年,德国开始实施“工业4.0”战略;2014年,英国发布《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总的来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空间技术、制造技术等是各国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唯有创新成绩优胜者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我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发展,靠的是要素投入、低成本和人民群众的超强劳动。成就很大,代价也很大,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同时也积累下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经济质量和效益低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出来了,一些企业就往那边搬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又在搞再工业化,吸引企业回迁。我们的企业综合成本只有可能升,不可能降,搞过去的那种低成本竞争肯定没有前途。还有就是,再继续搞粗放型发展,资源环境也承载不了。

穷则变,变则通。老路走不通了,就要走新路。要想走出新路,就要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瓶颈制约、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国家要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以这样的战略眼光,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次全会对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作出了部署,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具体从7方面作出了部署。

第一个方面是培育发展新动力,总体要求是“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基本途径是三条:一是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三是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重大举措有: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拓展发展新空间,具体就是在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这五个空间进行拓展。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重大举措有: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等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重大举措有: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等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重大举措有: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等等。拓展网络经济空间,重大举措有: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要求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举措主要有: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等等。

第四个方面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要求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大举措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

第五个方面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总体要求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基本途径是:“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重大举措有: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等等。

第六个方面是构建发展新体制,总体要求是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重大举措有: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等等。

第七个方面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总体要求是“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重大举措有: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等等。

(二)关于坚持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是由多方面事业的发展构成的,各方面发展的关系越协调,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越平稳、越健康、越有后劲,国家发展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增强。如果各方面、各领域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协调,短板突出,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弥补,就必然拉国家整体发展进程的后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受制于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我们党长期以来都重视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问题,毛主席在1956年就有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江主席在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了十二大关系。我们现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强调的就是发展关系的协调。当然,在我国发展中,五位一体是最高层次的协调,再往下面讲,再往细里分,各个发展领域内部也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局面的实现有赖于各种大大小小发展关系的协调。

这次全会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解决好4对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区域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城乡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协调。这些发展关系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现在才发现的问题,但确实是现在必须突出提出来加以解决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就会加深,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难以抓好,国家综合实力就难以稳步增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差距是一个世界普遍性问题,哪个国家都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远的不去说,自1999年以来,逐步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但是,要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确实不容易。尽管近些年来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差距一直在缩小,但区域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不仅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在金砖国家内部也是最高的。

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如何来塑造这样一个格局,《建议》作出了部署,要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更有新意的是提出 “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主要是抓两大重点,一个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两大重点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是仅仅聚焦区域发展差距,而是更加重视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着眼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提出,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第二,城乡协调发展。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5%,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一定进展,但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收入方面,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843元,是同期农村居民10488元的2.75倍。如果把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高。消费方面,2014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2.92倍。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建议》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就要抓住县这个城乡枢纽,把县发展好、建设好,人就不需要涌向大城市,这方面有一系列文章可做。二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城市农村都要发展,不能城市发展,而农村破落不堪,农耕文明和村落文化搞没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美丽中国,是城市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后来,他又多次强调农村要宜居。四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就是城里人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人也应该平等享受到。为此,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改革开放时,就明确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社会在这方面的反应很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如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如何做到这一点,《建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三是倡导科学精神。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总纲。习近平总书记讲:“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为国家发展构建坚实的国防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把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重视国防建设,到今天我国国防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世界军事强国还有距离。面向未来,我国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外部阻力和压力会越大,遇到的外部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对这些外部风险必须提高综合应对能力,其中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次 《建议》提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我们要按照这个总体要求和各项部署,坚持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推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三)关于坚持绿色发展

一部人类文明史,最早是采摘、狩猎这样的原始文明,后来有了农业文明,再后来有了工业文明,现在是追求生态文明。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微乎其微。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紧张,但总体上不足以扰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和自然秩序。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则大不一样了,工业文明的自然伦理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根据自身利益肆意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理念下的工业化带来了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号召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召开,呼吁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开幕,各国首脑围绕如何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加强环境保护等议题展开讨论。今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未来,绿色发展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命运。能够实现绿色发展的国家才有发展前景,才有人民幸福。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同样也面临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列举点数据,空气污染方面,2014年,在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9.9%。水污染方面,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位超过60%。土壤污染方面,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污染超标率为16.1%,土壤污染呈转移扩散之势,逐步由工业向农业扩散、城区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上游向下游转移。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列入六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讲得最精辟、最透彻的话语就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应该恪守这样的科学态度。

应该说,我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重视到开始重视,再到越来越重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重大部署;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重大要求。

这次全会又进一步对推进绿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总体要求是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具体要从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大举措有: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重大举措有: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重大举措有: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等等。

第四个方面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重大举措有: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节水管理;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等等。

第五个方面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大举措有: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等等。

第六个方面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举措有: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等。 (未完待续)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专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8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