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从教育开始,重建人类思想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46 次 更新时间:2015-06-11 16:37

进入专题: 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提要:作者从1985年开始,经过三十年对教育学和心理学苦心孤诣的研究,在人学、心理学、教育学、商业教育模式这四大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均有重大突破。2004年定居美国旧金山,创办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构,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全人教育模式”。2011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质”建立了一个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面而又深刻的教育体系。2014年1月1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这一实用性的教育之书,其核心观点是: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秩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应该是“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内在的客观规律;人文为立人之本,科学技术为立人之术;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办好,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二要有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与“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及美学导向的“课程、教材、教法”体系,三要有多元的办学机制与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和考试方法,四要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课程计划,五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六要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供学生们自由选择。而作者认为当今的中国教育系统和这六个方面的价值观正好相反,根据作者“以美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及对中美教育比较后的综合感觉,作者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已接近教育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系统才接近30%左右。教育与国家各行各业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教育的差距导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方方面面的差距。下面就对作者的探索历程与主要观点作一简要的叙述。


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这一点的: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果他的生活很简单,那么在他看来,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也将不成其为软弱。

——梭罗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像一个凡人那样生活,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象一个研究人员那样实证。清雅淡素,始终保持一种心地纯洁的良好状态,生活充满愜意,足乐矣!

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是一切卓越者的共同素质。我经常在内心朗诵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的诗句:“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通过反复朗诵这具有无限生命能量的诗句来强大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力量,以好把追求教育真理的探索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势继续下去。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有份量的话:感知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了它,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的感知它。为了使读者能够心领神会与更加全面地理解我所表达的“美育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必要对我走过的教育探索之路作一简要的陈述。

回顾我的人生历程,那是激动人心的一次又一次充满生命激情的精神历险。象思想家罗素一样,有三种激情一直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人生:对美与爱的渴望、对真理的求索、对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无限怜悯。这三种激情时而象狂风时而又象细雨一样一直揪心揪肺地主导着我的生活。

一段漫长的沉思的生命是一次伟大的历险。思想往往来自经历后的反思、提炼与总结。

经过以上综观全局的探索之后,还应对产生这些思想的背景作一简要的介绍:我幸运地生活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时代,旧的物质决定论的价值体系正在被摧毁,新的精神决定论的价值体系尚待建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现象通过视觉与听觉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转型期的各种问题无不充分地暴露出来,把学者们的头脑导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中国的问题、西方的问题、全球的问题,这为中国的学者们通过思考解决中国的问题进而解决西方的问题与全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感、可思的现实环境。带着中国的问题走进全球的问题再回到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已成了当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


一、我的成长历程与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


从个体的成长来看,人生要从“读自然之书,读艺术之书”这两本厚厚的大书开始。我1963年出生在四川乐山五通桥,一个素有“小西湖”之称,山环水抱自然生态环境十分美丽的地方。成长在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这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学校教育散乱与学习压力不大,歪打正着地使我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有过充分的不受书本知识影响的自由玩耍教育与体能意志教育。我首先读的是“自然之书”——我们家在长江边,我从小在水中成长,捉迷藏、玩游戏、下象棋、打泥巴战、爬树、钓鱼、捉鱼虾、粘蝉、养鸡、养鸭、养狗、养鱼、养蚕、游泳、长跑、远足、爬山、打乒乓球、打篮球、踢足球,还参加了学校游泳队、田径运动队与排球运动队等等;其次读的是“艺术之书”——在母亲的教导下,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友谊地久天长》、《跑马溜溜的山上》等,又学习吹口琴与拉小提琴并参加学校合唱队,接触了许多中外的世界名曲;正是这些尽性而痛快的玩耍和这些优美的乐曲,使我的自然人格与审美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奠定了我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全部基础。由此,在我看来,心灵的自由是创造的根本,通向心灵的自由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身体动作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另一条是由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在此基础上,我相信贯彻教育始终的普遍教育法则是:“野蛮其肉体,文明其精神”(这一法则来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的见解);在这一普遍法则的主导下,应把培养孩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品质放到首位,让独立而又高贵的“自我心象”从生命底生长出来并主导人的一生。万事开头最重要,在成长的初期,要让儿童的充满野性的“自然人格”与儿童的充满高贵的“审美人格”得到充分而尽性的发展,为一生的生存与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也因此,我认为,人在十二岁之前所要做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另一就是充分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其它逻辑色彩较浓的知识十二岁以后再学也不迟。总之,“读自然与艺术”这两本厚厚的大书,既阔大了我的心胸,放大了我对天地人的感情,也放大了我的人格、希望与梦想。。。。。。。。

我的思想启蒙在八十年代。我于1982年考入了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大学、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八十年代是中国20世纪的第二个文艺复兴时代,被政治运动耽误了的中国终于又一次向世界敞开了她的胸怀,西方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各种思想与方法,象雨后春笋般地突然涌现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我象一个知识贫穷的乡巴佬,饥饿地在大学的校园里大口大口地吞食各种异域文化的营养,我的思想被深深地卷入了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三大思潮之中:

以尼采、萨特、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开阔了我的思考视野,使我思考人、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从而形成了我的“自由——选择——责任”的人生哲学;

以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形成了我从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框架,从而使我走上了探索潜能教育的道路;

