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百甫: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大问题及政策建议(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5 次 更新时间:2014-09-12 23:06

进入专题: 风险   政策建议  

陆百甫   李命志   戚东祥   张雪松   董宁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完成全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上半年,经济形势仍较为复杂,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增长较为稳定,投资、出口动力相对不足。

投资: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仅增长13%,同比大幅回落7.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3.6%,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企业投资意愿低迷,PPI仍处于下降区间,至6月份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下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连续29个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价格下降幅度较大,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1.7%、5.2%和4.6%。

消费:受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影响,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加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计划预期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从去年以来一直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进出口:全球经济总体稳步复苏,外需环境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形势分化,外需尚未根本好转。据世贸组织最新统计,2014年一季度全球贸易量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年初预计的全年4.7%的增速,也低于二十国集团经济3.5%的平均增速。加之我国部分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减弱,后期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前5个月进口增速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大宗商品进口量增速明显下滑,5月份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增速均低于前4个月;初级形状的塑料、铜及铜材进口量增速比前4个月分别回落10.3个和36.3个百分点;成品油进口量大幅下滑54.7%。

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在一定时期内带来“阵痛”,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7%—8%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2.产能过剩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产能过剩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又表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产能过剩的范围量大面广前所未有,已从传统产业扩展到很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部分行业已经处于绝对过剩,而非相对过剩。三是前些年的集中投资,导致这几年仍将处于新增产能快速释放期。一季度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8.3%,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钢材价格已经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铜、铝、平板玻璃等产品价格低至生产成本盈亏点以下。今年以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力度加大,同时部分企业在市场压力的倒逼下主动削减、关停落后产能。6月份,钢材产量9805万吨,增长7.1%;水泥23196万吨,增长0.8%;十种有色金属365万吨,增长4.6%;采矿业增长7.9%。但由于过剩产能长期积累,加之个别地区还在不断形成的新的产能,在某些领域某些产品的生产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大库存压力,加剧了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和行业内无序竞争相叠加,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效益下降。6月份,工业产成品出厂价格同比价格下降1.1%,连续第28个月处于下降区间;环比下降0.2%,今年以来连续6个月下降。

今年以来,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关,去产能化的基础并不稳固。过去往往通过新一轮高增长消化过剩产能,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的阶段性放缓时期,这一条件已不复存在。地方政府受保增长和维稳的压力,淘汰过剩产能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本地区企业存在过度保护,环保等监管执法不到位以及土地管理、职工安置、资金支持等政策不完善,一些效率低下的落后产能难以顺利退出市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继续以“僵尸”形式占据和沉淀了大量有效资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展缓慢,阻碍了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既造成了企业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也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市场统一。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手续完备齐全,给去产能化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3.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没有明显改观

上半年,在产能过剩、市场偏淡、成本上升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压力下,企业经营环境没有明显好转,库存和应收账款增长较快,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尽管今年以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十分突出,国内利率水平不仅大大高于国外,且在不断上升。大企业融资成本比去年平均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资金链绷得很紧,不少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一些企业因互保联保导致的信用违约风险上升。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发生民间借贷的平均月利率约为1.89%,年化利率约为25.19%,比一季度再提高0.2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持续快于销售增速,不同于以往产成品库存一般慢于产品销售增速的情况。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2.7%,产成品存货增长12.6%,分别比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4.1个和4.0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的快速增长导致工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令企业资金紧张状况雪上加霜。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17.4%,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财务费用增幅更高达25%。

从成本来看,企业用工成本连续多年上涨,目前沿海地区出口企业人工成本已相当于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有些地区甚至高于东欧国家。上半年,全国共有12个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14%,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工资上涨幅度更大。与此同时,工业用地成本也不断攀升,2010年以来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的工业地价累计涨幅达到17%。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支出比2011年同期高1.2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0.5元左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442139.8亿元,增长9%。

在市场、成本、资金等多重压力下,一些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前5个月,煤炭、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43.9%、9.2%和4.2%,企业亏损面在20%以上。上半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400.5亿元,同比下降14.6%。

4.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增加

整体债务率迅速攀升。根据渣打一项新的估计,截至6月底,中国的总债务与GDP之比已达到251%,远高于2008年底的147%。这一比率在去年全年攀升大约20个百分点,仅在过去6个月就攀升17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4%)。相比之下,美国在去年底的总债务与GDP之比达到大约260%,英国的这个比率为277%,而日本以415%的比率领衔世界。

