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杰:2016台海形势 考验两岸智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6 次 更新时间:2015-10-16 11:05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台海形势;两岸智库  

倪永杰  


10月15日,上海市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日前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上表示,面对2016年台湾政局翻转与国际态势风云变幻,两岸关系较多可能进入“冷和平”,民进党以“软对抗”替代“硬冲撞”。如何维护两岸和平发展,考验两岸同胞的智慧。


一、骨牌效应:从“九合一”到2016选举

(一)“九合一”显示台湾政经结构重大变化

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选举反映了台湾六个深层次、结构性变化。

1、蓝绿政治版图发生结构性逆转,“蓝不再大于绿”。

“蓝大于绿”已成为过去,泛蓝基本盘丧失原有优势,蓝、绿基本盘已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2、选民结构发生变化,年轻世代崛起并左右选举结果。

外省第一代凋零,每年消失10万左右,他们原本是泛蓝的基本盘。年轻世代“80、90后”酝酿政治气氛,主导选举成败。“80、90后”是李扁“本土化”、“去中国化”及“台独”教育所结出的政治新品种,“台湾认同”、“台湾主体性”、甚至“台独”意识浓厚,经“3·18反服贸事件”后“反马”、“反中”“反商”的情绪高涨。这群“80、90后”中一部分是东南亚如越南新娘的后代,他们没有两岸关系概念,只有台湾与越南的概念。年轻世代踊跃投票且倾向绿营候选人可能是本次选举翻盘的重要因素。

3、两岸议题不再是蓝营强项。

两岸议题对泛蓝并没有形成加分效应。所谓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世代剥夺、分配正义、居住正义等议题有取代传统的统独、省籍议题的趋势,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议题。

4、台湾民众疑虑增加,民意呈现矛盾。

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机会、市场“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想赚钱但又要保持台湾“主体性”、政治上的自主权。“台湾认同”上升、台湾“主体性”意识高涨,对于两岸关系快慢、质量、分配等众说纷纭,有关“世代剥夺”、“图利财团”、两岸竞争、经济依赖导致政治依赖、两岸民众之间好感度下降、负面评价上升等等说法甚嚣尘上。台湾民众“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下降,各种矛盾影响到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态度。

5、新媒体打败了旧选战。

此次网络工具打败了传统的选战方式。网络聊天如脸书、批踢踢、LINE等帮助绿营及柯文哲,而国民党的候选人成为嘲笑、恶搞、霸凌的对象。据趋势民调显示,台湾选民获得选举资讯的来源,电视新闻64.1%、网路新闻10%、亲朋好友6.5%、报纸4.8%、社群网站2.5%、广播0.8%。其中电视新闻很多来自于网络,说明网络对于台湾选举的影响越来越大。

6、“公民运动”与“白色力量”高涨。

台湾社会运动近年有高涨趋势,以前关注人权、环境、弱势正义等公共议题,经过“柯文哲现象”的催化吸纳,“公民运动”转化为“白色力量”向政治与选举领域转换,搭上网络的翅膀,在台湾蓝绿分野中找到了非蓝非绿的灰色政治地带,影响了台湾政治演变的进程。


(二)2016台湾两选尚存小悬念

2016年1月16日台湾举办“总统”与“立委”两场选举,民进党卷土重来、蔡英文当选几无悬念。没有大悬念,但尚存四个小悬念。

1、蔡英文得票数能否过半?

蔡英文的得票率是否超过50%?如果跨过50%过半门槛,蔡英文将以绝对多数而非相对多数当选,增强蔡英文选后的自信心与领导力。

2、谁是老二?

洪秀柱还是宋楚瑜?8月6日宋参选,“身陷泥巴手捧绿”,获得23%的支持率,上演“庆祝行情”。经过“9·3北京阅兵”,宋民调下滑至第三。新台湾国策智库民调9月18日民调,蔡英文46%,洪秀柱17%,宋楚瑜从23%骤降到16.7%,跌了近7%,输给洪秀柱,形成蔡独大、洪居二、宋居三的局面。

3、“立法院”谁能过半?

民进党至少成为“立院”第一大党,拥有50-55席实力。无论如何,民进党即使不能形式过半,但一定可以实质过半。

4、谁是关键少数?