以贝塔朗菲、申农、维纳、普里高津、哈肯、托姆为代表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而形成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思维,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三大原理与三大分析方法的思维方法——三大原理是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三大分析方法是系统——要素——层次分析法,结构——功能——涨落分析法,状态——过程——转化分析法。这三大原理与三大分析方法非常有效地帮助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奠定了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一人生信念一直主导着我的大学生活。1985年,当时,我作为重庆大学一名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和重庆大学音乐协会的会长,我当工程师、当政治家与当企业家的梦想破灭了,经过失败和内心痛苦的裂变后,我发现,对我个体来说当工程师与当企业家其生命价值比鸿毛都要轻,而我渴望自己的生命价值比泰山都还重,这两种工作都让我找不到生命的激情,满足不了我的內在需要,安顿不了我这颗狂野之心。旧的理想已成过去,新的理想尚待建立,有半年多的时间,我的人生处于没有目标的失重的、焦虑而又痛苦的状态,我未来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我的工作兴趣在哪里?能让我的生命燃烧的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让我焦躁不安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正象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要豁出命来不顾一切去全力寻找,因为只有找到我的人生目标,我才能安心,才能愉快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才能理直气壮地过好下半辈子。后来,我发现我有很好的走上讲台讲课的才能,我在大学作过《音乐欣赏》、《管理概论》、《心理分析》、《识谱训练》、《吉它训练》、《自由舞训练》的大型讲座,几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座满了人,我具有气势宏大的感染力和出奇不意的幽默感,听众笑声掌声不断,整个会场的思维都被我所左右,我找到了生命的激情与自我实现的感觉,受高尔基的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真理”的影响以及拿破仑的名言“不愿意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激励,我就梦想要当一名教师,要么当一名大学教师,要么就下海自己办学,做一个世界级的教育家。拒绝国家分配,抛开社会为我们每个人设计的枷锁与条条框框,我要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成了我的内心信念。理想的“心象”在我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升起,让我感到生命从未有过的轻松、快乐、开心,让我如痴如醉。在这里,许多人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环境,我并不轻视环境,但是,我想,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如果这种环境在现实中没有找到,他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创造这样的环境。我不顾一切冒险地设计了自己的未来,我相信,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的人,世界也会让出一条路来,任由你去;成功的秘诀是:设计好一个角色,然后全神惯注去塑造他。我找到了支撑我生命的事业的根基,充实生活的源泉,向人类的未知领域挑战,展开了想像力的翅膀飞升到了遥远的地方,追求绝对和永恒。。。。。。1988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我就带着这种梦想和狂野的激情去了重庆师范学院跟随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唐自杰教授学习心理学,从事向人类未知领域挑战的研究工作,并渐渐形成了我自己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我构想要写一本《潜能教育学》的教育专著,我把这本书分为教育论、教学论、学习论三个部分。从1985年到1989年我侧重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论,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三段式的学习论思想;从1989年到1991年,我在重庆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会的帮助下,创办了重庆市学习潜能研究中心,在重庆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唐自杰的指导下研习潘菽的心理学思想并从事教学培训工作,我侧重从人本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论,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三段式的教学论思想;1992到1994我去了中国西南部的成都担任四川爱达经理学院的教务长,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世界各国著名的商学院毕业的MBA,与他们配合,在我心·脑·手合一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我按东西方文化学,系统科学,心理学的规律设计了一套培养MBA的教学计划,我同时也上成功哲学、管理模式、市场营销这三门课程,我十分享受我的工作,开始了由教育思想向教学实践的全面转化,三段式的学习论与三段式的教学论思想得到全面的应用,并在教育实践中成功地验证与进一步的完善,可是,我的教育论思想仍然没有形成整体的结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科学而系统地构建教育论体系在我的头脑中以问题的方式思考着,直到我1994年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后才有所突破。

我的思想深刻转变是在九十年代。当我1988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又自由地到重庆师范学院花了三年的时间旁听与选学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西方文学等课程,以及出任四川爱达经理学院教务长之后,于1994年10月8日,我又再一次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心全意地系统学习中医的针灸推拿与骨伤科专业。以前我系统学习的音乐、电气工程、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是属于西方文化,这次我学习的是具有东方哲学神韵、美学神韵与科学神韵的中医文化。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是否能学好中医学,抱着尝试一种新文化与新方法的积极的心态开始了中医学的学习。中医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与医疗体系,是一门教人如何“内视”的静穆的学问,是养身与康复的核心途径。很快我就为中医的充满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与美学精神所倾倒,为五藏六腑气血经络的世界所陶醉,我感到惊讶!为什么一个曾经学习过西方高雅音乐与学习过西方工程技术及其西方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人会如此为中国的“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精神与美学精神所倾倒,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气世界、天人合一、大道本体、逍遥人生、太极宇宙、心性修炼、内圣外王”所激动,我陷入了深刻的沉思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我终于悟出三个道理:

第一,全世界的文化在高雅的层次上其审美品位是一致的,热爱西方的高雅文化就必然热爱东方的高雅文化,要共鸣才能彼此欣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先学习西方的高雅文化,形成审美价值判断与科学思维方式,再转向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就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从土、俗、雅的熔炉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而形成世界文化。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民族高雅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这就是文化传播的真理。

第二,东西方文化就象太极图一样,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东方文化“阴盛阳衰”,西方文化“阳盛阴衰”,因此,东西方文化都需要在美、真、善、爱的价值结构内,在系统生态的“自然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而形成阴阳平衡的世界文化。这种“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吸收了东西方智慧精华的世界文化是是感性主义、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统一;是生态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是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最终走向“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的世界文化将促进人类在“团结互助、共创未来”的崇高精神信念的指引下,充满自信地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走上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这正是21世纪全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第三,当代世界的主导型的思维方式是“笛卡尔—牛顿机械论时空观”的思维方式,必须要被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论时空观”的思维方式所代替(见卡普拉的《转折点》一书),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地球的生态危机与国家的无灵魂的教育危机及其个人的无意义生活之痛苦的精神危机。

以上的思想转变,激活了我的创造热情,促使我要走东西方文化综合创新的道路。

机遇是赋予有准备的头脑。由于我一直在内心深处尝试着去创造性地写一本教育学的书,并且担任过经理学院的教务长,我具有从宏观思考教育问题与反思教育问题的能力。在读成都中医药大学期间,1995年12月8日的这一天,我突然生发出了一种感觉,我认为中国没有大学,由于中国的大学缺少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实际上已沦落成了一个职业的培训机构,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学校的功能。这个问题强烈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我思考中国教育的出路何在?如何才能让中国的教育摆脱困境。我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预感到我可能会产生一些深刻的思想,因为创新往往是从批判开始的,批判和创新呈正比。

1996年1月1日的这一天,我受美国普渡大学的《制图基础》这本教科书的启发,发明了一个普遍的学科公式:学科=学科精神+学科理论+学科技能。中国的中小学与大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学科精神,没有学科的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的教材与教师教授的主要就是一些条条框框的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按部就般的一点一点的机械的讲课,缺少生命体验、缺少历史观、缺少一种活的灵魂与整体思想,缺少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当然,也就必然缺少一种激情与创造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怎么办?

