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向先贤寻求价值,今天纪念黄兴的意义

——在旧金山辛亥革命领袖黄兴诞辰1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29 次 更新时间:2014-08-08 15:11

进入专题: 辛亥革命  

郑佳明 (进入专栏)  


各位同胞,各位乡亲,各位贵宾:

今天到这个会场,我很感动,首先,看到克强先生的一副对联挂在墙上,我心头一动,中国人喜欢讲"见字如面",恰恰一百年前,他在这里亲笔题下这副对联,"大道之行在吾党,九州而外此强宗"。第二,黄兴、蔡锷等辛亥先贤的后人在场。我是一个历史学者,多年来,一面从事行政工作,一面也继续学习历史;我曾经带领我的朋友们做过电视剧《走向共和》,我是《走向共和》的总策划。在做《走向共和》的时候,对辛亥革命的先贤,对辛亥革命加深了认识,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今天看到先贤的后人坐在这,有敬仰之心和沧桑之感。

我不是研究黄兴问题的专家,湖南有这方面的大专家。这一个多月来看了一些资料,看资料时就在想,今天在这个地方讲些什么?我想了一个题目,叫:"向先贤寻求价值,今天纪念黄兴的意义"。为什么要取这么个题目呢?我认为我们今天纪念克强先生,是在进行一种价值的追寻,在向先贤寻找精神的力量。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不管是世界还是两岸,都在巨变,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正在发生历史的转型,思想价值正在反思、嬗变、选择、重塑,对一些人来说是失落的时代,对一些人来说迷茫的时代,对一些人来说是探索的时代。如果说八十年代有思想无学术,九十年代有学术无思想,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年代,我们缺乏的是价值和信仰。克强先生以及那个时代以来的先贤,凝聚了这些宝贵的东西,是我们两岸的资源,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过去我们忽视了,很可惜。

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对一个伟人的认识,不是一个时代能完成的,有时候需要反复去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往往会更深刻丰富的认识这些伟人的内涵。黄兴先生就是这样,他有很多过人之处,并未为人认知。甚至有人轻慢的讽刺和污蔑他。刚才黄大姐(黄兴孙女)也讲到,我们长沙人左舜生先生,抱着对家乡先贤的崇敬,写了《黄兴评传》,他概况的四点非常好。

看到时人对黄兴的崇高评价时,我常常在想,如果从兴中会成立算起,黄兴领导革命的实践不过短短十几年,那么是什么东西使黄兴在诸多革命家中如此高大,在如此短暂的生涯中如此光芒四射?对黄兴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史实的罗列上,而且要在比较和分析中来认识他这个人物。

黄兴最了不起,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在革命的生涯之中,把顾全大局和坚持原则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刚才讲到的"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有两个骨干的组织为基础,一个是"华兴会",一个是"兴中会"。"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在国内它成立得最早,人数最多,而且它组织过武装起义,所以在"同盟会"中有很高地位。那么孙黄谁为头?这就涉及到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难题,平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会争起来,就会埋下不和的种子。黄兴提出孙先生"做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奠定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领导地位。最近有人攻击他,说破坏民主原则自黄兴开始。这种的幼稚说法不必去在乎。后来,在党旗的问题上,在章太炎、陶成章先后两次倒孙的时候,在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的人选问题上,在二次革命的问题上,在成立中华革命党的问题上,黄兴都是维护大局的模范,这是黄兴对革命最大的贡献。

"同盟会"的灵魂和核心是孙中山,黄兴实际上是"同盟会"的中心人物,他作为协理、作为庶务,在东京主持工作,曾经发展了几十个在日本军校读书的同盟会员。他把这些人的证件在他那里藏起来,避免他们暴露身份。这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了辛亥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将领,所以他在军界中威望非常高。他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全中国发展了数十个"同盟会"的支会,几百个外围组织,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后来的武装起义,也就没有国民党的组织基础。他是真正的"实力派",如果有私心,完全可以做一个大军阀。但是他超越了那个时代,他超越了古今几乎所有中国军人。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辞世前夕这样评价黄兴:"他的宽厚的品德,生前和死后都为人敬仰,自民国以来的军人中,只有朱老总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一个世纪,他唯独夸赞这样两位伟人,而且是他最后的历史沉思。