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82896亿元,增长15.1%。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09942亿元,所占比重达到60.11%,其中逾期债务10513亿元。2014年到期应偿还债务为23970亿元,占比达到21.8%,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2015年、2016年到期应偿还债务分别占18.9%、14.2%。三年累计应偿还债务比重达到54.9%。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安排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新还旧,但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减速和借新还旧成本加大,回旋余地越来越小。部分地方举债风险意识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政府举债冲动仍很强烈,加之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缺乏规范的预算监督与约束,部分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增加。

受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间互保融资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增加,增速有所加快。截至6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980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5月末,关注类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77亿元;关注类贷款率为2.58%,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逾期类贷款也在增加。考虑到信贷投放量持续增长,作为分母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张,近期不良率提升的速度还是很明显的。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和江苏五省新增不良贷款合计约占全国新增额的2/3,其中浙江的不良率最高,其次是福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信用卡是境内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三个行业新增不良贷款合计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的九成。虽然目前商业银行拨备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7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273.66%,贷款拨备率为2.84%,但是处置不良贷款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自主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依然不强,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随着大量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风险逐渐暴露,银行资产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债券市场违约风险有所暴露,“刚性兑付”预期已被打破。这些风险隐患如果处置不当,集中爆发,可能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5.房地产市场调整下行风险加大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6.0%和6.7%,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有所下降,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但与前两年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总体上处于高位回调阶段。

从开发投资来看(见图表1),房地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项目开工进度放缓。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7%。

从成交量来看,相对于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住房成交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正常水平。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0%,去年同期为增长2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去年同期为增长30.4%。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比基数比较高。今年的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8亿平方米,去年同期是5.1亿,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出现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住建部监测的9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13.3%和35.3%,但仍比2011年同期水平分别高16.3%和13.4%,比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高25.1%和53.5%。其中,6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有83个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从房价涨幅看,随着住房成交量持续下降,多数城市房价涨幅回落。5月份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6个;二手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2个。其中,杭州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上月下降1.4%,无锡下降0.8%,石家庄、徐州均下降0.7%。

从住宅供给看,新建商品住房库存量有所增加,部分城市消化周期较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测的上半年9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新上市2.28亿平方米,上市量为2010年以来各年同期最高。截至6月末,新建商品住房累计可售面积5.6亿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565万平方米,按照去年月均销售速度,约可销售16个月。其中,秦皇岛、绍兴、潍坊、锦州等21个城市消化周期超过24个月。

从住房贷款看,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8704亿元,同比少增92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中占比为15.2%,仍高于前两年平均水平。5月末增速为18.8%,连续五个月回落。但5月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508亿元,当月增量占比为17.3%,仍高于2010—2013年的平均水平。

房地产业涉及面广,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以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市场观望情绪较浓,部分购房者推迟入市,部分城市和地区成交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量明显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压力加大,影响开发企业投资信心和意愿,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5.8%和16.4%(见图表2、3)。国家统计局对近2万家联网直报房地产企业的季度问卷调查显示,21.9%的企业预期三季度生产经营活动水平比二季度下降,比预期上升的比例高16.4个百分点;25.8%的企业预期三季度行业景气将下降,比预期上升的比例高21.7个百分点。后期房地产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可能会加大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并带来一定的财政金融运行风险。6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4.84,比上月回落0.18点。

二是房地产企业贷款难、贷款贵。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景气下行,一些商业银行在盈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普遍收紧房地产信贷额度,提高贷款实际利率,延长审批周期。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上升压力,部分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0%,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4.1%,利用外资下降20.6%,自筹资金增长10.1%,其他资金下降7.2%。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下降9.3%,个人按揭贷款下降3.7%,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

三是房地产市场存在局部风险。部分中小开发企业资金压力加大,资金链断裂风险有所上升。住建部的调研报告显示,无锡市个别项目因企业债务被法院查封,工程处于停建状态,存在“烂尾”风险;少数城市的个别楼盘降价促销后引发矛盾纠纷,出现前期业主打砸售楼处等行为;部分地区商业办公用房供应出现过剩风险。当前市场的局部风险虽不至于引发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但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总的看,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市场经过前几年特别是去年的高增长,确实存在自我调整的需求,同时也受到银行收紧房贷和舆论炒作等因素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导致今年以来各相关指标同比下降较多。但与前几年相比,仍处于高位运行。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趋势仍将延续,开发投资增速仍趋放缓,部分城市房价下降的压力较大。

做好当前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目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不牢固,全面完成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下半年,要坚持好稳中求进这一工作总基调,把握好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平衡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特别重视研究解决好当前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完成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目标和任务。为此,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保持调控定力,注重长短期政策相结合