1997年1月6日的这天对我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我正作为一名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我早晨骑车到医院上班,7:15分在成都锦江大桥上灵感突发,由于对长久盘旋在我头脑中的几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以及我自己的素质与周围的人的素质的比较问题,使我直觉地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欣喜若狂地跳下自行车站在锦江大桥的桥头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了这一重大发现并简要地写下了教育论的提纲:

教育论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培养美的鉴赏力

主要通过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来培养美的鉴赏力

二、塑造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

(一)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独立的人格

(二)通过高雅艺术来塑造高贵的人格

三、形成良好习惯

(一)态度的良好习惯

(二)认知与行为的良好习惯

(三)彻底行动的良好习惯


这样整整思考了12年的教育论终于因为悟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而形成了一个由点、面、体构成的操作结构,我带着狂喜、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潜能教育学》一书的写作之中,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满怀激情,心无旁骛地投入,直觉发现的结论需要经过逻辑论证才能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接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98年1月14日我撰写了《教育本质的新视角》这篇两万多字的论文,终于以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证明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在进一步理性论证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具有同构关系,也就是说,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有可能永久性地解决了这三大困扰了人类许多年的世界性的学术难题。我把论文投向了中国教育研究的最高学术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受到了编辑部与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们的好评。这给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曲折的历程,我写的《教育本质的新视角》的论文终于发表在四川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师之友》2001年2、3两期上,我的研究成果,独特的思想以及语惊四座的发言,已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成都我接受了好几家报社记者的专题采访和整版报道,我上了《读者报》、《四川青年报》、《天府早报》、《四川画报》与四川电视台1台和电视2台,最大的一次是教育部的《中国教师报》,2003年10月15日、23日两次以《我为教育狂》为题目连续采访整版报道我,一时在中国的教育界就成了名人。有许多人给我写信和写了评论的文章。。。。。


二、重建人类心理学的体系


从1997年1月到1998年12月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的人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中的重大成果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期间内突破的:

首先,我1997年1月6日的早晨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后来又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样,教育的实践就应围绕以下的精神结构展开: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1998年2月21日,我发现了“情感结构”,明确提出“人的情感由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通过心灵对客体的审美共鸣而产生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根本出发点,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创造性实践的逻辑起点。”

1998年6月18日,我发现并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发生学机制:明确提出了“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需求是先验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一种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价值观,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结构,情感决定意志、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

这样,我就重建了人类心理学的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以认知为中心的“知、情、意”心理学三分法的体系,而创建了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心理学二分法的体系,全世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界都要从这种重认知、重理性、重思维的心理学三分法体系的灾难中解放出来,关于人的学术研究才能走上正轨,走向为人谋幸福的康庄大道。我深深的感到,全世界学术界都还需要来一次最根本与最彻底的思想解放,把人从片面的唯物主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实用主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理性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压抑中、从片面的诺贝尔奖的偏重自然科学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美国领头的重工业与重商业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压抑中、从片面的金钱与物质的压抑中、从片面的国家主义的道德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经济竟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文化精神生态失衡的压抑中、从片面的教育生态失衡的压抑中、从片面的自然生态失衡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一切以自然为本、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本、一切以美为本,让人最大程度获得幸福。当今的人类思想主要是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思想第一个轴心时代的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基督教以及稍后一些的伊斯兰教等站在一个地域的窄小的视野上制定的,整个人类就被这几个思想家的“以道德为本”,“以理性为本”,以“佛”为本,以“上帝”为本,以“真主”为本的思想主导着,并成为主导人类社会运行的各种价值范式,而其中又以柏拉图建立的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在全世界强势传播。柏拉图的灵魂论把人的心理划分为“理性、意志(激情)、欲望”这样三个部分,认为理性是心理的中心,理性位于头部、意志(激情)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膜与肚脐之间,后来德国哲学大师康德以理性为中心按“知、情、意”三分法的思路建立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以理性为中心建立了“绝对精神”的哲学体系,全世界的学术界就在这个以理性为中心的圈圈里迷宫般地转了两千多年;而我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情、知、行”这样三个部分,认为情感才是心理的中心,我作了发生学的逻辑论证。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一个非理性主义的潮流(非理性主义其实质就是情感主义,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思想潮流)想突破理性主义主导一切的这个瓶颈,如西方的卢梭、歌德、后期的康德、席勒、帕斯卡尔、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弗洛依德、荣格、杜威、怀特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马尔库塞、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等,中国心学流派的大师,如孟子、陆九渊、王阳明与当代的著名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熊十力、梁漱溟、贺麟、唐君毅、牟宗三、朱光潜、李泽厚、刘再复、高尔泰等,他们都不同程度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与站在东方文明的角度,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都感觉到了情感的重要,感觉到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感觉到了生命意志与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可是就是说不清楚,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作发生学的逻辑论证。而我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以“需求的内涵与外延为突破口”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发生学机制(这一机制跟佛教《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的“八识”学说很相似),对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本的心理学体系”作了逻辑论证,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情感为本、认知为末“这个事情说清楚了的第一人,所以,全世界的教育都要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中心,依据“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最高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制定整个人类教育的游戏规则,来带动人类思想的全面解放与人类思想的第二个轴心时代的来临。

我在继承中国心理学家潘菽教授与唐自杰教授的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心理学二分法的体系。传统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知、情、意这三大活动,而我在批判这种由柏拉图提出经康德三大批判充分发挥的本末倒置的三分法体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地提出了心理过程二分法的体系,即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这两个部分: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意向即人的意愿所向,它是人活动的动机部分,也是人活动的动力所在。在心理活动中,意向活动是第一性的、居核心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活动;认识活动是在意向活动主导下的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在认识活动指引下的意向活动;意向活动主导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指引意向活动,所以,意向活动比认识活动更根本。

