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宁: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9 次 更新时间:2015-01-03 12:45

进入专题: 利率市场化   金融改革   融资成本  

朱宁  

2014~2015年交接之际,中国金融改革领域可谓变幻纷呈。2014年末中国A股市场经过了多年的调整,终于出现了一轮投资者期盼已久的波澜壮阔的行情。投资者思维模式的改变,吸引更多投资者对2015年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寄予很高的期许。

近期牛市中最为吸引市场关注的,莫过于金融板块的银行、券商、保险的合力上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盈利水平改善的预期,但更根本的其实就是对于今后几年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强有力的信心。

在融资环境的变革前提下,原先受到倾斜性低廉银行利率支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带来的新的竞争环境。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国有企业不但不再能够依赖资金优势通过提供资金中介业务而获得高额利润,甚至有可能因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而面临比过去更高的贷款条件。贷款条件的从严和贷款成本的提升,将迫使国有企业重新认真审视其业务的利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一市场化的进程将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识别行政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以达到和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实力和底气。

与此同时,伴随着银行间同业大额存单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小额存款利率管制的进一步放开,机构投资者和广大企业对于资金成本将有更准确的判断。随着大额存贷款业务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关于大额存单利率的二级市场很可能会应运而生。这一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不但会对目前的银行间市场起到有力的补充,同时也会对目前中国企业主要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形成一定冲击。

而伴随着债权融资的发展,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千军万马挤过IPO独木桥的融资方式,和新股发行过程中“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的三高现象,都会相应得到减缓和化解。如果中国资本市场真的可以依赖股市和债市两个支柱提供融资,融资企业也真的可以在股权和债权融资之间平衡选择其资本结构的话,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有可能真正地为中国企业提供充分、稳定和可持续的融资服务了。

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和推动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实体经济改革都会起到重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实有可能引发中国经济迄今尚未经历的风险和波动。

国际经验表明,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有可能会直接导致全社会基准利率的普遍上升。这一方面固然给广大储户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并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家庭的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推升全社会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之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可能对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产生冲击。由于银行在利率管制放松后会直接通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利率水平来竞争获得储户的资金,很多银行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就会给储户承诺非常优厚的利率和条件。很多储户所不了解的是,在这种貌似有吸引力的利率背后,其实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很多银行为了能够提供高利率,不得不进行高风险的投资,而这些高风险的投资最终有可能导致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危机。

因此,2014年底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2015年进一步深化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并有可能帮助实现中国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因此,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逐步化解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扭曲并帮助利率和其他融资成本逐渐接近国际均衡水平,那么国际资本套利的动机将会大大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对于国内金融体系和经济产生的冲击也会因此随之得以化解。随着资本项下资本流动逐步有序、稳健的开放,国内利率水平也会进一步接近国际水平,从而进一步化解资本项下开放过程中的阻力和形成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开放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实,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整体改革相类似,中国金融改革路径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并不是速度,而是质量;并不是求全责备,而在于可持续性。无论是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是经济增长模式,究其目前状况是大体健康而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其他部门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金融体系对于利率及相关的融资成本,汇率及相关的国际融资成本与风险,以及进一步深化实体经济改革的限制,都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化解此类风险,而是消极听任风险的累积和蔓延的话,今后的整体经济改革步伐反而有可能踯躅不前。因此,无论金融改革看起来可能带来多少风险,很多风险其实并非由金融改革而生。反而是如果落入了拖延或者拒绝改革的窠臼,有可能会让在中国经济体系里累积的扭曲和产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更大、难以逆转的风险。

因此,在全国全民全面深化改革的2015年,金融改革很可能会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综合改革背后重要的推手。

    进入专题: 利率市场化   金融改革   融资成本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1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第一财经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