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林:社会工作在农村老人照顾中的缺位与介入理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07 次 更新时间:2015-03-24 22:25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农村  

赵万林  


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而农村老人照顾问题在农村社会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整体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从社会工作资源的分布上看,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相比于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严重滞后。同时,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老人照顾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之下,社会工作在农村和农村老人照顾领域处于缺位的状态。

一、社会工作在农村老人照顾中的缺位

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包括青少年、禁毒、社区矫正、老人照顾、社区建设、流动妇女、中学学生、流浪人员等领域,而在农村开展的社会工作除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 之外,虽然零星地还有其他地区存在着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但大多尚未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农村社会工作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短板。

以"绿耕"为例可以发现,即使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地区,老人照顾问题也很少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得到重视。通过阅览文献(张和清等,2008a;古学斌,2014;张和清等,2007)和参加学术会议获知,目前张和清教授等人在云南平寨进行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主要通过搭建城乡贸易平台解决农村社区的贫困问题,同时以口述史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化、组织妇女开展工艺传承传统文化,其工作的整体思维是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试图通过对农村社区及其居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在经济上的赋权达致社区文化、性别等各方面的赋权。而在针对老人的社会工作方面,则鲜有相关内容呈现在这些著作当中。

那么,是不是农村老人照顾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的人口规模已经接近1亿,较城镇多约21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4.98%,比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出3.3个百分点 。(林宝,2015)而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数据相对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程亚萍,2014)、传统孝文化遭受冲击 (刘燕舞,2014)、村庄空心化 (周祝平,2008)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加重了农村老人获得照顾的难度与压力。同时,刘燕舞(2013)通过较长时间的驻村调查发现,农村老人自杀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在近10年来呈快速上升态势。这同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老人照顾问题的严峻性和急迫性 。

二、社会工作缺位的原因

由于农村整体上未受到社会工作的重视,农村老人照顾问题也几乎处于社会工作的"盲区"。而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和农村老人照顾领域的缺位主要受到社会工作的"城市本质"(张和清等,2008)、政府宏观政策与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策略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西方社会工作产生之初是为了回应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农村问题。在对社会工作"舶来品"的主流叙事中,中国社会工作也很难突破社会工作资源向城市倾斜的状况。当前,虽然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并没有真正逃脱欧美和港台经验的阴影,介入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基本都是直接借鉴社会工作先发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而这些先发国家或地区在农村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且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张和清等,2008a)。因而,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来说,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较少,主要还是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政府宏观政策对农村产生的"制度阀效应"。"制度阀"指的是具有限制性功能的制度安排(林聚任、马广川,2015),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滞后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城乡实行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使得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除了"工业化就是一切"的历史成因外,仅从社会保障角度而言,"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享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低保、物价补贴等各种国家社会福利,这些国民待遇绝大多数农民都无法享受"(张和清主编,2008b:72)。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纵深发展,农村老人照顾问题不断积压,变得更加迫切和复杂,缺乏政策支持的社会工作介入一时很难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政府在投入资源的时候,形成了"思维惯性",即习惯性地将使用资源的优先权交付给城市居民,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资源也是如此。

最后,城市发展社会工作的条件相对成熟,社会工作人员扎堆进入城市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至今不过近30年的时间 。专业/职业发展之初,在选择介入空间和领域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介入效果和效率因素。在"借鉴社会工作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宏观的政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工作容易选择城市作为自己的介入对象,以形成"示范效应",并借此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受性,从而获取和巩固专业地位,这是一个专业/职业或项目谋求自我发展的一般策略。故此,最终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跟西方一样形成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格局,虽然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并非一致。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人照顾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和农村老人照顾领域缺位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到农村老人照顾领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个理念或原则。

(一)在"田野"中作为。将农村社区作为社会工作的"田野",广泛吸收既有研究农村的研究成果,突破宏观政策和专业发展策略的限制,到达"田野"并进入到"田野"之中(了解农村社区和农村老人照顾的现状),并在"田野"中作为(社会服务以及倡导等)。虽然,政府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农村现状的复杂性使得社会工作不易取得实效,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践行公义的专业/职业,必须意识到介入农村的必要性,而不是完全沉浸在城市社会工作之中而遗忘了乡村,也不是为了专业短期内的快速发展而将资源大部分投入到相对容易取得成绩的城市 。"事实上,哪里存在孤独、饥饿、歧视、居住不佳、家庭暴力和情感不安,哪里就需要社会工作"(莫拉莱斯等主编、顾东辉等译,2009:1),我国的农村不像"西方的农村不需要特殊照顾"(张和清,2008a),而是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只有进入到农村,将社会工作资源投入到农村中,才会探索出突破政策和环境限制的模式 。如果因为在农村不易取得成绩而拒绝推动"社会工作下乡",那么,社会工作将很难针对农村和农民有所作为。

