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志:胡适“文凭造假案”水落石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18 次 更新时间:2015-02-27 22:07

进入专题: 胡适   文凭  

王成志  


按:胡适一生共有36个博士学位。他自己用功得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其余35个,都是欧、美各大学赠送的。其中,1942年获授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文学博士一项,不仅出现在适之先生本人的日记记录中,也被收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多年来被人们普遍认可。问题是,纽约州立大学直到1948年才正式成立,怎么可能在1942年授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


“胡适文凭造假”一经提出,引起了较大反响,相关探究讨论文章多年来层出不穷,却从无定论。我们已经确定的是,胡适1942年或其他年份获授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及其前身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不可能的事。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1942年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之说,都是以讹传讹。

但是胡适在1943年11月15日日记记载:“有Who’s Who in theEast Co.[东方名人公司]送一张我的小传来,其中有我的名誉学位,颇多错误,试校改之,今抄一份如下…”所抄英文“Litt. D”项下五所大学包括“U. of State of N.Y., 1942”(《胡适全集》第33卷524页)。《胡适全集》所附的“[译文]文学博士”类下面含“纽约州立大学,1942”(525页)。胡适日记中名誉博士学位清单中的“纽约州立大学”难道为假?

笔者以为,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几位最不可能作伪造假的思想文化领袖之一。在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真假的问题上,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表明他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之后,1927年正式获授哥大博士学位之前说过自己已获得博士学位、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表明他自称自己是博士。同样,在他自己的日记和其他文稿中,他自己从没有写自己得过“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在1943年11月15日日记写的是:1942年获授“U. of State of N.Y.”文学荣誉博士学位。难道University of State of New York 不是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纽约州立大学)”?20世纪60年代胡颂平认为是,之前和之后的无数中国人,包括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也这样认为。确实,二者英文非常近似,但是,实质上却大相径庭。

笔者早年读胡适的同乡、与胡适同年从哥大学成归国的陶行知的传记,得知陶行知1914年出国留学前所上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1910年成立,1911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笔者第一次得知在中国境内的一所由西方传教士建立的大学在外国一所大学注册,颇为好奇。后来读到金陵大学相关的校史:“当本校创始之际,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尚未有大学授予学位的规定,而私立大学之立案尤无明文可遵,故当时本校董事会议决暂在美国纽约省立案,并由该省政府授予学位,本校毕业生今日所得之外国学位,实系过渡办法,一侯中国教育当局规定授予学位办法时,当即遵照办理。”一所大学自然应当首先在政府行政教育主管机构注册备案;当然,也应该在统一的学术专业管理和认证机构注册备案。一所大学在另外一所大学注册备案,单从常识上来理解,似乎有些不通。难道所注册的大学是另外一所大学的分校不成?但金陵大学明显不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分校。莫非“纽约州立大学”实质上是代表政府管理机构或学术指导机构?

后来笔者逐渐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历史后发现,清末民国时期欧美传教士在华成立的教会大学,几乎都在西方大国注册备案。在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的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早期,美国各教派在华势力和影响随着美国在华政治、外交和贸易的扩展而增大,在中国成立或合并成立的教会大学尤以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为最多。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历史的学术著作,把因教会总部、教会主管实体或主要捐助的基金会地处纽约而在美国纽约州注册的,可以说百分之百地都写成是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并特别强调中国各教会大学所得学位,或直接等于美国大学学位,或认定相当于美国大学不同年级的学术水平。其实金陵大学成立之前,燕京大学的前身之一、1885年成立的汇文大学,1890年即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华中大学前身之一、1871年成立于湖北武昌的文华书院,1907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1915年开始筹建、1921年建成的世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1915年开始招生的福建协和大学,1917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还有其他大学,如华南女子大学和岭南大学等,也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

中国教会大学注册备案的“纽约州立大学”是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简称USNY),而不是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简称SUNY)。须知,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纽约州立大学)1948年才成立,别的不说,单在时间上如何能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立的中国教会大学注册备案?