岂止军人?中国百年的政治家又有几人能与之媲美呢?作为大政治家的黄兴,是顾全大局和人格崇高的典范。从同盟会成立开始,他就甘居副手的位子,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甚至当反对孙中山的人士,拟将一把手的位置拱手送给他的时候,他仍然清醒的维护孙中山的地位和全党的团结。他的名言是,"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作为党的第二把手,他这种无我无私境界多次阻止了的党的分裂。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黄兴先生是在所有的历史关口,所有的重大的时刻,他都做到了维护大局。最近,傅国涌先生写了一篇非常好的长文,评价克强先生这种境界。他是不是愚忠?是不是能力太弱?是不是无原则退让呢?孙中山在建立中华革命党的时候,提出了违背基本理念的建党措施,黄兴坚定地坚持了原则,同时又避让矛盾,远走他乡,并继续宣传革命,为大局做补台的工作,维护了团结。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给后人树立了永恒的榜样。面对别人的误解,他说"凡此皆非为中山个人,实为大局。"这是他的清醒和理性,这是他的崇高和智慧,章太炎的评价很到位,"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兴顾全大局是有思想基础的,是有价值选择的。作为一个有着封建专制传统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国官场中凡是有点势力的人,一有机会就想当皇帝,一般老百姓也争着当头儿,当一把手,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官本位"、"权本位"的价值观深入了我们的骨髓。这一百多年里,由于国难当头,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救亡,表现了了崇高品质,包括孙中山,包括我们湖南的黄兴、宋教仁、蔡锷在权力考验面前交出了不俗的答卷,都表现出新的权力观,辛亥先贤体现了中国新价值观的曙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组织起来有一点实力的时候,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马上就出现权力的争夺。近代以来有哪一个革命组织的内部没有充满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有一部分是政见、策略之争,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个人的争权夺利,国共两党、海峡两岸都是如此,后来大陆的所谓文革就充满权力的争夺。"无我、笃实"是黄兴的座右铭和他留给后人的家训。他不在乎自己的名利,不为家庭谋名利,变卖家产搞革命,将年幼的儿子送上战场,他辛劳无比,鞠躬尽瘁,真正的积劳成疾,仅仅活了42岁。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什么价值选择?他对权力、名利的淡泊是在实践中做到了的。他去世近一百年了,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家、军人和知识分子有什么启示?

黄兴这种价值观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产生的。中国古代政治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就是修齐治平,也就是内圣而外王。既要做英雄,治国平天下,更要作圣贤,修身齐家。从王阳明到曾国藩都是榜样。黄兴自幼饱读诗书,后来接受西学,既有儒家文化打底,又有民主宪政的思想,是把中西文化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位革命家。黄兴的无私观念从何而来,儒家文化和民主思想恐怕是一个重要来源;第二个来源是他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他崇拜王夫之,首先是崇拜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主义是可以使人去牺牲自己的;第三个来源是他的清醒的理性思维,有些学者说,"理想是中山先生,实践是克强。"这个话对一半,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对克强先生进行很好的研究,他的理性不为人知。他多次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太平天国内讧的历史经验,他自己在行动中以此为戒。他对宪政问题有很深刻的论述,他对民生问题,对社会主义的问题,都有很多的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他是"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者,是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理性和清醒使他无私无畏;第四个来源是他的笃实品质,他努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革命队伍中少有的知行合一的政治家。这种素质使他既富有学理思想又善于实干行动,既有革命的彻底性又有妥协宽容的胸襟,既英雄气概又有无私品质,既是英雄又是圣贤。他很少有那个时代大多数革命者都有的毛病,超越了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也超越了食洋不化中国人。这是我们中国的领袖人物非常缺乏的品质。大家想一想,近代以来,哪个领导人,能够既做英雄又做圣贤?