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在心理活动中,需求是什么?需求是先验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一种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的结构是一个先验的时空结构,它是人类进化而形成并由遗传而获得的原型结构。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存的需求、审美的需求、理智的需求组成一个三层次的结构。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价值观。在心理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控制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结构,情感决定意志、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需求是心理的发生本体,情感是心理与行为的动力本体。情感为本,认识与行动为末,情感本体主导认识与行动。人的心理行为结构应该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人生就是围绕这一结构展开的。情感是一种直觉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本体的价值;情感是内在动力,它使心理与行为自动化。在自然状态下,人只生活在自己情感投射的范围内,或者说,人的认识与行动只为自己情感所投射的范围包围;人只愿意去认识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只愿意去做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因此,以情感为本体的“情知行合一”的心理行为结构就是我们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洞察人性与理解世界的最有力的心理分析工具。只要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情感模式——准确地说是美感模式,我们就可以大致地预见他(她)的认识活动与行为实践展开的基本情况。


1998年12月20日,我完成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这篇3万多字的论文。为人类建立了整体的心理学模型:

我所创建的普通心理学体系——一个人类统一的心理学模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普通心理学体系的结构

 


 一、心理发生: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

 二、心理活动与心理成长

 (一)心理活动的结构: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二)心理成长的规律: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

 情感成长的三个阶段:本能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

 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

 三、心理结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

 (一)人格结构=需求+情感+价值观

 (二)智能结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

 

这是人类科学心理学体系的诞生。这里,我突破了自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以来的心理是“知、情、意”三分法的体系,而创建了心理是“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二分法的体系。在这里,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转向的伟大意义凸显了出来,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争论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情感为体,理智为用;非理性为本,理性为末;自我为本,自我以外的一切统统为用,唯心主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文化是一种自由心灵的创造,马克思的唯物论这种决定论的机械主义哲学与物质决定论的文化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运动,一直想找到人类最基本的精神结构,让哲学成为科学,为人文学科建立一个永恒的科学基础,从而一劳永逸地终结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争论,但,他们没有成功,而我成功了,我找到了人类这一最基本的精神结构。这个具有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的心理学模型,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伟大的发现与突破,是欧美心理学体系的八大学派、苏联心理学体系的维、列、鲁学派与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潘菽学派的一次综合创新的整合,人类的主要文化流派与主要文化现象都是局部的“盲人摸象”,其深刻的内涵大都可以从这一综合的框架所主导的理论体系中得到较好解释。

在这整体的模型中,我从揭示心理发生的机制开始,提出了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这可能是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奠基意义的最重大的突破,是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S—O—R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在心理活动的结构中,我继承了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的心理活动二分法的思想(1),但对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所包含的心理要素重新进行了因果性的排列与组合,并在心理活动中首次引入了价值观的概念;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继承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哈佛大学布鲁纳教授的“动作掌握、映象掌握、符号掌握”的认知发展三段论的思想,(2)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感结构论与情感成长论的思想,由此,心理成长的规律主要由情感成长与认知成长这两大规律组成。个体的情感成长过程是一个由 “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动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逻辑把握”的建构过程,这两大以操作内化为中心的建构规律,为我们制定教育方针、设计教育内容与应用教学方法指明了一个合规律性的前进方向;心理结构由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这两个部分组成。人格结构主要由个体的意向活动内化而形成,是一个意愿所向的动力结构,主判断与决定;智能结构主要由个体的认识活动内化而形成,是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认知结构,主分析与综合。二者合一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稳定的、个性鲜明的心理结构,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外在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个体行为。

这样,我就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本体论与共同的方法论。教育学是建立在伦理学的价值论与心理学的方法论这两大根基学科之上的,只有伦理学与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突破,才能带来教育学研究的整体突破。

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的体系,就是围绕以上的“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理念与心理学二分法体系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展开的。


三、走向统一的人类教育:建立“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


2004年8月1日我写完了《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的初稿。2004年8月3日我到达美国旧金山,从此开始了我在美国定居的生活历程。

旧金山是一个美丽的、感伤的与英雄的城市。我之所以称旧金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四次大的文化运动。它们分别为:“垮掉的一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嬉皮士”的生活方式运动;“硅谷”的电脑科技文化运动;“回归心灵”的新时代运动。还是在中国的时候,我对发生在旧金山的这四次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文化运动就有所了解,看了一些书和资料,后来到了旧金山,我对发生这些运动的地方进行了多次的考察和搜集资料,并跟随这些英雄们的足迹而重新走了一遍,身临其境后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心领神会的介入。

在这引领世界潮流的四大文化运动中,尤其是“回归心灵”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的“三大中心思想”对我影响较大:


1.爱自己

新时代运动认为“爱自己”就是要过一种身心灵合一的“慢生活”与修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放松自己,享受孤独,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音乐,动功,静坐,冥想,深呼吸,创造性,做喜欢的工作,有情调的吃、穿、住、行、用、玩等。主观的内在世界与客观的外在世界是相对应的。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物一体。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与外在的世界无关,全靠心意用功夫,修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能战胜一切外在客观世界的不幸。内圣的功夫要优于外王,佛陀在成佛时看见一切众生毕竟是佛、究竟是佛,因此我们知道外在的一切只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唯有完成自己,这个宇宙方能真正的被完成。爱自己是新时代运动中很重要的观念,这个观念有别于传统叫我们去救世,去背负拯救天下重担的悲情主义。


2.走向天人合一

新时代运动认为“天人合一”是新时代运动的精神内核。走向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走向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处理好相生相克关系的唯一原则就是“双赢原则”,在双赢原则的主导下,尊重自然生态与自然天地运行的规律,过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建设一个生态的社会与生态的地球。(2)走向身体的天人合一: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走向心灵的天人合一:放松,放松,安静下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凝气聚。当理性的思维沉寂下来时,直觉状态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能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验到周围的一切,各种局部的形式消退了,融化成浑然的一体,体验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这个观念有别于传统的主客对立,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


3.活在当下

新时代运动认为任何一个生命最终会察觉,所谓成道只是了解我们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唯有好好的活在当下,也就是当下放松与当下觉察,此与传统叫我们修来世死后上天堂或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有别。活在当下,就意味着,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学习感恩、做你喜欢的事情、安静独处,感受美好的事物,微笑,让微笑的感觉发自你的内心,流遍全身,散发到你的周围,接受你所拥有和经历的一切,听表现积极情绪,动听美妙的音乐,避免表现负面情绪的音乐,运动可以让血流通畅,使身体拥有健康活力,跳舞,放松自己,.唱歌,抒发美好感受,鼓励自己,或者鼓励朋友,祈祷,把你的愿望告诉宇宙或者神灵,阅读内容积极,有激励作用的书籍,有目的地提高振动频率,让自己更幸福、更自由,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灵修,增强能量,让自己梦想成真,看好的电影,洗比较久的热水澡,或者做蒸汽浴,接受按摩,做母亲(只适用于女人),跟所爱的人在一起,看日出,或者看日落,发挥创造性,写诗、作画、雕塑、设计、做家具等等都可以,把你的天赋发挥出来,过好每一天。

