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中国为何不认“世界第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0 次 更新时间:2014-05-10 09:49

进入专题: 世界第一  

高连奎  

 

世界银行发布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报告,通过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作出预测称,今年中国可能超越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这一新论点引起全球各大媒体热议。

对于这一好消息,参与这份报告研究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赞同,并且坚定地拒绝这一结论,也不希望这样的统计数据被公之于众。据透露,双方在世行ICP项目内部争执了足足一年。甚至导致最终出炉的报告中有这样一个注解: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本报告采用的方法论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见。以至于有媒体甚至用上了"中国痛恨'最大经济体'"这样的标题。

中国之所以不愿意更快地成为"世界第一",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计算方法的问题,比如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必须以汇率作为付款的基础,因此在比较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时,汇率法无疑更显重要。而世界银行则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法,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例如,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比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

以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还排在第99位的后列。美国金融分析师格雷格·麦克布莱德说,虽然PPP消除了一些统计失真,但误差仍然很大。但必须指出,世行的预测采取的是购买力平价计算法,这是一种被认为更科学的算法,而且一直被世界银行所采用,并非单独针对中国。尽管这一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科学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可以规避汇率被人为扭曲的情况。其实算法不是问题,这一算法已经坚持多年,中国也从来没有抗议过。本次中国抗议的也不是算法,而是"第一"的名头。

东西方此消彼长

成为"世界第一"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所以当外面说中国"崛起"时,中国人更愿意称为"复兴",因为世界第一的宝座本身就属于中国,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求经济大发展开始,中国经济上升到世纪第一的势头不可阻挡。但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人们不能忽视这个转变的历史意义。美国作为全球经济霸主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就意味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显示着全球政治经济中心由西方到东方的快速转变。

对中国人来说,成为第一意味着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被西方的羞辱,更是证明了中国政治的优越性,甚至是中国人的聪明和优越。美国丢掉了第一的位置,象征着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下降,象征着美国模式的失败。从更大处说,是整个西方的衰落。这些解读一旦发酵,将成为媒体、学术界的持续热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不相信中国的数据,其实如果将2012年各省区公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加总,中国GDP总量将比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多出5.8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为了挤掉水分,特别是考虑到夸大经济总量将在国内外面临的不利局面,有意将GDP总量向下修正了11%。另外中国半合法和非法的灰色和黑色经济活动猖獗,这些未能统计在内,中国实际的GDP数据要高很多。综合不同因素考量,中国政府公布的GDP数据,应该还是基本可靠的。

中国政府的担心是另外的因素,当年日本欲超越美国的冲动引来了"广场协议",导致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这方面中国也值得警惕。中国也应该看到美国在创新方面仍有着坚固的领先优势,在许多工业和领域的主宰地位不会消亡。纽约仍将是世界最高级的经济中心,美元仍旧会坚挺下去。美国人自身也应该反思,当下的美国同样也急需一场改革,需要更好的基础建设,更好的免税代码(Tax Code),提升教育系统,和缩小收入差距,这些能够稳固经济增长。

其实中国经济超越美国,一直是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2000年以来,年均10%的增长率使得GDP增加了三倍。这种奇迹般的复合增长意味着,中国注定会超越增长放缓的美国。作为全球廉价商品供应国,中国去年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货物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拥有2000亿美元左右的经常账户盈余,美国则存在约4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赤字。即使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大约六七年就翻一番的高成长速度;美国则处于衰退或小幅增长中。中国如果不是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紧缩货币,主动放慢发展速度的话,2014年中国超越美国不仅仅是按购买力算法了,即使按照真实汇率,中国也将大幅超越美国。自2010年以来的中国货币紧缩和主动经济减速,至少让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推后了三四年,而这种推后估计也有中国政府对美国因素的考虑。

但从常识上看,一个贸易量、钢铁产量、汽车产量、外汇储备、高等教育规模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口四倍于美国的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本身就没有什么应让人惊讶的。但从早期的"中国崩溃论",到后来的"中国威胁论",再到今天的"中国第一论",国际舆论也越来越从唱衰中国,到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和责任上来。例如,联合国会费就该多出,国际援助与救灾等更不能太小气,温室气体减排应该承担更大份额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则一再强调,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位居穷国之列。另一方面,中国强调西方一直不理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决策份额太小的现实,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权额度等。如果中国能够在国际社会上迅速享有与经济地位相符的权利的话,当然中国也愿意承担这些任务,但达到这一点又非常难,这也是中国不承认为世界第一的一个原因。

作者高连奎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


    进入专题: 世界第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6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