那么为什么黄兴这么了不起的人,我们宣传的不够,学习得不够,研究得不够?总的原因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整理、研究不够。10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奔跑,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先是夺取政权,然后是巩固政权,后来是发展经济,中国人没有好好的静下来梳理自己的文化,所以,像我们湖南的克强先生,蔡锷先生,宋教仁先生,我们研究得都不够,没有把自己的文化、历史当回事。再加上政治斗争,历史恩怨,不可能公正客观的研究历史,影响了我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同时历史观上的一些误区也扭曲了我们的思考。

第一误区是权力史观。就是历史学服从权力,谁当权,历史学说就会为谁说好话,他不在了,他没有当权了,对他研究少了一点,甚至于把他遗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蒋介石先生到了上海,参加陈其美遇刺十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他在会上讲,我们党的襁褓,我们党的婴儿的襁褓,就是中华革命,中华革命最了不起的是孙先生和陈其美先生。后来国民党的一些党史研究工作者,在写国民党历史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模式,由孙中山到陈其美,由陈其美到蒋介石。这个思路形成之后,黄兴就被视为一般的先进者,不再作为革命的元勋,没有了"孙黄并列"地位。这件事情,章太炎先生说过话,辛亥革命的见证人陈叔通专门写了诗文,他说当时在锦辉馆成立同盟会的时候,是"孙黄"呀,现在没有人说黄了,他在岳麓山上,荒草孤冢,一个人孤孤单单。("锦辉谋始共艰屯,自有同盟势益振。事与时移公论泯,空余岳麓草蓁蓁"。)大陆方面,大家都知道,对民国史、国民党是的研究开始时间不长,研究不深,还有不少禁区和误区。实际上我们对有权的人、在位的人、正统的人、在世的人,历史宣传和研究多一些,好话说得多一些,为他们服务多一些,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历史书写,有些不公正的地方。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刘少奇实事求是的经济建设思想》。一个刊物给我发表了,我的文章到最后说了两句怪话。什么怪话呢?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少奇的时候,提出了"刘邓路线,"刘在前,邓在后。但是我们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我们不提刘。实际上,"刘邓"是一体的。邓的很多思想来源于刘,我认为至少要讲一句,邓小平理论里,有很多是刘的,但是因为刘已经去世了,我们写作的人,并不在乎他了,所以"邓小平理论"里面,我们没有讲刘。结果编辑把我这段话删掉了。问题是我们还知道,但是我们这些人一把年纪了,我们死了,年轻人怎么知道呢?不知道。这样的话,历史就歪曲了,就中断了,这是一个误区,叫做"权力史观"。

第二个误区是"激进史观。"什么叫激进史观?阶级斗争历史观,暴力革命历史观,党派史观。革命越坚决越好,斗争越残酷越好,对敌人越狠越好。这样对不对呢?不对。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告别激进主义》,海外很多网站都有转载。我在里面讲了一个观点,革命是什么呢?革命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切办法都用过了,事情无可救药了,这个时候只好革命。所以,革命是下策,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歌颂革命,我们不能号召年轻人都去革命,革命毕竟是破坏,是生产力的破坏,是文化的破坏,人性的破坏。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国民党、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因为我们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得走投无路、赴诉无门,"虎视鹰瞵,瓜分豆剖",亡国灭种,大祸临头,我们没有退路,只能革命了。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革命史观,只能管这个时代,只能代表这个时代认识。有一些学者,就不怕你不激烈,不怕你不极端,至今仍用一种极端的思想观察历史,批评黄兴"妥协"、"右倾",求全责备,甚至无端指责。当历史发展今天的时候,我们回望这一百多年,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改良妥协的机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宋教仁遇刺,是不是要搞二次革命?寄希望于法律解决,应该全盘否定吗?后来国共两党的两次分手,完全没有妥协的希望吗?关键在于我们没有妥协的文化,没有妥协的勇气智慧,没有妥协的强力领袖。黄兴的宽容妥协中庸使备受他诟病,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100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的一种稀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阙如的资源,当激进成为时尚的时候,自觉秉持这种思想的人更少。英国的"光荣革命"、南非的曼德拉、印度的甘地、晚年的蒋经国,缅甸的昂山素季……人们在前进的历史中,在关键的时候,妥协也是智慧,也是本领,也是勇气,也是无私,也是无畏。黄兴超越了那个时代,他既是坚定的革命家,又笃信西方的宪政,他既英勇战斗,也不放过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解决问题,他被批评的地方,也许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第三个误区是极左史观。严格地讲,它算不得一种历史观。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特点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简单武断,上纲上线,庸俗实用,文革中那些大批判文章就是代表作。这种思维方法,在文革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至今仍有市场。奇怪的是有些思想偏右的人,也喜欢这种极左的思维方式。有人批评黄兴,"常败将军","出卖白朗","贪污公款"、"倒卖文物"卖国,改名"克强",有当总统的野心,等等。这是我们对黄兴和其他辛亥历史人物研究的误区。用今人的认识要求古人,求全责备。把一个人放到当时的环境里去考察,是历史学的基本要求。清末民初,中国是一个少年中国,那些青春的辛亥先贤,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筚路蓝缕,探索追寻,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是少年中国骄子,我们应以虔诚科学的学术态度来研究他们,以宽容的胸襟来对待他们的失误和幼稚。多想想他们当时的处境,多想想他们的英勇无畏,多想想他们思想的光芒和辉煌的业绩,以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纪念学习他们吧!

