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梅:中国梦的形成和发展及理论渊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74 次 更新时间:2014-01-21 21:18

进入专题: 中国梦  

戴雪梅  

 

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严肃词汇,中国梦概念诞生于被称为中国崛起年的2005年,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2010年得到重申。2012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与依归,中国梦概念大放光彩。中国梦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定性定量综合研究。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郑重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首次有力倡言,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激发了知识界的持续热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的理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见诸报刊网络。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凝聚共识中成为现实,本文在梳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梦拥有无可辩驳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政治内涵丰富的概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它最早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为了回应之前国内外舆论对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即将退居二线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连续性的种种疑虑和担忧,党的十三大报告在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同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宣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当时,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曾称赞中国领导人“正在推行一种大战略”,这个大战略“在连续性和向前看方面,比莫斯科、华盛顿或东京的战略都强,更不用说西欧的了”。[1](p.439)

1997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后,国内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左”的思潮泛起,对改革开放进程造成了严重干扰。为此,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针锋相对地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回顾了建党81年的历史,宣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的庄严使命”。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并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是“不可逆转”的。

 

二、中国梦概念在被称为中国崛起年的2005年应运而生

尽管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词汇,早在1987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热门话剧《中国梦》中就已与美国梦作了比较和诠释,而中国梦作为一个描绘外籍友人的中国情结、归国留学人员的报国情结和本土与外国企业家在中国的梦想的语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使用,但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严肃语汇,中国梦这一概念是由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2005年首次提出的。

2005年被称为中国崛起年,这一年中国GDP以2.2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英国的2.0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这一显著的经济成就使得“中国威胁论”一时甚嚣尘上。阎学通是国内最早研究中国崛起的学者,他认为,“中国威胁论”事实上从1993年就已经出现,当时国际社会只是担心中国崛起。但到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东亚第一大进口国时,国际社会才开始真正讨论中国是否已经崛起,并集中关注“如果中国崛起,会给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威胁”这样的话题。[2]为了回击“中国威胁论”,为中国崛起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郑必坚在2003年11月初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阐释了中国开创的“和平崛起新道路”。[3]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势头越来越猛,①“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越唱越高。2005年5月,郑必坚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就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两大主题发表演讲时,首度提出“中国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中国梦’”,同时声明中国在能源消耗上不会做“美国梦”,在人口流动上不会做“欧洲梦”,在增强综合国力上不会做“苏联梦”。[4]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共济会三边委员会亚太会议”上,郑必坚重申“中国的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基于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梦’”,强调“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5]

2005年末2006年初,时任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也同样敏锐地发现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崛起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并在2006年2月“两会”前夕预言:“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中国梦’”,并希望“有人能够把‘中国梦’是什么讲清楚”。[6]从2006年到2008年,吴建民连续发起召开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吴建民认为,中国梦具有规模大、领域广、与世界分享这三个特征,中国远高于韩国和日本的高开放度为中国民众、海外华人和各国人民提供了做中国梦的机会,因此“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7]叶小文提出,中国政府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紧张关系及其对社会失范、文明冲突的双重焦虑,将为国家和个人带来圆梦的机会。[8]郑必坚阐明了中国梦与近代以来三轮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经历了从“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到“和平发展,文明复兴”的演进历程,“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华文明在21世纪同其他文明不是通过对抗,而是在和谐与合作当中实现伟大复兴”,“文明复兴”中的“文明”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综合”。[9]

张颐武是我国较早和长期关注中国梦问题的文化学者。早在2005年7月,他就谈道,中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中国千百万人民“视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人生最大目标”的新的中国梦,非但没有使“社会整体性破产”,反而带来了和平崛起的新的历史景观,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10]8月,他在唐季礼影视作品研讨会上发言,认为新的中国梦是“一个成功的梦,一个凭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一个充满希望的梦想,这是一个强者的梦想,一个每个个人冲向未来的梦想”;这个中国梦是“相信在这个国家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期望的梦想”;这个中国梦告诉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不是世界的问题,而是世界的机会”。[11] 2006年“两会”前夕,张颐武注意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中国需要借鉴美国梦的经验,利用大众文化发展造就的平台,创造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梦。[12]

李君如是较早出版中国梦相关论著的学者,2006年6月,他在其著作《中国梦:和平发展的中国》中,阐释了两类中国梦——中国人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友好国家人民的中国梦,并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梦想划分为两个阶段,前100年是为救亡而强国的中国梦,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梦,最终以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政治条件;后100年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中国梦,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是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相结合的中国梦。②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两个概念在2006年开始连结

2006年9月,在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郑必坚首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这两个概念明确联系起来,认为13亿到15亿中国人的“中国梦”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复兴,是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手段、文明的形象,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复兴。[13]除此之外,也有把“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等同的观点。例如,何振梁在第一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发言时,认为“中国梦”即“中华的腾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2007年,吴建民提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15]并相信中国能与世界共享中国梦,使得世界更美好。

2008年3月,在第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李君如表达了“希望北京奥运会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良好愿望。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口号的北京奥运会,这表明中国梦在某一方面得到了实现。但正如张颐武所指出的:“奥运这样一个中国人百年梦想的实现不是前进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巨大的可能性的展开。”[16]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中国人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的辉煌其实才刚刚开始,中国梦还在延伸之中,强调国人“对于面前的问题和挑战的乐观和坚定”是“异常宝贵的”。[17]他称赞30年的努力已经让中国梦有更灿烂的展开,呼吁被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在新的平台和起点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分享国家的光荣的同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光荣。[18]