彻底的生命体验,都是本其根本而发,否则浮泛不切,不知归于何处。只强调自由颠覆而轻视责任传承,对国家社会无益,甚至对自己身心性命亦无益。灵魂未进化成高灵却变成宇宙游魂,岂不哀哉?以水瓶座的精神来说,水瓶座为天王星与土星共同统治,天王星象征革新与自由,土星象征传承与责任,任何一个新兴的文化运动,都需要建立在有根有本的文化薪传上,方能可大可久。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灵性知识时,最好还能强化儒释道三教之哲学宗教面向,体会儒释道三教的内在精神与新时代运动的本土化发展,实是紧密契合而不可分的。

我在旧金山贪婪地吸收着这些英雄们身上的气息以强烈生命,广泛地吸收东西方文化的营养,以扩展视野、健全心智、丰富我的内心世界与我的教育思想。

潜伏在旧金山这个科技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重镇,经过十多年在美国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有了身临其境对中美文化的体验与对中美教育比较以后,我更加自信《追问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学术观点的正确性与世界的普遍性。事实上,美国的教育,欧洲的教育都是从古希腊演变而来的,他们有重视运动,重视艺术,重视玩耍中学习的教育传统,不太重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中国刚好相反,我们有重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轻视运动,轻视艺术,轻视玩耍的科举教育的传统。而根据我的教育理论,西方人的教育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目标,把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快乐、兴趣、爱好、自信、理想、意志力、问题意识、探索方法与探索精神等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中国人的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善于考试的人为目标,学生们被动接受条条框框的道德知识与书本知识的灌输,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解题训练和考试分数作为中心。西方人对了,中国人错了。根据我的“以美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及对中美教育比较后的综合感觉,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已接近教育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系统才接近30%左右。在美国,我去参观与访问过一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事实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考试方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学校环境、教学计划、教师风格、学生学习,课后活动等,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已经是按“美的规律”来办教育了,只不过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是根据经验和局部的规律办起来的教育,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胸有成竹的教育信念,缺少点·面·体的展开结构,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如此。所以,当今全世界的教育都需要在“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理念的主导下,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三个方面更上一个台阶,由美的教育理论全面主导教育实践完成一次人类史上的最彻底的教育革命,真正实现教育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的理想。

在美国生活,有许多身临其境的感受,根据我的体验与观察,欧洲与美国的思想,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都很先进,就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这种视野和感觉,主要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美是万物存在的最高理由,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里说,历史是根据太阳的光线从东方开始在西方终极的,人类历史开始于中国和蒙古,要逻辑地经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尔曼世界”,日尔曼世界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终点。而我认为,要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洗礼后的中国所创造出的“东西方合一”的文明,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从而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辨证循环,也就是历史与文明的轨迹是“中国—印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日尔曼—美利坚—中国,中国是起点也是终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与天道合一,天地人共生”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人类文明开始于“天人合一”,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又终结于“天人合一”,这样才完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循环。剑桥大学的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里,强烈地表达了一种观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希腊文明模式与中国文明模式”的互补。对此观点我深表认同。西方自然观是原子论思维方式,从微观开始到宏观,中国自然观是元气论思维方式,从宏观开始到微观,二者构成互补,被系统生态自然观所整合。在我看来,西方文化主“动”、主“阳”,阳盛阴衰;东方文化主“静”、主“阴”,阴盛阳衰;动以健身,静以养心;要“动静互补”与“阴阳平衡”方能可大可久。由美的鉴赏力与整合力造成的混血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在我看来,对中国社会来说,要更好建设社会的“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需要从重建教育文明开始: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整个国家要动员与团结起来抱持“美为立国之本”的信念并实施“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的发展战略——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创立的是“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这就是专制社会的病根,直到现在尽管教育内容有很大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依然锁定在“以德为本”的教育怪圈里,这套教育体系是“以国家主义为本”的教育体系,具有淘汰精英的机制,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消失在群体的整体性之中,这套教育体系适合大一统的“集权的农业社会”,与压抑人性的低下的生产力相对应;而我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创立的是“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提出了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套教育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适合生态主义的“民主的工商业社会”,与人性的解放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中国会渐渐接受这套教育体系,全世界也会渐渐接受这套教育体系,因为这是规律,就像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和大家一道分享罢了。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到我这里产生了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整合与飞跃,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就是教育文化的第二次转型,只有我们的教育文化从深层价值观的角度整体的转型,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改革,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全面的获得新生,才能与全世界接轨并引领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持久和平。如果说新中国的建设前30年“以政治建设”为中心,中国人站起来了;后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人渐渐富起来了;那么,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就应该“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教育,由“以德为本”转型到“以美为本”,努力建设“以美为本”的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实践体系,从社会根部发动一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通过基础教育强调“体育与美育”全面激发整个社会的浪漫精神与创造性,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实现由“身体化生存方式”向“审美化生存方式”的全面转变。让人们理解与明白: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精神;美是无限的潜能;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美就是幸福;美就是生产力;美就是创造;美就是生活。”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以审美教育为中心,把“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让中国人渐渐美起来。因为,只有美起来的民族才是内涵丰富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真正强大的民族,只有美起来的民族才能充分协调好人与美真善爱、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协调好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充分协调好个人、民族、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只有这样,这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才能真正的由内而外地自信并在全世界赢得做人的尊严。

重建世界的整体性,重建人类文化精神,重建形而上学本体论,重建人的哲学,重建人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与终极信仰,这是我的使命。我探索的立场是,从“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立论来认识自然、人、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以寻求教育系统的最优化。现代人的主体性应当以“审美精神”为核心建构起来,而现代文化同样也应当以“审美精神”作为基石来建立才能趋于完美。在我看来,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之差别,而只存在好的教育与不好的教育之差别,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以美为本的生命教育体系”才是最合乎人性的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好的教育体系,因而也就顺理成章与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教育的共同选择。

