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勋 :费老做学问与做人高度统一的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7 次 更新时间:2015-06-13 16:36

进入专题: 费孝通   学问与做人   高度统一   启示  

苏国勋 (进入专栏)  


费老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有着强烈的社会关怀情愫,这一点体现在他一生追求“志在富民”、“从实求知”的学术实践中。社会学者一定要抱持对社会强烈的关怀,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良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应是做学问和做人的高度统一。社会学不只是社会认识的有用工具,还警示作为一个社会行动主体的人的伦理责任。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我们对家、国乃至人类这个共同体和社会的伦理责任是什么?费老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答案。


社会学应对社会生活抱持强烈的关怀

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攻读外国社会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1980年,我有幸参加了费老主持的社会学第一期讲习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在费老百年诞辰之际,我想结合费老的学术思想,结合费老做学问和做人的统一,就大家常说的“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谈一点想法。

什么叫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自觉地用社会学的学科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生活,并对之抱持强烈的关切亦即应有社会关怀的情愫。在我看来,社会学的学科意识应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任何社会现象的生成和存在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任何将社会现象归结为观念的或物质的一维原因的做法,都是简单化的做法,不符合社会学所强调的多元因果相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费老一生奔走在祖国大地,“行行重行行”,坚持“从实求知”,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唯上,不唯书,长期做实地调查研究,既从生态研究也从心态研究入手,多方面地认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第二,社会学研究既要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性说明,同时也要作出诠释性理解,二者缺一不可。这意味着,社会学首要的任务是对社会现象作经验研究,对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作出因果性说明,同时要经受检验。社会学以此与社会哲学和人文研究区分开来。

可是,社会现象是由人们行动造成的结果,因此它除了具有自然现象的表层实体结构之外,还具有自然现象不具备的深层意义结构。换言之,人们的行动是由不同动机驱使作出的,因此要对人的行动作出因果性说明,还必须对人们赋予行动的动机-意义作出诠释性的理解方能奏效。社会学据此与主张完全模仿自然科学经验方法的实证主义进路区别开来。

费老的学术实践始终贯彻“从实求知”的认知原则,他在晚年论述社会学的边界问题时,强调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行不悖,强调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的必要性,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和诠释了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仅有以上两条是否就够了呢?如果仅限于此,社会学就会成为一种关于社会认识的知识或者认知体系,至多是实践的方便手段或有用工具,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伦理责任没有什么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把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变成人的合理性行动只是社会学的初步目的,更进一步也是更重要的是,把合理性行动变成具有伦理意义的行动,亦即使科学性的事实认识对实践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成为实践主体形成独立人格的依据。通过科学认识,使行动与道德责任相连,自觉地过着既科学(即合乎理性)又符合道德的生活,做到身心、知行、体用一致,以便满足社会实践的当下要求。这就是使符合科学认识的合理性行动与讲究对人类负有责任的社会伦理相连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社会学的真正使命。

不过,这里面又包含了许多尚待阐述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社会学者要饱含社会关怀的情愫,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的关系,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的高度一致。显然,符合科学认识的合理性行动主要是与因果性说明、生态研究相关的经验研究相联系的,更多地使用的是自然科学方法,因而是价值中立的;而讲究对人类负有责任的社会伦理主要关注诠释性理解、心态研究的解释学方法,明显地属于价值相关的。它们有各自起作用的范围和功用,不能不加区别地混淆其界限。


社会学应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

费老晚年关于社会学边界扩大的思想是酝酿已久的,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反映出老一代社会学家的思想和社会学的学科意识是一致的。

费老认为,社会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主张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作为社会理论的表述就是,社会学对社会现象首先要作出因果性说明,只有科学才能对任何现象都作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探讨;但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想作出因果性说明,就必须对行动作出诠释性的理解。因此,对于社会学来讲,要的是两翼齐飞,一个翅膀是因果性说明,另外一个翅膀就是诠释性理解,要理解人们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从这一点讲,我觉得费老的思想是一贯的,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就是这个意思。

2003年,费老发表了《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讲社会学边界扩大的问题。文中,费老讲“究天人之际”、讲“精神世界”、讲文化与不朽、讲“只可意会”、讲“不清楚的我”、讲“将心比心”、讲方法论与古代文明,这些都是强调过去那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问题所在,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拾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问题、缺乏量化的精确传统,就一头扎到实证主义的怀抱里去,而应该发挥自己文化的长处,同时要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费老的这个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首先要明白社会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这个学科主要探究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和变动不居性,为此就必须进行因果性说明和诠释性的理解。


进入 苏国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费孝通   学问与做人   高度统一   启示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28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豆瓣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