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学生买版面”背后的定性与定量困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8 次 更新时间:2014-11-01 21:00

进入专题: 教育异化  

杨朝清  

论文交易除了用于评职称外,也开始延伸到高校学生中。不仅大多数高校奖学金评定与发论文挂钩,而且准毕业生们跨越保研、出国等“门槛”时,论文被“异化”为敲门砖。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不问优劣,中介张口要价几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费,而一份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起步价竟达2万元。(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在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导致论文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优评先也好,保研、出国也罢,通常都只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性往往被定量所取代,论文发表数量直接和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挂钩。

不论是“快人一步”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人有我无”的囚徒困境,“学生买版面”既有主动的利益算计,也有被动的群体裹挟。在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围绕着论文,大学生人为建构了一个名利竞赛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身不由己地却又乐此不疲地参与“学生买版面”。

不同层次的期刊,有着差异化、等级化的影响力和发表难度,版面费也会呈现出三六九等的价码。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大都是博士或者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大学生尤其是本专科生要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谓困难重重。尽管核心期刊加分比重高,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望尘莫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说到底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论文质量短时间难以提升的格局下,“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工具理性对大学生进行了价值观异化;习惯于功利和算计的大学生,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论文发表中介。“学生买版面”愈演愈烈,看似是大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却是底线失守、缺乏文化信仰的产物。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学术期刊饱受市场化的浸润,一些商家将学术期刊当成赚钱的工具。“生财有道”尽管让大学生有了论文发表的平台,却造成了学术期刊的社会声望下降。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学生买版面”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甚至“潜规则”的时候,必然会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在定性不具备操作性的前提下,定量的指标管理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却由于在指标设计上不够科学、细节上考虑不够周全,让“学生买版面”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之中。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和优化学生考评体系,让激励机制更有“准头”;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为学术期刊戴上“紧箍咒”。只有这样,“学生买版面”才会越来越少。

    进入专题: 教育异化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4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青年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