美是教育的本质,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类教育的共同理想。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人类的这一理想;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最大程度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以最人道的方式形成人与美真善、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双赢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东西方文明走向融合、走向相互学习、走向彼此欣赏,使"阳盛阴衰"的西方文化与"阴盛阳衰"的东方文化在美、真、善、爱的价值结构内,在系统生态的"自然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而形成阴阳平衡的世界文化,这种吸取了东西方智慧精华的世界文化是感性主义、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统一,是生态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是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最终走向"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的世界文化将促进人类在"团结互助、共创未来"的崇高精神信念的指引下,充满自信地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走向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这正是21世纪人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这里,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与美在社会中的中心位置。

艺术是社会的中心,而不是外围:艺术能帮助个人用艺术的知识与审美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生富有意义与充满生活情趣;艺术能用人道主义的思想照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之灌注崇高的精神;艺术是一所情感的学校,通过艺术来丰富与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只有艺术教育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

总之,艺术和美是文明社会的灵魂与价值中心:艺术的审美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核心力量的作用;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上文明复兴的道路,就得首先从繁荣艺术开始;只有当美的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得势,一个有积极健康心态的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民主与法制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建立并动态平衡地完美发展;只有当国家的民族精神经过美的教养与升华上升到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这个民族才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四、中国崛起的核心是教育转型:培养文明人


现在谈论中国崛起是一个热门话题,我的心跟大家一样很希望勤劳的中国能够迅速的崛起,但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中国崛起了吗?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还主要是一种GDP主义的物质的崛起而不是一种精神的文明的崛起。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据《凤凰周刊》2006年第16期的一篇文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中国威胁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在100年以内不会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力的先进思想、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先进的思想。)撒切尔夫人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十分敏锐地看出了中国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忍辱负重认真反省与痛定思痛后更上一个台阶,从全面变革教育开始,追求一种文明的崛起。我的看法是,中国崛起的核心就是教育转型,要从上到下不顾一切地“培养文明人”,是“文明人”才能创造“文明的制度”与“文明的产品”。由此,我们需要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长久以来,在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完全掌控之下,中国的教育把人要么当成政治工具、要么当成经济工具,较少考虑个人主体性的需求和个人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人被严重地异化成了“政治人”或“经济人”,而缺少“文化人格”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文化使得整个社会的创造性与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运作状态。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是一种价值观的战略性的失败,有着深刻的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原因,所以,转型特别困难;必须要从国家主义的教育文化转型为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从功利主义的“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文化转型为超越功利主义的“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文化,实现中国文化深层价值观的根本改变,中华民族才能逐渐走出困境。现在,具有英明领袖气质的中国政府提出了要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创新国家”的发展理念,以此更好带动中国经济三大方向的发展:产业升级、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这就需要我们要在精神上回到“五四运动时代”与回到“八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时期”,要重新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重新认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与重新定义当代中国教育并实现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教育是什么?这是学校与每个家长和教师们都必须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

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我发现,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今世界教育主要有两大教育体系,一种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两百年前创建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国大陆与台湾当今的教育就属于这一体系,与中国从隋代开始传承了近1400年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是一致的,重视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的是善于考试的人,这样的人大多只能成为人类历史的配角与现代社会的民工;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1893——1978)在一百年前创建的“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教育体系,今天发达国家的教育多数属于这一体系,重视“独立生存能力、体育艺术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这三大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善于自我实现的人,这样的人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人才。如果说,赫尔巴特的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课程观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课程观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在我看来,教育应该用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普世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精神,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一种审美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有精神深度的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人文教养的人格训练与精神训练,其次才是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事实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的身上大多都有“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射、御、乐、礼、书、数”的六艺教育,儒家强调要“内圣外王”,道家倡导“虚静与逍遥”,佛教抱持“修行与慈悲”,西方主张“博雅教育”,只不过西方教育特别重视这一点。西方的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以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中心来展开的,到了中世纪中断了,文艺复兴后又恢复了,这种“野性而又高贵”的贵族精神创造了西方近代与现代发展的奇迹。可惜,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高贵的精神内涵,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现在,我们需要回到“博雅教育”这一“野性而又高贵”的精神内涵中去,国家的建设要围绕“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来展开。这是建设文明国家的普遍规律:美是内治,学校教育要以“美育”为中心,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教育要以“宗教”为中心,通过社会自发的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努力提升人的心灵美感与人格品质;法治是外治,其目的是以普世人权为中心使社会管理有序化,构建宪政民主法治下良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这就是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

还好,当今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运动”,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生在心灵深处的革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价值观的重大转型,要由重视国家转向为重视个人,由重视公有制转向为重视私有制,由重视集体主义转向为重视个人主义,由重视群体意识转向为重视自我意识,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摆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跟随时代的步伐,由功利主义的“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文化转型为超越功利主义的“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文化,实现中国文化深层价值观的重大转变:教育要以培养“文明人”为中心,要由“国家本位的教育体系”转型为“个人本位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要由“以德为本”转型为“以美为本”,人格塑造要由培养“场——依附性“的人格转型为培养”场——独立性“的人格,教育目标要由培养“善于考试的人”转型为培养“善于自我实现的人”,教育内容要由“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偏重智能的训练转型为“人文精神与科学思维并举”的训练;从“自由、选择、责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关怀个体的生命质量与幸福度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让教育从“心”开始,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把“体育与美育”作为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性的突破口,最终把中国建设成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这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并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


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以美立国,以法治国


事实上,"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美是内治,法制是外治"这就是建设文明国家的根本规律。经过多年研究以后,我发现,审美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发达国家主要就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句话用得较好的国家,这是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的"博雅教育"的传统。如欧洲、美国、日本、以色列、加拿大、澳洲与新西兰等,这些国家的型态接近"审美国家"。看看这些国家的产品、社会环境与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诗歌小说与电影电视,大多充满了美感,有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气质,朴素、单纯而又个性鲜明,人民喜欢学习而又追求真理(日本尽管成了现代化的国家,他们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一些政治家与国民还生活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部份人民还有一种"武士道"的固执与偏激,应该受到批判。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欧洲中心主义,是不成立的,日本就不是新教伦理的国家,但日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构成日本精神基础的主要是宪政民主与神道教、佛教、禅宗美学、儒家心学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等,美学才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是教育的品质造就了人的品质,人的品质又造就了产品的品质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品质。