如果民进党不能单独过半,亲民党较“时代力量”更有可能成为所谓关键少数,亲民党的政党票应在5-10%之间,获得5席左右的席次,在“立法院”具有一定影响力。“时代力量”跨过5%政党门槛尚有难度。

(三)选后台湾政局走向

选后台湾政局可从六个面向进行分析。

1、民进党应会全面执政,但难以稳定执政,更无法长期执政。

民进党较可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到“立法”全面掌控局势。但受岛内外、党内外及民进党自身的种种局限,民进党难以稳定执政。蔡英文一当选,问题就来了。两岸之间可能是地动山摇,涉外事务上面临“断交”骨牌效应,TPP、TIFA谈判进展缓慢甚至无所收获。泛蓝、民间的反制力量扑面而来,柯文哲与民进党貌合神离,成为蔡英文潜在竞争者。民进党“只会选举,不会治国”,执政能力太差,人才严重不足,理论准备付诸阙如,政策过时,不合时宜,执行更为荒腔走板。执政后民进党人的贪污腐败难以遏止,派系恶斗将是蔡英文无法摆脱的政治梦魇。

2、台湾仍是“两党制”格局。

未来台湾政局将是民进党独大,国民党弱化,第三势力昙花一现,难以有更大的作为,可能出现“一大、一中、多小”的竞争局面,侵蚀、动摇“两党制”格局。国民党对于民进党的牵制力下降,蓝绿竞争进入生死较量,但民进党试图全面歼灭国民党,对马英九、国民党展开系列政治追杀、政治清算。

3、国民党分裂危机严重。

不同于2000年败选后国民党联合亲民党对民进党展开强力制衡,2016年国民党面临“路线”之争与团结问题。人们越来越担心马英九和平开放的两岸路线能否被继承、延续?国民党是否面临新的分裂?国民党由谁掌握?马英九、洪秀柱、朱立伦、吴敦义、王金平等各自扮演哪种未角色?传说中的国民党本土派有无可能出走成为“台湾国民党”?

4、柯文哲影响上升。

柯力图扩大政治影响,走自己的路,不为蓝绿所绑架。柯在此次选举中四处辅选,扩大政治影响,试图将手伸进“立法院”。但柯文哲难以失去民进党的支持,难以与其分道扬镳,至少要等赢了2018年下届台北市长再说。观察柯文哲动向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能否做好市政,拿出政绩,赢得选民支持,争取连任。以柯市府团队一贯表现来看,柯的政绩乏善可陈,其支持度自“悠游卡”事件后有所下跌。二是走出能否柯文哲独有的两岸之路。沪台双城论坛的顺利举办,为柯提供了政治上的想象空间。

5、亲民党“泡沫化”,“时代力量”影响不可小觑。

亲民党基于自身的政治发展考虑,较可能在内政上配合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配合国民党。但亲民党“泡沫化”危机如影随形。“时代力量”破坏力不容低估,可能绑架民进党。

6、台湾社会深度绿化。

台湾“主体性”认同上升,台湾社会“反中”、“反统”、“反蓝”的气氛持续升高。台湾中间势力受到压缩,务实、温和的力量逐渐集结,民众的“统独观”持续变化,“维持现状”多于“统或独”,对大陆的态尽管负面多于正面,但对大陆的期待多于疑虑。台湾有可能掀起新一轮大陆热、西进热。

二、“冷和平”:两岸关系由热转冷

民进党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也不愿意回应“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提不出为大陆所接受的替代共识,缺乏稳定两岸关系的诚意与举措,两岸基础不牢,必然会地动山摇。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面临重挫,和平发展的局面难以维持,两岸迎来“冷和平”、冷交流的霜冻期、阵痛期。两岸之间没有“冷战”(ColdWar),但“凉战”(CoolWar)不可避免。两岸关系瞬间降温,两岸由热转冷、由快转慢,由密切转为淡漠,甚至出现局部冲突摩擦、停滞反覆,两岸荣景不再。

1、总体冷、局部热;短期冷,长期热。

民进党一当选,两岸关系总体降温、冷却,动力不足,前景不明,但也可能出现局部升温的现象,形成新的交流热点。两岸交流重点转向城市交流、基层交流。沪台双城论坛较可能成为两岸城市交流的领先指标,引领两岸交流方向。

2、官冷民热;政冷经热。

民进党上台,两岸官方往来中止,两岸政治面交流停滞,协商中断、协议执行面临困难,国台办与“陆委会”常态化沟通机制中止。台湾“断交”狂潮不可避免,国际参与越来越难。但两岸民间往来未受影响,民间交流、经济合作、文化社会互动仍然维持,甚至可能逆风向上。台湾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大陆热”、“西进潮”。

3、绿冷蓝热;南冷北热。

民进党上台执政,较可能执行从严管控、冷却降温的两岸政策,绿营对于两岸交流有所畏惧、并不热心。与此相反,蓝营将更为热衷于两岸交流,造成台湾两岸交流绿冷蓝热的现象。同时,台湾北中南三地对于两岸交流出现南冷、中北部热、普通民众冷、工商文艺界热的现象。

4、两头冷、中间热;普通民众冷、工商文艺界热。

台湾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两岸关系的态度有所不同,可能出现年轻、年迈者冷、青壮、中壮世代热的现象。20-29岁、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两岸关系不热心,甚至冷漠以对,但30-39岁、40-49岁、50-59岁的青壮、中壮世代人群热心于两岸交流,成为两岸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人群。同时,普通民众对于两岸交流积极性不高,但工商界、文化艺术界对于两岸关系的积极性高,非常投入。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台海形势;两岸智库  

本文责编:pand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8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