(二)基变想象与社区为本。基变社会工作的主要焦点着眼于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分析上,拥有"集体行动"和"帮助案主了解压迫及其成因"两种形式。(梅岩,2005)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通过城乡社区的再造, 逐渐恢复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张和清,2011)具体到农村老人照顾问题上而言,就是需要意识到农村老人照顾问题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意识到农村老人照顾问题的结构性成因,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促使农村居民和老人意识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刺激其改变现状的愿望;同时,通过"再造社区"(张和清,2011)营造"对老年友好的社区"(elder friendly community)和"长幼共融"的社区(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ty)(梅陈玉蝉等,2009:17)。

(三)积极老年的理念。该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引用,"积极"一词不仅指健康,也包括持续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积极老年政策从生命发展角度和互助的观点出发,倡导预防性老年照顾与尊重和发掘老年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梅陈玉蝉等,2009:8)一方面,对于目前很多农村社区来说,劳动力外出并非是一种鲜见的现象。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就业主要集中在产品初级加工、城建等高风险、高污染和体力要求高的领域,加之长期超时超负荷的工作及其对这种工作强度与相对应的报酬之间的合理性的默认,往往会造成由过劳工作带来的身体损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身体损伤将更加难以恢复(李善同、Walker Wendy,2009:62-63)。另一方面,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冲击的农村,其文化模式也由之前的"前喻文化"演变为"后喻文化",老人的传统权威越来越受到挑战和质疑,"老而无用"的观念促使老人自我效能感低下,要回应这种建构起来的"老而无用"观念,也需要引入积极老年理念。

(四)城乡互助。城市跟农村相比,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市场化水平等层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发展城乡互助至少包括如下两个内涵:首先,借鉴"平寨经验",搭建城乡公平贸易平台,开拓城乡之间的"另类市场",城市为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提供市场,农村则为城市供给绿色健康的产品和农业景观观光点,通过对社区经济上的赋权,提升社区老人照顾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其次,从社会工作层面,农村社工和城市社工加强互动沟通,做到信息共享(老人照顾的最新理念或技术进展),争取资源共享(包括督导、资金、科技产品等),共同探索社会工作"灭贫"的本土模式。

注释:

1.包括云南绿耕、湖南湘西、江西万载等。参见: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这说明,在我国发展农村社会会工作是必要和迫切的,不同于其他先发国家或地区。

3.1987年马甸会议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端。

4.虽然,社会工作评估需要虑及效率,但是不能因为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优化而忽视了急切需要服务的农村地区。

5.正如张和清教授等人在云南平寨开展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与微观

6.('临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程亚萍,2014,刍论健全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理论导刊(4):74-77页;

[2]古学斌,2014,幸福像花儿一样[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林宝,2015,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优先出版;

[4]林聚任、马广川,2015,"城市新居民"市民化与"制度阀"效应[J],人文杂志(1):98-104页;

[5]李善同、Walker Wendy,2009,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收入与公共服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6]刘燕舞,2014,农民自杀的年龄分布及其机理[J],南通大学学报(1):109-117页;

[7]刘燕舞,2013,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980-2009)[J],南方人口(2):57-64页;

[8]梅陈玉蝉等,2009,老年社会工作[M],格致出版社;

[9]莫拉莱斯(美)等主编、顾东辉等译,2009,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0]梅岩,2005,基变社会工作发展略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5-37页;

[11]王思斌,2015,社会工作使社会救助再升级[J],中国社会工作1月上期:第15页;

[12]杨发祥、闵慧,2011,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156-160页。

[13]张和清等,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学研究(6):174-193页;

[14]张和清,2011,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思想战线(4):37-38页;

[15]张和清主编,2008,农村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张和清等,2007,文化与发展的践行:平寨故事[M],民族出版社;

[17]周祝平,2008,中国农村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45-52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农村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63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