事实是,The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是纽约州最高的教育主管机构,由其下属的州教育部代其行使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而其教育行政管理和指导职能主要为资格审查、考试、考察、评估、发证和认证等。中国教会大学多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备案,原来实际上是在纽约州的教育主管机构注册备案。

笔者十几年前沿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到伊利诺大学,在大学档案馆中惊奇地发现他名为Tao Wen Tsing 陶文濬的、申请就读伊大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的申请书。所上过的大学、文凭等情况栏,他填的是:“The Univ of Nanking. From 1910-1914, entitled to receive B.A. degreefrom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金陵大学,1910-1914,有资格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士学位)。我们从研究陶行知的文献中知道,陶行知1914年6月就以头名毕业于金陵大学。可能他想强调金陵大学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所以出现奇怪的“有资格获得”美国学士学位一说。而审阅申请书的招生办官员或许对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也不是很清楚,但自然清楚那时并不存在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纽约州立大学),于是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加一注:“N. B.: 4 yrs H. School (Acad.) before Coll. Entrance, 4yrs. Coll.Courses”[注意:4年高中(学术),4年大学课程]。可怜金陵大学高才生、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傲人的金陵大学教育竟变成仅仅修完四年大学课程。陶行知填表日期为1914年9月21日;最后一栏该生录取入学的时间,招生官员盖日戳为1914年9月22日。头日申请、次日就录取入学就读!但陶行知在伊大求学奖学金情况自然不比自己的同乡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足额官费留学。

对The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的理解,即使贤明如陶行知者,也有困难;他甚至将其英文也明显弄错了。无怪乎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大多对其难明究理。


抽丝以剥茧:细考纽约州大学院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USNY)除了字面上容易让人误解成纽约州立大学之外,它与中华民国的绝大多数时期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和党政密切结合几近一体的行政机构如教育部(局)或教育委员会大为不同。所以,主要以此为参照系统,就不大好理解;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也就不容易。

我们这里部分参考中国教育史上多少有些类似的重大改革试验机构,如清末的“学部”和民国中期左右的“大学院(区)”,或可将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译为“纽约州学部”,或“纽约州大学院”、“纽约州大学区”。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推行从蒙养院、初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堂到通儒院的从低到高的系统教育体制。1905年,清廷设学部,统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张之洞领部事;次年在全国省、府、厅、州县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废除千年文教基业科举制度,大力兴办现代学堂。清学部的教育改革是非常剧烈的,但如清末宪政改革一样,不可能是彻底的;清末的学校教育仍顽固地保留和推行“忠君”等封建思想。相比之下,1927年至1929年,统一全中国前后的国民党政府推行蔡元培力倡的“大学院(区)”制的改革就更为彻底些。“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构,承国民政府之命,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为使教育真正独立于先前的北洋政府教育官僚化和当时的国民党党化,“大学院(区)”制的改革充分汲取法国和美国教育制度在中小学、大学和教育学术管理上的各自优点,力求达到“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内容独立”。由于“大学院(区)”与之更为接近些,而且美国联邦之下的各州,不是完全等同划一;各州内政的很多方面独立自由的程度很大,几如独立国家。所以我们将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暂译成“纽约州大学院”,纽约州的“Department of Education”译成“教育部”。

纽约州大学院是纽约州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指导的主管机构,依照州宪法和州教育法,来统筹管理纽约州州内的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院博士专业和荣誉博士学位授予的各个教育层次和类别;涵盖公立和私立的从学前班和幼儿园开始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特种教育、社区教育,乃至函授和远程教育,等等。目前,纽约州大学院主要负责全州的各级各种各类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确定、颁布,乃至执行,自然包括美国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系统的行政、财务和学术管理等。所以,它远不止负责庞大的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的统一管理。一般来讲,它负责制订和颁布政策,其下属的纽约州教育部主要负责执行政策。一开始,它的成立当然有政治上的考虑和联系,但是,它一直强调教育和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发展。

