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透视“粉丝”的社会文化心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48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4:20

进入专题: 社会文化心理   乌合之众  

张涛甫  

近几年,“粉丝”文化野蛮生长,对主流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粉丝”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亚文化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集纳了民间丰沛的养料,往往能四面开花,大面积收获公众注意力。  

“粉丝”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乌合之众”   

“粉丝”围聚其心仪的“星”的周围,如同飞蛾追逐着灯光。“粉”与“星”良性互动,各取所需,形成众星捧月的氛围。“粉丝”集结在“星”的周围,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群消弭了理性和个性的“乌合之众”。这个群体一旦形成,对于其中的个体而言,其清澈的理性就可能会短路,个人就不成为个人,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粉丝”群体。诚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言:聚集成群的“乌合之众”,即会形成一个“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一样。隶属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一旦形成这种群体,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杨丽娟对刘德华的疯狂追星即是一个极端的例证。   

“粉丝”的媒介化生存,已成为“粉丝”文化的突出景观   

“粉丝”的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当下“粉丝”文化的一种突出景观。在很多时候,“粉丝”是没有机缘与他们心目中的“偶像”零距离接触的,他们对“偶像”的感知更多要凭借媒介渠道,但媒体对“星”的报道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媒体不会完完整整地再现“偶像”,即是说,“偶像”形象是被媒体建构了的;另一方面,“偶像”也总喜欢把自己阳光、炫目的形象展示给媒体,致使“偶像”的媒体呈现总是那么光彩照人。事实上,媒体之外的“偶像”并不像媒体所展示的那样有魅力。其实,“粉丝”们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偶像”形象蒙蔽了,媒体和“偶像”联手设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诱致“粉丝”进入他们布设的陷阱。此外,“偶像”的美好形象也是“粉丝”们心理作用的产物,“粉丝”的单恋所产生的移情作用,会在他们心目中编织出完美的幻影。这种高度主观化的幻影附着在“偶像”的周围,形成美丽的光环,遮蔽了“偶像”的真实缺憾,垫高了偶像的形象。事实上,“偶像”的魅力就是在“偶像”、媒体以及“粉丝”的合谋中形成的,这种合谋也满足了三者各自的需要,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其实已不重要了。   

新媒体的繁荣,为“粉丝”在虚拟空间中的集结创造了天赐良机。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世界,“粉丝”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与他们心仪的“偶像”相遇,大多数“粉丝”是没有机缘与“偶像”面对面交流的,但虚拟空间为他们创造了邂逅的“拟态环境”,借此,“粉丝”似乎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为自己真的与朝思暮想的“偶像”在一起。再者,具有无边疆域的虚拟空间为“粉丝”的海量涌现提供了莫大(博客,微博)便利,甚至为“粉丝”的病毒式扩张提供了辽阔的土壤。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天南地北的“粉丝”可以集结在“偶像”的麾下,形成一个排他性的同人圈子。虚拟空间被一个个圈子分割,形成星罗棋布的网上“春秋列国”。   

“粉丝”的从众心理造成 “羊群效应”   

在当下中国,“粉丝阅读”成了一种时尚。“粉丝”们看书,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而是看周围的人在看什么书,自己心中的偶像作者出了什么书。围绕一个个明星作者,形成了一拨一拨的“粉丝”受众。“粉丝”的从众心理造成阅读的“羊群效应”。我们常见到某畅销书作家签名售书时“粉丝”爆棚的场景。从市场角度看,这种现场直销的方式着实有效果,利用名家的“现场直播”,可以将“粉丝”们零距离地与偶像拉在一起。   

“粉丝阅读”是一种狭隘的阅读。

“粉丝”的心里,不可能海纳百川、兼容多元。在某时某刻,只会专注他心目中的偶像,献万般宠爱于一身。有人说,有这种强烈偏好的读者是可爱的、可贵的,但阅读不是搞情感派对,更不是精神结婚。阅读有情感的跟进,但当以理性为基础。常见到,“粉丝”们在网上“站队”,为捍卫他们心中的偶像,大打口水仗,很多争吵不是基于理性,而是意气之争,上演“贴标签”、“泼脏水”、“约架”等桥段,搞得热闹非凡。   “粉丝阅读”拉动了市场的繁荣,造就大批量的需求,也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但是,“粉丝阅读”造成一种虚假的消费繁荣,表面上热闹,其实内虚得厉害。它若演变为一种波澜壮阔的风潮,就不是一个健康的文化征候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主题链接

 “粉丝”的社会群体特征   

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备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这一社会群体是“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性的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文本来自书本、电视剧、电影或音乐的形式,或者是体育或流行符号皆可”。从广义层面上看,“粉丝”是指一部分对特定话题有较大兴趣的人;从狭义层面上看,“粉丝”不仅仅是对这些话题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进入专题: 社会文化心理   乌合之众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1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