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从“远亲不如近邻”到“老死不相往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0 次 更新时间:2014-10-15 14:32

进入专题: 社区   社会结构  

杨健  

近日,央视记者采访发现,八成市民表示和邻居不熟,甚至叫不出对方名字;七成受访者称遇到问题不会求助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于是有人戏言: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两地,而是住在对门,却从不打招呼。

中国传统社会,无论城乡,本质上都是熟人社会,亲属、邻里和同事等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路径。邻里关系,往往在传统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网中处于轴心地位。“远亲不如近邻”,拿上海来说,一栋石库门房子容纳多家房客的旧式居住模式,对许多城市居民进行了社交启蒙教育。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迁。邻里之间原本那种温情脉脉、其乐融融的关系,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耸立而逐步瓦解,成为记忆。“隔着一扇门,两个世界人”的景观,对于头脑中依然残存着邻里温情记忆的中国人来说,无疑会构成一种比较强烈的心理触动。

应该说,熟人社会逐步为陌生人社会所替代,是城市建设提速的副产品。因为,城市建设势必带来城市外观的改变,它意味着市民居住的形制和区位上的改变。新的城市社区替代了旧的街坊,原有的邻里关系被拆解、重组。老街坊规划拆迁了,老邻居各散东西了,《繁花》一书作者金宇澄笔下“阿宝与蓓蒂并肩坐在屋顶,任东风拂面,听浦江船鸣”的那一幕也只能是老一辈人的少年旧梦了。

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邻里关系虽令人怀想,但并不是说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就值得人们无条件推崇。在某种程度上,以熟悉程度为评判尺度、以交情深浅为处事标准,与现代社会更注重契约与法制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在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市场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人们的权益意识不断提高,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也日益加强。用一扇门来阻隔外界的纷扰、他人的窥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地说,适应陌生人社会的行事规则,是一个现代城市人必备的素质。

当然,陌生人社会并不等同于人情冷漠甚至麻木不仁的社会,新的城市社区也并不是无数“老死不相往来”居民个体的机械组合。居住环境的改善,若要付出人际关系疏离的代价,显然有违城市发展的初衷。在城市社会学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决不只是住宅区的生硬组合,也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事实上,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欲正常发展,如何构建社会信任都是不可回避的课题。与邻陌路乃至以邻为壑的做法,会极大增加社会管理和运行的成本。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从早至晚,刷牙漱口的自来水、给孩子温热的牛奶、上班乘坐的地铁、闲暇阅读的报纸、出差订购的机票等等,有形的产品也好,无形的服务也罢,其实都是陌生人提供的。如果每个人在接受这种产品或服务时,心里都盘旋着“他是不是下药害我”的念头,那么这个社会将寸步难行。

城市的现代化不应使人心沙漠化。在城市社区重构的大趋势中,政府的社会性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由此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向社区集中。为此,重构一种新型的社区邻里关系便成当务之急。它应是一种责权利边际更为清晰但也更为有机的团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与契约不可少,温存和信任亦不可少。无论你住在哪里,你能施与和求助的对象多半还在身边,除了家人就是邻居。消除“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妨从对陌生的邻人送出一个真诚的微笑开始。

    进入专题: 社区   社会结构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9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东方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