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与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泽谕吉(1834——1901)从1872到70年代末,连续出版了其代表著作《劝学篇》与《文明论慨略》这两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明转型的书。福泽谕吉认为,欧洲与美国为文明国家,中国、日本、土耳其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福泽谕吉把文明分为“外在事物和内在精神”,认为内在精神才是文明的根本,主张先学习西洋较难的“内在的精神文明”,即思想、教育、风气、法律等无形的“文明精神”,然后再学习衣、食、住、行、用等“外在的物质文明”;变革社会先变革人心方达改制政令,由精神达到有形的物质才是正途。于是日本的改革目标就是全面学习欧美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福泽谕吉的思想被日本政府采纳,经过“文明开化、宪政民主、建立工业化体系”这三步骤改革开放的发展与一百多年的努力,日本成了现代化的国家。为了纪念福泽谕吉的贡献,一万日元货币上就是福泽谕吉的肖像。从近代到现在,中国一直没有产生大思想家与大教育家,国家的发展以富强为目标严重缺少以文明为目标的内在精神,使得中国至今还没有形成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成熟的教育体系,这大大延缓了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进程。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国家进化的历程。国家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经历了"自然国家(原始社会,靠力量统治,道德无序)、道德国家(封建社会,靠等级伦理统治,道德他律,共同特点是“上层腐败、下层粗野”)、审美国家(宪政民主社会,靠"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伦理统治,道德自律,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这样三种型态。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这四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由"道德国家"逐渐演化成了"审美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以美立国"大都相似,发展中国家"以德治国"各各不同。发展中国家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用得不好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不重视体育与美育,个体生命普遍缺少高雅美的升华,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这些地方的国家型态属于"道德国家",有的是集权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民主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宗教型的道德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深层价值观的包袱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和财力不足,或者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教育思想的落后,教育出于使社会稳定与谋生的需要重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的学习与条条框框的道德的教化,轻视自由玩耍,轻视体育与艺术,轻视"美感与爱心"的陶冶,轻视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缺少人文教养与精神深度,知识单一,能力单向度,缺少个性与创造性,缺少野性与健康的体魄,缺少高雅审美趣味的能力,缺少"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价值,使得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方式还处于较低层次的运作状态。显然,主要由于"审美趣味与审美素质"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国与国的差距。人格决定国格,发展中国家的出路是"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会造就审美人格。人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致可分为功利人格、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三种类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第一、精神利益第二;审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质利益第二。审美人格可以走向创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创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创造,以满足自己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为主;审美人格立足的是求发展而创造,以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其创造的层次及其创造的数量与质量都会

远远高于功利人格的创造。因此,由审美人格到创造性人格再到创造性的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这就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活水 平的最佳途径。一个社会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的人越多,就表明这个社会越人道、越健康、越文明。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的出路,通过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来改造国民性,逐渐使国家进化成为宪法主导下的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审美国家。

现在,全球生活在一个越发令人不安的世界,灾难在同人类竟争。从地球正在变暖的生态危机,到地区的各种冲突,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到悬而未决的核武器问题,从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到教育失败的未来隐患,人类几乎尽了最大努力,也未能阻止这些问题的恶化。很多人开始怀疑,有些问题人类是否根本无法解决?现代文明是否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走到尽头?人类的教育向何处去?这是全世界教育理论界必须要严肃回答的问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成了发展中国家共同学习的榜样。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开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导"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一伟大的品格。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后,国家逐渐进化成了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满"自由、选择、责任"的价值引导,社会到处都是教堂,充满了教会的教化、启示与心灵的疗伤和灵魂的慰藉,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可惜,当今的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正在越来越沦落成为单向度的技术化统治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主导下,教育的"沉沦"已成了共同的问题。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情趣主义的高贵的精神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俗化浪潮盖住了,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垮掉的一 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这五大关系的渐行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全球正在逐渐变成精神的废墟,"童年消逝"与"娱乐至死"而呈现出垂死争扎状,弥漫着一种物质主义的死亡气息。

世界沉闷得太久了,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吧!教育应该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就应该永远是象牙塔的角色,学校的风气应该永远是人文主义的、精神的、形而上的,而社会的风气则永远是功利主义的、物质的、形而下的,这一升一降就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平衡。人的成长是从个体的自然属性开始的,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精、气、神"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有气无力永远都难以成熟与长大。事实上,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风险社会,电子网络与游戏给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据美国临床心理治疗专家介绍,美国因上网与电玩成瘾的中学生占8.7%,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我看来,互联网的价值一半在建设一半在破坏,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堕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对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与电子游戏就是新时代的"鸦片",学生们正在沦落成为"电子儿童",家庭与学 校稍不注意,搞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毁掉孩子一生的前程与幸福。显然,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个风险社会里规避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贯彻“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六、人类文化向何处去:美学将拯救世界


威廉·莫里斯说:"我们必须将这片土地由冰冷无情的工厂改造为花园……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头顶出现清澈的蓝天,脚下长出茵茵的青草,工人们可以恢复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馆与学校不再是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还给大众。"

现代社会是围绕"科学技术本体论"来展开的,倡导的是"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数、理、化"的价值高于"音、体、美"的价值。这种片面价值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的批评并迫使人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哈 贝马斯说:后现代是从尼采开始的。尼采提出了"艺术本体论"的社会发展观,倡导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艺术作为本体价值将超越科学技术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中心。因此,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作为普遍真理为我们人类的生活与教育指明了一个正确前进的方向,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在地平线上渐渐升起, 它是我们在苦难中期盼已久的胜利的日出,是我们人类的教育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守护神,它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不再犹豫、不再摇摆、不再徬惶,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了自信、勇敢和坚强,我们需要屏心静气并满腔热爱去倾听它、关注它、跟随它,好让它不断的茁壮成长,由树木变成森林以笼罩大地,由小溪生成江河汇成大

