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实现增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9 次 更新时间:2015-03-27 08:57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高连奎  

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如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到本世纪中叶结束,一共有七十二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后各三十六年。前一个三十六年已经在去年走完,后一个三十六年从今年正式开始,在这新的阶段中国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将增长保持下去?这将需要新的理论、理念和方法的支撑。
未来三十六年,中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将人均GDP从现在的六千多美元提升到6万美元,因为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主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将达到6万美元左右。在前一个阶段,中国每年保持了约9%左右的发展速度,然而现在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自信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经济的增长问题而焦虑。而我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潜力,重回高增长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方法。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要实现发达,一般要经历三个可以量化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只要实行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元就没有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自主创新和产业自立,一个国家如果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产业自立,其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就没有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建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如果要达到4万美元,没有社会保障建设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阶段的城镇化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提高消费,第二个阶段的产业自立和自主创新是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来提升企业利润从而带动增长,而第三个阶段的社会福利则是通过文明方式的转变来提升弱势群体的消费,从而将整个社会的消费拉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每一次转变都可以带来消费的大幅提升,当前中国也需要研究透世界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按部就班地做好该做的事情。
将“精密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中国正处于第一阶段基本走完、第二阶段即将开始的时期,等完成第一阶段的城市化以后,人均GDP完全可以达到一万美元。那么,第二阶段的自主创新和产业自立,应该从哪入手呢?我建议,应该将“精密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
精密制造业提供的都是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是利润最丰厚的部分。以空客、波音为代表的飞机,以苹果、三星、华为为代表的手机,以通用、大众为代表的汽车等,都需要大量的精密制造类产品。从规模上来看,精密制造业可以覆盖整个制造业的大约三分之一。
目前中国进口集成电路芯片的花费已经超过了进口石油的数额。A股市场多次热炒“物联网”、“核高基”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核高基”等重大专项的每年投入合计不过数十亿元人民币,加上集成电路设备专项亦不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而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三星、英特尔等企业每年的投资都在百亿美元以上。而我国最大芯片企业中芯国际3年才拿到24亿元人民币,平均一年也就1亿美元。精密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人才高度密集产业,单靠企业无法支撑。芯片是个烧钱的产业,比如设计,使用国外的软件,一个授权证书就要100万美金。建设一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
如果中国能提前在精密制造这一领域布局、深耕,就能尽快占据世界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精密制造也是当前中国寻求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一个重要推手。
中国社会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氛围和支持。在中国,某个领域一旦受到国家重视,资金、人才、政策就会密集地向这个领域集中,该领域也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中国前几年的发展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这一规律。比如提出发展装备制造业后,中国装备制造业迅速成长起来了;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后,中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也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如果中国能像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一样,将“精密制造业”写入国家文件,进入政府的话语体系,让“精密制造”一词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各种各样的资金就会迅速聚集到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就会很快出现突破,根本不需要国家为此投多少钱。国家的重视比单纯的资金投入更为重要。
现在人们喜欢将转型与升级混为一谈,但科学地看,应该是先有升级,后有转型,转型只是升级的自然结果。西方国家之所以拥有现在的经济结构,也是其产业升级的结果,等中国在产业方面完成了升级,经济自然也就转型了。因此我们必须先从产业升级入手,而振兴“精密制造业”就是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最好的抓手,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当前中国每个产业都已经足够大,最关键的就是与精密制造密切相关的核心零部件不能自给,而这也是中国实体经济最后一块短板,只要把这块短板补上,中国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就实现了自立,这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到人均GDP两万美元。
汽车业将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新引擎
居民购买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拥堵也并非城市的必有现象。汽车的单价虽然比住房低很多,但后续消费大,而且每隔几年就要更换一次,因此从长远看,汽车产业的规模要超过房地产行业。目前,“有房没车”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但是在发达国家人均汽车拥有量早就超过了1辆,美国的比例是1:1.3,其他发达国家还要更高。而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在2014年末首次超过百辆,达到105.83辆/千人,也就是差不多十个人才拥有一辆车,因此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十倍左右的增长空间。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为一亿五千量,未来还有十亿辆左右的增长空间,这新增的十亿辆汽车所带动的生产与消费将是多大的规模!如果再加上前面城市化和精密制造业的作用,足以将中国人均GDP提升到人均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实,汽车对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北京人们常说乘地铁是最快的交通方式,可那是在堵车的情况下,否则,走环城路比乘地铁要快三倍,即使轻微堵车,也要快上接近一半。道路狭窄是导致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只要将城市道路改造得足够宽阔,或是道路网的密度足够大,堵车现象完全可以避免,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口密度很大但并不拥堵的城市。城市道路密度过小,仍然是制约汽车发展的核心原因。
中国城市城市道路面积狭小,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新建的城区,道路都比较宽阔,堵车现象也不严重,而老城区的道路结构大多是上世纪的规划,根本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很多老楼又无法及时拆除,才导致了拥堵现象。比如北京最重要的三环路目前只是双向六车道,早就应该改造成双向12车道。当前中国汽车业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因此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完全可以期待,并将很快实现。目前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城市道路改造,将现有道路加宽、加密,以适应21世纪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当然,道路面积并不需要增加十倍,只要现有的道路面积增加两三倍,就足可以容纳超过十倍车辆,因为只要不堵车,道路的通行量是很大的。
中国一向以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荣,但在所有的基础设施中,仅道路一项就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美国现有铁路40万公里,按照中国铁路中长期规划,中国铁路里程到2020年,将达到10万公里, 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铁路里程才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均铁路里程也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六分之一。目前美国拥有高速公路约1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仅比美国的一半多一点,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按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规划,中国计划用三十年建成8.5万公里高速公路,即使这一目标实现,中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也只有美国的不到五分之一。 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还有很强的潜力。
养老消费的巨大潜力
如果说精密制造和汽车消费是未来十年的增长点,老年消费则是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经济发展要达到四万美元,没有社会福利的支撑是不可能的,福利社会对经济最大的拉动作用就是养老消费。
退休后的老人有稳定收入,无后顾之忧,消费潜力不亚于年轻人,中国大规模推广“五险一金”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这一措施要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大概到2020年之后拥有养老金的人群在中国才会占据较大比重,到那时候,老年消费才会增加。当前中国的老人也并不少,但是绝大部分没有养老金,因此还不能形成老年消费。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一般为工资的百分之六七十,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约为3亿人,如果这些都有养老金的话,就基本相当于增加了3亿消费人口,这又将是怎样庞大的经济规模增量!
在前面城市化、精密制造业、汽车业三大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上再加上老年消费,可以使中国人均GDP再增长一万美元,达到四万美元,基本达到美欧等发达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
老年消费不可忽视,有研究预计,中国的老年消费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8.6万亿元,2040年将达到17.5万亿元。目前日本人平均每年的出游次数是9次,美国是7次,而中国只有2次,在旅游中,老年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2020年,中国退休金总额将达28145亿元,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这些退休金足以支撑老年消费的发展。
为了让将来的老年消费更加旺盛,我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增加企业缴纳保险的强制性,现在增加一个养老保险,未来就多一份消费,经济就增加一份动力。也就是现在年轻公民缴纳的养老金就是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力量,政府不可不未雨绸缪。老年消费可以使中国人均GDP再增长一万美元,达到四万美元。
当然进入发达社会之后,经济点不像以前那么单一,那么经济增长点也将明显趋于分散,但是增长潜力都会更大。在未来,比如美容化妆品、城市清洁美化、居民健康休闲娱乐、美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都会大幅增长,这些分散在各个领域的消费就足可以将中国经济提升到人均GDP六万美元。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7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