在思考黄兴思想来源的时候,我发现他非常崇拜王夫之,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中国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黄兴的革命精神,忘我精神,笃实精神,和王船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王船山有一个"三义之说。"他说,"义"有三种,一种叫"一人之义"、一种叫"一时之义",一种叫"古今通义"。"一人之义",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一时之义",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古今之义",就是"古今通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亘古不变的原则。我认为,黄兴,刚才我讲到的那些高贵的品质,那些伟大的情操,那些对中华民族弱点的弥补,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忆的,是值得很好发扬的古今通义。我相信黄兴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历久弥新,日益放射出光彩,这是我纪念黄兴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

附:

美国旧金山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辰140周年 2014-06-23 13:48: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旧金山6月22日电 (记者刘丹)

22日下午,美国旧金山举办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辰140周年活动。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袁南生、黄兴孙女黄仪庄、全美黄氏宗亲总会主席黄荣达、湖南历史学者郑佳明等1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在中国城全美黄氏宗亲总会大厅出席活动。

100年前的6月30日,黄兴从日本横滨抵达旧金山,在黄氏宗亲总会留下"大道之行在吾党,九州而外此强宗"的字迹。黄兴穿军装的的照片和墨宝至今仍留在4楼大厅内。

袁南生大使致辞称,出生于湖南的黄兴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曾赴日留学,与孙中山一起创办同盟会,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争取祖国独立和民族振兴立下不朽功勋。

袁南生说,"今天在这里缅怀和纪念黄兴先生,要学习其报国之风,大将之风,君子之风。"

他呼吁海内外中华女儿团结一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祖国繁荣富强,促进两岸统一、中美友好和侨界发展。

黄荣达表示,举办纪念活动的目的是尊重历史、接受现实。"不管是哪个政党和团体,只要把中华民族带向富强振兴的道路,就会得到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支持拥护。"

黄兴第三子的长女黄仪庄介绍了黄兴生平。她说,祖父于1874年10月25日生于湖南善化,1916年10月31日因病去世,年仅42岁。

"今天举办这个隆重的活动,不仅仅是纪念他个人,而是纪念他的精神,推动公众缅怀对辛亥革命做出奉献的革命党人。"黄仪庄说。

来自湖南的历史学者郑佳明表示,"黄兴最与众不同之处是把顾全大局和坚持原则很好地结合,他即是坚决的革命者,又是拥有宽容胸襟的妥协者。既做英雄,又做圣贤,是理想主义者和实干家,也是三民主义思想重要的贡献者。"

郑佳明认为,对黄兴这样的先烈宣传不够,需要重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先贤。

当晚,侨界还在中国城新亚洲酒楼举办晚宴,6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完)

进入 郑佳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辛亥革命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90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