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禄:应用逻辑:逻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0 次 更新时间:2015-09-28 23:34

进入专题: 应用逻辑学   交叉学科  

王广禄  

近年来,逻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其在众多其他学科和领域中广泛应用。逻辑学推动其他学科与其交叉融合,实现了逻辑学的现代化,特别是应用逻辑学科群体的发展完善。


应用性是逻辑学的生命力

逻辑学自产生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培根的《新工具》,再到当前逻辑学在众多学科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逻辑一贯与应用密不可分。“逻辑学自诞生起,工具性、基础性就是其根本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董志铁表示,《工具论》和《新工具》是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奠基之作,其书名就很好地体现了逻辑的工具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杜国平表示,工具性是逻辑学与生俱来的特性,从逻辑思想产生的三个主要源头——古希腊的逻辑、古印度的因明和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均可以看到,逻辑学是作为论证和论辩的工具而产生的,当前学术研究中逻辑学在各个学科的广泛应用则进一步彰显了它的工具特性。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左立以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为比照提出,数学家通常不会关心其研究有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但逻辑学家对于逻辑的应用始终不能忘怀,努力将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法学、认识论等方面的研究。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立了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以及逻辑应用方面的研究所。

董志铁进一步表示,逻辑基础知识是逻辑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它规范着人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只要人类运用大脑思考,通过语言交流,就一刻也离不开逻辑。多位学者总结道,“应用性是逻辑学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之所在。”


应用逻辑成逻辑学研究主流

从逻辑史的角度看,逻辑学经历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大发展阶段,在时间上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野,应用逻辑属于现代逻辑。

杜国平介绍,应用逻辑在20世纪中后期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重视应用逻辑研究已成为国际逻辑学界的自觉意识。2003年《应用逻辑杂志》正式创刊,在其发刊词中明确提出:“逻辑学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是某一学科的分支,它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科学或化学。”

2006—2007年,由世界上17位著名逻辑学家编写的两卷本《应用逻辑的数学问题:21世纪的逻辑》出版,标志着应用逻辑成为21世纪逻辑学研究的主流之一,也表明应用逻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到了国际逻辑学界的公认。可以说,应用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是逻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逻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逻辑的应用不仅体现了逻辑学的价值,也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王左立表示,逻辑应用是逻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应用逻辑众多分支学科的出现和发展都与逻辑应用有直接关系。例如,道义逻辑的发展与逻辑学在伦理学方面的研究直接相关,博弈论语义学的发展与逻辑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直接相关,广义量词理论的发展则与逻辑学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直接相关。


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

逻辑学与其他学科在应用中不断交叉融合,推动着逻辑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发展。“逻辑学是工具,如果我们在干活时发现工具不好用,就需要对它进行改造;改造得好不好,要看用它干出来的活好不好。为了造出好的工具,逻辑学家需要对施工的对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王左立认为,逻辑学家需要与其他领域学者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对象的性质。因此,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必要的。事实上,逻辑学在哲学、数学、物理学、法学、认知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中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属于应用逻辑学科群的新兴交叉学科,如法律逻辑(规范逻辑)、语言逻辑、量子逻辑等。

有学者提出,新阶段的逻辑研究,要注重在与其他学科的主动交叉融合中实现完善和超越。董志铁则强调,逻辑研究与社会现实应用结合同样是必要的。因为逻辑能够帮助人们在思考与表达过程中,正确运用概念、做出断定、形成命题、进行有效推理和论证。2014年11月,杜国平任首席专家的“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研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逻辑应用研究为应用逻辑发展提供活力,而应用逻辑研究则为逻辑应用提供动力,它们共同促进了逻辑学和其他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杜国平认为,着眼于未来,国内逻辑学界要关注国际应用逻辑研究的前沿问题,努力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进入专题: 应用逻辑学   交叉学科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5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28日第69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