海。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 等、博爱的象征。美是人类心灵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觉悟、走向宽容、走向彼此欣赏、走向团结互助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苦难感的人们,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伤、不要放弃,让我们首先回到内心世界屏心静气、心平

气和去仔细感悟美、欣赏美、体察美作为本质的整体存在,然后,找到感觉后把美作为变革的基地,化悲痛为力量,把苦难感转化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创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随美、去竭尽所能地改变不美的现实。人类因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

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体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事实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很有美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核心,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民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国的"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与美学、名山大 川、园林、古镇、古琴、围棋、书法、国画、养生、中医、风水、太极、儒家的心学、道家的哲学、佛教的修行、禅的空寂、藏传佛教的修炼体

系与气功的自我锻炼等是一种静默的自然美学,这是一种天地境界的修炼美学,达到了人类精神美感的最大值,刚好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因为西方文化侧重的是人文美学与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原子论思维方式的科学观察、实验、慨念、判断、推理"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体验以及对"神性世界"的向往。人文美学、科学思维方式与天地境界的自然美学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中国人应该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优越感,这些传统价值会逐渐被发掘出来将影响全世界进

行文化转型,建设21世纪全球的生态社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希望与新的文化生长点,将为人类文明灌注"天人合一"的灵魂,人类的生活方式将更加追求"自然 化、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欧美六十年代以美国加州为中心兴起的"回归心灵"--"向东方行"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正在渐渐地席卷全球。新时代运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后现代哲学、科学、心理学、音乐、绘画艺术、超能力、通灵、水晶研究、外星人、古文明等题目,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命观与宇宙观。新时代运动现今已在各层面如文化、电影、著作、艺术、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球展开。"爱自己、走向天人合一、活在当下"是新时代运动强有力的口号。这是一场发生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静悄悄的革命:在当代,学习实践东方哲学体系的人越来越多,天人合一,易经,太极,瑜

珈,禅学,密宗,道德经,风水,中医,气功,超觉静坐,苏菲玄秘学,马哈拉志等等拓展心灵意识的法门大大风行起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发现了东方智慧 之后,抛弃了毒品而回到心灵经验的正确道路上来。人类在经过了一个黑暗充满暴力的"双鱼座时代",正进入一个充满爱心和光明的一千年,也就是"水瓶座时代,也就是"新时代",是心灵真正得到自由解放的时代。一种新的人类正在诞生,这些人是经历了身心的大变化,彻底改变了自己而得到了自由心的革命者,这些

人是绝不以自己的私心作为生活目标的人。现在,参与拓展心识的人每年有上百万,上千万,各阶层的人都有,他们形成一个网,比革命计划还要广大,比革命活动 还要深远,是一个"秘盟",正在触发一项在历史上最可观的文化重振事业。他们包括思想家,教师,文员,科学家,政府雇员,立法者,艺术家,百万富翁,的士

司机等各个范畴的人,正在形成21世纪一个与主流体制并行的静悄悄的文化运动。如果说,以希腊精神为主的欧美文化使全球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那么,以"天人合一"精神为主的中国文化将会成为使全球,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的主力文化。我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政府充满了期待与必胜的信念。

在当代,“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三大标志(帕森斯),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但我认为,社会必须要发展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要让美来约束自由带来的内在的躁动与功利的心态,美是内治,法治是外治,二者合一这个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与宁静,否则,自由会走向其反面。所以,宗教家马丁·路德说“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当代世界的大趋势可以宏观地描述为:

中国正由政治时代转向经济时代必然走向21世纪的文化时代!

世界正由政治对抗时代转向市场经济一体化时代,必然走向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市场经济一体化已把全球从经济的角度联络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类首先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实现统一,进而从民主政治一体化的角度实现统一,再进而从审美文化一体化的角度实现统一。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感性主义、审美主义、理性主义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世界主义要实现一体化的统一;

需要我们建立实现统一的价值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我经过长久的直觉感悟、哲学沉思与综观全局的理性分析后,终于找到了实现世界统一的基点——世界统一于自然生态、统一于美、统一于法。

唯有美才能引领我们飞升。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我把美当作是拯救人类的阿基米德点,因为,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伟大向导,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是内治、法制是外治,只有美与法制有机结合,才能拯救世界。这就是我为人类首先通过审美教育解决人的危机然后再摆脱各种危机开的治疗处方。

最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渐渐的兴起。当转变正在发生时,封建社会道德国家的"以德治国"这种衰落中的文化与教育及其传统的习惯是会拒绝变革的,甚至会更加僵化地固守过时的思想,机械而又可怜巴巴地作最后的抵

抗。但是,历史会超越它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历史的车轮会把他们碾得粉碎,它们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走向衰落和解体,而正在兴起的作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充满"美与爱"终极关怀的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却将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悲壮而又底气十足地以压倒一切的力量继续生长,并且最终必将获得领导地位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当这个转折点临近时,认识到这一重大的进步性变革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挡,我们因此有理由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这全书结束之际,我还要再一次的强调我的一个最根本的学术观点:在我看来,“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教育的原理,就象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人类未来教育的命运与发展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由理想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种种形式,仅此而已。显然,在人类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偏偏倒倒的过程中,由于有美的存在,人类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在美的召唤的过程中,审美构成了人的最后归宿,美育构成了教育的最后归宿,美学构成了文化的最后归宿,“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构成了国家的最后归宿。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命运吧!

以上就是我的人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发展学的全部思想。

我知道,我只是部分地发现了真理,并没有完全终结真理,我希望读者对我的思想与方法进行真诚的赞美与善意的批评,希望读者能批判地吸收我的思想并有所创新,我想学者的使命不是终结而是桥梁,正因为如此,学问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回首远望,上山的路与下山的路,都是孤独的路;

芬芳不知从何处而来,却令旅人感恩;

停下脚步,摘下帽子,接受来自空中的祝福。。。。。


2004年8月1日于中国成都完成初稿

 2006年5月8日于中国成都第一次系统修改

2009年8月8日于美国旧金山第二次系统修改

2015年6月9日于美国旧金山第六次系统修改


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构

AMERICA WHOLE PE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C

柯领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16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