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晔君:官方释放通缩维稳信号 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7 次 更新时间:2015-02-19 22:36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   降准降息   财政政策  

王晔君  

官方释放通缩维稳信号

随着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创五年新低、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市场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从商务部监测的数据来看,现在还不至于产生市场所担心的通缩。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日发文指出,不要夸大风险,随便扣上通缩的帽子。业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风险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官方频频为通缩减压解围,主要出于降低通缩预期的考虑,未来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通缩风险山雨欲来

所谓通缩,即随着流通货币减少,居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投资与再生产随之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仅增0.8%,五年来首度跌破1%,PPI同比下降4.3%,已连续第35个月为负值。

“从CPI和PPI数据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到通缩通道周期。”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从货币、资本市场、政策以及全球市场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独善其身,加之此前过剩产能造成的压力,PPI仍将持续低迷,通缩可能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有加速倾向。

中信证券(28.97, -0.16, -0.55%)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虽然我国当前CPI依然为正,并没有达到定义中的“通缩”状态,但各种迹象表明,总量经济正在滑入全面通缩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从过去30多年的经验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3%-5%的CPI涨幅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而CPI低于1%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破坏,通缩带来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风险层面。

官方频频降温通缩预期

“对于我国国内经济是否出现通缩态势还需继续关注,因为1月也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去年春节和今年春节的时间是不同的。大概经过两个月或者是一个季度以后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消费发展的态势就比较清楚,那个时候再来做判断也不迟。”沈丹阳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也指出,未来在基建投资、内需消费和对海外投资驱动下,在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控下,中国有足够办法化解通缩隐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分析,物价是判断通缩的一个最重要指标,目前把CPI连续3个月以上下降视为进入通缩的标志。目前1月我国CPI降至0.8%,但仍在增长,由此来看,我国目前并还没有进入通缩。“1%被看做是通缩的预警指标,目前CPI涨幅低于1%,表明通缩的风险已经大大增加,需要政府足够的重视。”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称,虽然从经济学上讲中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的预期正在形成。

官方对化解通缩的表态,主要是出于降低通缩预期的考虑。一旦形成通缩预期,投资者投资更加谨慎,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消费者也不愿意消费,会加剧经济的下行。

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随着通缩风险不断加大,业内认为,未来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应对通缩风险。但是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财政支出增长并没有变化,财政结余那么高,很多支出效果不理想,年底税收增长还是很快,名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却是收缩的财政。这可能与财政体制正在改革过程中,不少财政支出发生变化有关,应该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使积极性的财政政策落实起来,做到名实相副。”刘元春说。

陈克新认为,去年的降息和今年初的降准,除了刺激经济外,也有防范通缩的考虑,随着通缩风险逐渐上升,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继续宽松,不排除有全面降息和降准的可能。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在20%左右,远高于国际水平,还有下调空间;而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还在5%以上,与国际0-0.25%相比还很高,不利于刺激投资、激活经济,未来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在陈及看来,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码投资也是应对通缩的重要手段。去年底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复超万亿基建项目,这些项目今年开工后,将形成实际需求,有利于提振物价。考虑到目前经济下行和通缩风险,未来政府可能进一步加码投资,以刺激经济、化解通缩。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   降准降息   财政政策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2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