纽约州大学院的成立和发展自然和纽约州和美国的政治和历史密切相关。艰苦卓绝的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使英属美国殖民地脱离英国而成立独立的美利坚和众国。1776年,美国东北部13个殖民地签署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纽约州即为其中之一;美国从此立国。纽约州宪法于1777年独立战争期间发布。战争结束的1784年,纽约州大学院的主体机构Board of Regents,即监事委员会(董事会,评议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成立。纽约州最早的大学为哥伦比亚大学前身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1754年由英王乔治二世颁旨成立。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1775年,国王学院本土爱国师生驱逐英国皇室所派校长,使其逃回英国;独立战争期间,国王学院停课。国王学院的几位校友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约翰·杰伊(John Jay)等与华盛顿一起,投身于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独立战争,成为美国建国的国父级人物。而且,纽约州内的众多战役对美国独立战争非常重要。特别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Battle of Saratoga)对扭转战局至为关键,重燃美国人民独立取胜的信心,同时促使法国公开与美国结盟、助美抗英,最终使美国建国成功。更者,华盛顿在纽约市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独立战争后纽约市在1785至1790为美国首都。新独立的美国纽约州政府不论如何,也就更要整治和改造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大学之一国王学院。1784年纽约州大学院监事委员会就是专门为此而立法成立。

在当时普遍高涨的爱国形势下,纽约州大学院对国王学院进行脱胎换骨般地改造。这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终结和改造教会大学异曲同工。校名国王学院弃而不用,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代表的自由和独立精神而定新校名为哥伦比亚学院;纽约州大学院接替原国王学院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大学管理、师资、专业和课程也据新的美国现实社会而做重新评估和调整;确定以后州内所有新成立的大学依照哥伦比亚学院的范例来进行监管和指导。之后,纽约州其他大学成立,纽约州大学院的职责为管理、视察、评估和指导哥伦比亚学院和其他新成立的大学。

在后来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纽约州大学院政策管理职能逐渐扩大,涵盖公私教育所有领域、所有层次和所有类型,乃至与教育有关的主要领域如公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它被认为是美国各州中最为全面、最为统一的非常独特的教育体系。纽约州大学院监事会是由州议会依法选举忠心于教育事业的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的人士组成,含正副总监和退休总监、成员14位,共17人,监事会成员任期五年,可连任。下设文化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七个委员会和其他分委员会和专门小组。大学院监事会成员虽多分属民主和共和党,但工作上几乎不能、也不可能代表自己的党派。有意思的是监事会成员不支薪,但州宪法明文规定其教育权力巨大,包括任命和根据情况可随时更换同时为大学院院长的教育部长。不受州长、议长等行政官员和特定政府机构的控制,只就教育大小事务向所代表的选区和全州人民负责。这种设计独特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政府和人民一致的教育至上的理念,并在实际操作上保证教育不受政治和党派影响而能独立和自由地发展。

国民党政府1927年至1929年的 “大学院(区)”学制改革,目的是“撷取众长,酿成奇葩”。遗憾的是,主要由于官僚保守势力的反对、教育经费紧张和教育现状的严重落后,以及比较普遍的强烈反对等,很快夭折。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蔡元培中华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襄助人、北平大学区代校长(代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行使校长职)、著名物理学家李书华,五十年代始在哥大任访问学者做物理和化学研究。由于自己在海外对中国科技史更为浓烈的兴趣、也由于与胡适的频繁交流中胡适的不断鼓励和共同切磋,晚年的李书华一头扎进哥大东亚图书馆中,专攻中国古代科技史,特别是造纸和印刷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发表很多重要的著述。置身于总体上做到了自己曾经力求的教育学术完全独立的纽约大学院的制度中,虽不见于文字,李书华恐怕会感慨良多。


水落石乃出:美方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档案

那么,纽约大学院是否有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的有关档案?由于纽约大学院主要档案1950年才开始系统性地保留,之前的多数档案文献就无从查找。所幸的是,纽约州大学院监事会的会议记录,由纽约州大学院出版社编印成册,以年刊的形式作为档案得到较好地保存。《纽约州大学院监事会的会议记录,1942年1月16日-1944年12月15日,第24册》(Journal of Meetings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State of New York, Volume 24, January 16, 1942-December 15, 1944)记载,1942年8月21日和1942年9月18日纽约州大学院监事会两次会议商定的事项中含授予胡适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的议题。

