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44 次 更新时间:2012-03-22 13:56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陆学艺 (进入专栏)  

历史上,我国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以后,我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的资产阶级。我国封建的社会结构变化了。但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和自身的原因,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近代工业发展得缓慢,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89.4%的农业社会结构。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动员、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直到1978年,我国的农民在总人口中仍占82.1%,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我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都有一个大量的农业劳动者逐步转变为第二、三产业职工的过程。随着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也相应地从以农业劳动者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职工为主。

1978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40152万人,农业就业人员28318万人,占70.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945万人,占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4890万人,占12.2%。此时的我国就业结构还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同时,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农民收入大量增加,农村市场需要扩大,这是工业大发展的好机会。但此时城市企业改革刚启动,加上户口等体制改革没有跟上,于是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80年代后期,城市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三产业大发展,需要劳动力,又有了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992年以后的几年中,农民工每年增加1000万人,出现了“民工潮”。现在农民工已经有1.2亿人。

2004年,全国总就业人口达7520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35269万人,占46.9%;第二产业16920万人,占22.5%;第三产业23011万人,占30.6%。在全国总就业人口中,非农产业的职工已占53.1%,超过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按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非农劳动力超过50%,就已经不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而是一个工业国家的就业结构。上千万的农业劳动力转为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职工,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化﹑社会进步的伟大成就。

二、城乡结构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工业大规模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一五”期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1960年,我国连续3年出现经济困难,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等方面的困难,实行了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也就是城市人口)的社会政策,并一直延续下来。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工业化继续进行,农村的资金、粮食、工业原料进城了,而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却不许进城,久而久之,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就形成了。

1978年,全国总人口是962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9014万人,城市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为17.9%。20年城市化率只提高0.7个百分点。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837万人,城市化率为37.2%。2004年,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5705万人,占58.2%;城镇人口54283万人,城市化率为41.8%。

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户籍制度受到一些调整,但还没有根本的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增,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进城务工经商。2000年,国家统计局改变了统计指标,把农村进城人员中超过半年以上的,称为常住人口,也统计为城市人口,所以,城市化率这几年有较大的提高。

1978年~2004年,我国城市化率提高了23.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370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24.5万人。农民大规模地进城,并接受城市化社会化的洗礼,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由此改变了城乡结构,社会进步意义十分巨大。

三、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消灭了地主阶级,把土地无偿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广大农民,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1955年,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对个体小农的改造,在全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

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转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在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结构阶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阶级分化了,工人阶级也变化了,并产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人员等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一些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规模有所扩大,而一些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则有所下降。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之中。

社会阶层结构是多种社会结构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和优化表明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进入 陆学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