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领导能力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5 次 更新时间:2014-07-24 09:30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领导  

齐卫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议题,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国家建设层面,与执政党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由党中央提出,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去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证。

治国理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政治呈现国家与政党紧密粘连的结构形态,这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路径。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定律。

国外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政党与国家一般都是分离的,连接两者关系的机制主要是政党竞选,各个政党通过竞争执政权力体现与国家的关系。竞选获胜的政党进入国家政权体系,竞选失败的政党则被排挤于国家政权体系之外,因此被称为“在野党”或“反对党”。当然,这样描述国外政党政治有点简单化,各国政党政治的实际运作事实上要复杂得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多数情况下,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是松散的、间接的,甚至是分离的。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衍生出执政党与治国理政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党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国家和社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到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政党、国家、社会是连在一起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政党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国家治理大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没有党的领导一事无成的道理,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全部历史实践中反复被验证。执政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既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又关系到中国人民安康幸福。治国理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既有历史的依据,也是现实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要求上。党肩负着长期执政的使命,担当着引领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职责,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按照现代化要求进行有效的治国理政,才能满足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群众期待。

党的领导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深刻之处在于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植入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路之中。“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治理”是20世纪后期学者们为实现现代化设计的路径。党中央以正式文件确立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在执政实践中的一个重大抉择。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是一个后起的追赶者,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决定了它需要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治理范式。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以及揭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中国现代化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实,国家治理的事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早就存在。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国家治理也相应地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着变化。近几十年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时代环境的全球性呈现,都对各国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模式选择、体系建构以及能力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命运,而且也决定着民族的世界地位。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的建设必须确立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相辅相成。在政治学理论范畴里,政党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特定的所指,也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但寻求治理则是共同的要求。党中央既讲治国,也讲治党。在一般提法上,国家层面主要突出治理,政党层面主要强调建设。然而,国家治理与党的建设不是相对立的,国家需要治理,政党同样需要治理。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涵义是按照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决策表明,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相一致。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保证,党的领导实现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每一步推进,都为坚持党的领导创造现代的基础。现实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在于党实施领导的方式对不对头;不在于党敢不敢于领导,而在于善不善于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着力解决好党的领导科学化问题。党的领导科学化的水平必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契合得好,党才能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真正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执政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执政和领导的关系。就执政和领导的关系而言,党的领导能力是执政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事实是,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它以民主革命时期显示的领导作用,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决定着执政基础的扩大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党面临“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情势下,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提高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能力的科学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越深入,遭遇的问题越多,面对的风险越大。一方面,世界形势举世罕见的深刻变动和一些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使国际社会的发展态势变幻莫测,外部环境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情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呈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和矛盾,有一些是历史遗留和积压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实践发展中新产生的。实践将改革推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提高领导运用制度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现代化既没有雷同的道路,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模式,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治理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社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调控的功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由两句话组成,前面一句是定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方向,后面一句话是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念。两句话构成一个目标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辩证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第三,提高领导国家治理资源整合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其实就是治理资源配置的组合,国家治理能力其实就是治理资源功能的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整合治理资源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汲取能力。所谓国家汲取能力,就是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种资源的功能发挥。国家汲取能力的强弱是能不能达到社会善治的重要体现。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方式的区别之一是治理主体的多样化,除了行使治理权力的政府外,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基层单位以及民间力量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既是从上到下的秩序化建构,也是上下互动的扁平化管理。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治理主体的功能,才能提高领导国家治理资源整合能力的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证。(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领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5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