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途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1 次 更新时间:2014-11-02 22:46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赵高潮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改革进程中利益格局和发展思路的调整,势必激发种种矛盾、面临重重阻碍,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时的、迫切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国家治理 现代化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党在我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过程中,对政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清醒而准确的把握。

 

理性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结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理解,这两句话一个明确了根本的方向,一个确立了努力的措施和要求。

明确发展方向是确保路线正确的需要,而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是确保贯彻执行效果的需要。国家制度的优劣及其执行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低。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两者形成统一辩证的整体,只有在科学的治理体系下,治理能力才能实现有效的提高;只有充分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绩效的提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顺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更新治理理念、提高治理能力,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保证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改革中利益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社会资源调配能力趋弱的情况下,社会中的个别领域出现了比较尖锐的矛盾。

第一,征地拆迁问题。在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开发商、政府和拆迁户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且在利益面前互不退让,时常出现拒拆和强拆等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因此出现人身伤亡的事件。同时在拆迁安置过程中,由于条件简陋,拆迁群体生活水平与拆迁前相比更加低下,生活环境和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些问题又导致大量人员集体向政府机关越级上访事件频发,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

第二,恐怖暴力事件不确定性加剧。2008年以来,先后在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出现恐怖暴力事件,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增加了社会恐怖气氛,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这些暴力冲突和事件的背后,是对政府执政水平和执政力度的挑战,更是民族内部矛盾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体现。

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扫除阻碍其进步的障碍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总量上是突飞猛进,但在质量和效益上却问题重重。经济繁荣下掩盖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就有可能出现大的经济波动,甚至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投资、出口和消费严重失衡,内外需比例失调;人口红利失去优势,劳动力价格不断拉升。

第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极不合理。物价水平较高,居民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应有激发。

第三,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地方政府通过银行拆借、债券和公共资金借款等方式大力投入地方建设,使得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平衡,导致坏账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

第四,房地产行业过热,民生问题无法得到保障。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繁荣”,房价不断攀升,人民的居住条件得不到实际的改善。

文化体制欠缺和创新不够导致中华文化竞争力不强。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灵魂。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异彩,但是这只是过去,我们不能居功自傲。胡锦涛在2005年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曾亲口证实,自己很喜欢看电视剧《大长今》;王岐山在“两会”期间与北京代表团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针对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备受热捧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充分说明,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非常钟爱蕴含传统文化的作品。但我国在现实中的文化市场里并非做得尽如人意,老套、低俗的作品种类繁多,精品、经典的作品却乏善可陈,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不具备创作经典的能力和土壤,而是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够。如果再不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是纸上谈兵。

行政官僚体制弊端日渐明显。官僚体制和官僚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它们在中国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因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恰恰阻碍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通过“三反”整顿官僚队伍,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先后六次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实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十八大以来,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又以反四风为切入点,对官员进行教育和清查。可以说,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行政能力建设,同时从发现和处理的问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机构改革和反腐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常抓不懈。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曾是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主体,但事实上,政府完全可以放下那些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务,否则政府就会成为偏离宗旨的躯壳。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独特的优势确实解决了很多政府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务。同时,一些社会上的营利性质的机构也完全可以承担政府的一些职能。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摒弃权力分割的危机意识,简政放权,引导和鼓励社会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减少矛盾和摩擦,促进社会事务的管理。另外,政府还要在就业、物价、收入分配等方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切实增加人民收入、保障人民就业、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政府机构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裁撤合并一些机关和部门,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打造真正高效、为民、务实的服务型政府。

完善文化体制,促进文化深化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可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在眉睫的要求,必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增强文化繁荣的动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改革国有文化单位、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成果、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等。在这里,只简要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性措施,具体举措不再赘述。总之,文化发展是根本,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义务承担并履行文化传承、创新和发扬的重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强大起来,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推动乡村自治,促进国家治理稳步进行。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位和重要一步,乡村治理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旧体制下的乡村治理模式与结构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改革全面深化阶段,广阔的农村地区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关键区域,不容忽视。动员中国农村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的治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由于立足于基层农村社区,面对的主要服务群体是广大农民,农村社会组织有效地实现政府、市场、民众不同社会主体关系协调。特别是在实现农民利益需求的有效表达、提升农村社会自组织程度和村民的现代民主观念以及推动乡村良性治理格局形成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乡村治理依靠城市社区治理的带动,统筹规划,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事关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局,必须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更加注重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重点在科技投入和科学种植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继续调节第二产业发展模式,果断取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和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型、先进、高效的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新型发展主体,引导其成为三大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极,促进三大产业比重更趋合理和科学。在发展理念上,必须改变以往的以GDP论英雄的狭隘发展观,转向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的科学发展观,剔除“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所谓的“大手笔”意识。在发展思路上,要首先科学论证、综合评估,任何政府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任何偏离这一目的的政府行为都是官僚余毒作祟。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步骤。

加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群众观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整体上看,成果丰硕,值得肯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上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防范“四大风险”的灵丹妙药。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执政党在审视自身问题和主动进行纠偏的自觉行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加强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强化,更离不开对官僚队伍的整顿和对腐败行为的严厉惩处。

从近两年来中央和政府的行动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会受任何利益团体和个人的遥控,这是从发展的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必须继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反四风、反腐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进步,注入生机与活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事务日益繁多和复杂,这就使得国家治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为非政府组织积极有效地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从而人们的利益需求也开始多样化,因此也就会出现代表各自不同利益的代表,而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必然会因为利益而起冲突,所以他们会期望政府针对各方利益给予更加全面的社会服务,以缓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并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然而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其职能决定了政府只能从宏观方面给予解决,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的工作。所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国家治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贴近民众,帮助民众解决那些由政府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民主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得到了加强,他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政府的管理,而要逐渐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但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必须以社会组织的形式进行,而这种组织就是那些代表不同利益的非政府组织。

此外,政府的失灵和负外部效应也呼吁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国家治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的复杂化,政府原有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改革势在必行,政府必然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管理手段,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并发挥其有效作用提供法律保障等。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了改善国家治理方式而作出的这些转变,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新的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一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第一,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第二,大力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加强对森林、湿地和湖泊等的保护,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第三,注重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相关的环保制度,更新和改进环保细则和要求,使生态建设有依据,环境保护有保障。另外,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依据上述措施也并非全面客观,但是,只要方向正确,执行到位,这一目标就会能够得到尽快实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河南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注释】

①刘丽瑛:“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5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