目前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的定力,切实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要坚持底线思维,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下限,短期内不要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更不宜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连续稳定,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及时、精准、适时、适度进行微调,把更多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上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经济企稳主要是前一段刺激政策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所致,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消费和外需依然乏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仍旧无法摆脱对传统增长模式及刺激政策的路径依赖。依靠刺激维持短期稳定增长是可以的,但不可持续,也不宜长期执行。短期政策主要用于熨平短期经济的大幅波动,其目的是“托底”而非“推高”。虽然下半年经济具有一定下行压力,但应避免短期刺激政策升级成强刺激甚至全面刺激政策。短期刺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中长期发展创造相对平稳的环境,要把握好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平衡点,切实把短期刺激政策与中长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促进有利于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不断发展壮大。

2.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体制改革是有密切联系而互不等价的三件事情。要利用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一是进一步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事,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含金量不够、市场主体感受不明显、改革标准不统一、部门之间措施不协调等问题,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再取消、下放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带有标志性的重大审批事项,把决策权真正还给市场、还给企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规定必须为”。对没有法律依据设定的行政许可,不论以什么名义出现,均属无效,应一律取消,不得实施。加快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方案,争取在税收法定、法定预算硬约束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等方面取得现实性实质突破。二是加快出台一些已经成熟的改革方案。今年以来,中央先后听取户籍制度改革和公车改革等改革方案的汇报,这些方案已经中央讨论通过的,应该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居民同权的重要改革,对推进劳动力和土地流动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对一些严重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改革事项,要下决心打破既得利益,大幅度向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方面中央有决心,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明确要求,但目前进展比较缓慢,有关部门尚未落实。要加快国有企业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以发展公众公司为主要形式,按照公司制、股份制改组国有企业,推动非公有制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等各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组,鼓励非公有制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3.努力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

要进一步加大调整的力度,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领域要研究出台全国性的有效措施。在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地方政府对大型企业和项目的干预,显著消除对市场调节能力的束缚。要高度重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经济困难的问题,认真研究防范化解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潜在风险。一是打通金融通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构建“门当户对”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搞“雪中送炭”,不要“雨中送水”,把中央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破除地方和部门利益,打破影响中央决策贯彻落实的“中梗阻”。此外,要调整完善小微企业贷款的统计口径。目前小微企业贷款按照小微企业来统计,其中包括的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占据了大量信贷资源。建议改为按贷款额度为标准,把50万元或500万元以下贷款作为“小微贷款”进行统计,以更好地反映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真实状况。

4.加快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要建立包括大中小多个层次的金融机构,在继续强化现有大动脉的同时发育充分有效的毛细血管,强化金融对微观实体经济的服务。一是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管住小额投资人参与的市场,放开合格投资人参与的市场,允许券商在柜台上发行面对合格投资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为投资人提供投资渠道。二是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鼓励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其收益稳定,管理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而且可以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住房抵押贷款。三是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开,更好地发展货币市场,以培育政策目标利率。政策目标利率是在货币市场形成的,未来货币政策要从数量控制向价格控制过渡,以利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形成和未来完善宏观调控。四是改进贷款发放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据企业反映,贷款一个亿很可能需要存1—2千万在银行不能动,实际贷款成本比较高。国外银行统一发放贷款后并不需要马上提款,企业用钱的时候才提款,应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贷款方式加以改进。

5.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和隐患值得高度关注。总的看,目前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尚不充分,信息支持不足。要一方面着眼于房地产市场,稳定局面,稳定预期,跟踪监测和及时处理局部风险;一方面着眼于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银行不良资产的互动关联,做好相关工作。房地产市场应当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要坚持依靠市场手段,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避免价格信号扭曲。行政手段迟早要退出,但退出的方式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避免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对于不同的城市要区别对待,更多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见。部分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压力较大,对其首套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的调控措施该放开就应放开,不要加以限制。在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房地产市场实际供求状况。研究税收抵扣等方法支持首套购房者购房的可行性,不再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利率。商业银行应该以首套房贷而非首套房为标准执行房贷政策,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适当放宽对144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商品房要求全款购买的限制,消化大户型商品房的库存压力。增强房产税立法的透明性,对其中重大原则性问题提前征求社会意见,以利于形成合理和稳定的市场预期。要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息全国联网。要通过正常渠道定期公开发布房地产市场有关数据和信息,澄清事实,以利于形成符合市场实际的社会预期。

    进入专题: 风险   政策建议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8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发展观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