1942年9月18日上午10日,州大学院监事会开会,会议事项包括批准1942年8月21日会议讨论决定授予荣誉学位的会议备忘录。在8月21日的会议上,经汤普森委员推荐提名,决定在1942年州大学院大会(the University Convocation)上授予纽约州大学院前主席和前教育部部长欧内斯特·E·科尔(Ernest E. Cole)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以及授予前中华民国大使胡适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荣誉博士的授予仪式,将在1942年10月16日的州大学院大会上举行。

1942年10月16日的会议,事项之一是批准和通过9月18日的会议备忘录。9月18日的会议事项中,含到会成员就授予欧内斯特·E·科尔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和授予胡适文学博士荣誉学位,分别投票表决,结果是一致通过;并对确定10月16日州大学院大会上授予荣誉学位,也投票表决,一致通过。

查阅英文原文发现,文件是有法律效力的会议记录,用词非常正式和程式化;主要大意却很简单,同时反映的制度化的程序不得含糊、清楚无误:1942年9月18日会议,纽约州大学院监事委员会就授予前中华民国大使获授胡适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的推荐提名,进行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并投票决定1942年10月16日的州大学院大会上正式授胡适学位。

几乎所有教育机构在正式授予荣誉学位之前,都会有一道征询被授学位者是否接受这一荣誉的程序。纽约大学院不会省略这个程序的。但在9月18日投票表决授予胡适学位结果出来之前,料胡适是不会知道这个荣誉学位的任何信息的。

1942年9月18日是胡适结束大使职务、离开大使馆官邸,与同事依依惜别后回到纽约的日子。他当日的日记写到:“今天早上十一点离开双橡园,离开华盛顿。同事诸人都在站送我。刘锴躲在我房里,我忽然觉悟,他不愿人看见他流泪。他送我直到Baltimore(巴尔的摩)才回去。我也下泪与他相别。”胡适流泪的文字是非常少见的。四五年的外交生涯,“过河卒子,拼命向前”,对中美结盟抗日、扭转抗战大局,贡献尤大。但大使任上的去职,又有些不明不白。胡适自然看得开,而且要主动请辞,但此时此景,也难免悲怆。非常巧合的是,同一天,纽约州却以确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方式,在冥冥之中欢迎他的归来。

10月16日大学院大会颁授学位情况以及除这几次会议纪要之外的档案如授奖辞等,在纽约州大学院和纽约州档案馆都不可考。可是当时纽约大学院院长同时又是教育部长的乔治·D·斯托达德(George D. Stoddard)个人档案中,笔者找到了重要的线索。斯托达德 1942至1945年任纽约大学院院长四年,1946年至1953年转任伊利诺大学校长(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其保存在伊大善本和手稿图书馆(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的32盒档案中第八盒第11卷夹,是关于1942年10月16日在纽约州州府奥尔巴尼举行的纽约州大学院大会上授予欧内斯特·E·科尔和胡适荣誉博士学位的(No. 11. Conferring of Honorary degrees on Ernest E. Cole and HuShih, Convocation, Albany, October 16, 1942)。

让人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斯托达德档案第八盒第11卷夹仅为一纸的档案原来是授科尔和胡适学位的授奖辞。授奖辞一般总是写得非常华美,所以有人直接以“赞辞”名之。但授奖辞必须言简意赅、真情实意地写出为什么授予这一崇高的荣誉。它很可能也由监事会投票通过。笔者试译如下:“胡适——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中美)两国伟大民族之间的活桥梁,我们总是把你当做自己人。现在,依纽约州大学院授权和受其监事会委托,我荣幸地授予你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特向你颁发文凭和加戴学位绶带。”尊胡适为中美之间的桥梁,视胡适为自家人,确实是非常高、又非常亲切的荣誉。

从此,美国之友胡适之,更把哥大当北大、把异国纽约当故乡了。


    进入专题: 胡适   文凭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4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