 

四、中国梦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2010年得到重申

2010年,中国GDP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年初,被基辛格称为“必胜主义者”的刘明福出版了畅销一时的著作《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该书从国家角度阐述了中国梦,主张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战略目标包括意识形态崛起、军事力量崛起、科学技术崛起和经济崛起,抨击了把中国崛起等同于经济崛起的错误理念,认为这只会把中华民族变成“经济民族”,断送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他认为中国应勇于参与国家竞争,敢于对弈美国,通过创造比“美式民主”更好的“中式民主”奇迹,创造比“福利国家”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奇迹,创造比“多党竞争”更有效的“长治久廉”奇迹,完成从生存、发展、崛起到领袖的战略转移,取代美国成为21世纪的冠军国家。③

从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隆重举办,7308万的参展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张颐武提出世博会是“中国梦”展开的大平台,展现了世界和中国一起前进,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改变世界的新的历史篇章,其期许的不仅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新的未来。[19]他认为中国30多年的伟大变革昭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核,即“许许多多的个体通过自己胼手胝足的劳作,通过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到最大来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未来”。[20]他担忧一些年轻人沉溺在抱怨文化中,用抱怨使自己的疏懒合法化,用社会问题使自己的消极合法化,与积极努力向上的中国梦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疾呼中国需要在和抱怨文化赛跑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中国梦,用中国梦激励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中国和世界。[21]

2011年6月,周天勇在其著作《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从个人角度,把中国梦具体化为“成为城里人:数亿中国农民之梦”、“安居和乐业梦”、“生活的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之梦”,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框架勾勒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调整城乡、产业和企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实施赶超型科技进步战略;克服利益梗阻,坚定地推进改革,形成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体制改革。他认为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社会、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秩序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三个条件。④

 

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12年大放光彩

2012年1月,李源潮在《国际人才交流》期刊发表卷首语《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指出“开放的中国机遇无限,发展的中国希望无限。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一个西方的美国梦,也有一个东方的中国梦”,号召世界各国专家来华工作,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22]4月,李源潮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我的中国梦”座谈会上,阐明了中国梦是真实的、进步的、长久的、大家的,希望海外归国人才与国内人才共同用智慧和坚韧托起中国梦。[23]

2012年8月,张颐武在评述伦敦奥运会时,认为尽管中国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但北京奥运会标举的中国梦并没有枯竭,中国梦珍重奋斗的价值、珍重梦想的价值的弥足珍贵的观念依然鼓舞着我们前行,个人的幸福感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需要社会和个人用奥运的精神去奋斗,追求梦想、永争第一的精神,既支撑着个体前进,也支撑着社会和国家前进。[24]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与依归,中国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12”活动中,“梦”当选2012年国内“年度汉字”,主办方认为这表明在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梦、GDP赶英超法等强国梦想一一兑现之后,人民群众期待个人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社会中已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中国社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更多的年轻人圆中国梦提供制度平台。[25]

2012年12月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热潮方兴未艾之际,《人民日报》以《中国梦·数字观》为题,公布了一组反映国人对中国梦认识情况的社会调查统计数字。对于第一个被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中国梦’”,在参加调查的1186人中,选择“自我实现”、“社会和谐”、“美丽中国”、“政治民主”、“民族复兴”、“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的分别占50.9%、45.3%、39.8%、36.9%、33.2%、17.1%、16.4%。对于第二个被调查问题——“您认为‘中国梦’有哪些圆梦条件”,在参加调查的1127人中,选择“政治清明”、“社会公正”、“实干兴邦”、“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制度自信”的分别占72.3%、69.3%、56.3%、27.1%、15.4%、11.3%。对于第三个被调查问题——“您认为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是什么关系”,在参加调查的934人中,选择“互为前提”、“个人本位”、“国家本位”的分别占49.7%、46.3%、41%。对于第四个被调查问题——“您认为实现‘中国梦’有哪些阻力”,在参加调查的1026人中,选择“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形式主义”、“价值缺失”、“改革惰性”、“缺少共识”的分别占75%、57.2%、56.7%、39%、29%、11%。上述社会调查数据表明,仅有33.2%的人把中国梦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仅有27.1%和15.4%的人认为“改革开放”、“凝聚共识”是中国梦的圆梦条件,认为“贪污腐败”是实现中国梦阻力的高达75%,这些数字反映了当前民众的关切,对中国梦的研究与宣传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与若干研究重点

2013年4月,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刘云山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重承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刘云山首先分析了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结束之际在国家博物馆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之际在人民大会堂系统阐释中国梦这两个重大事件,认为“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在这样的历史性场合,提出中国梦、阐释中国梦,足以说明中国梦特殊重要的意义”。他强调,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人民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梦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中国梦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他提出,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在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中实现伟大梦想;要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在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中实现伟大梦想;要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在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实现伟大梦想;把握好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根本要求,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实现伟大梦想。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把中国梦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远影响,讲清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的文明进步;深入阐释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讲清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真谛要义,讲清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深入阐释中国梦的文化底蕴,讲清楚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讲清楚中国梦在构建核心价值理念上的独特贡献;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条件。[26]

5月,在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刘奇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把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研究中国梦统一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要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27]

 

七、中国梦的研究展望

从近期研究成果来看,侧重单一层面、单一学科和定性研究的成果较多。例如,李君如研究了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关系,认为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实现中国梦是改革开放的目的,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28]石仲泉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义不是恢复到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使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尽量占很大份额。他设想了实现中国梦的四大战略步骤或“四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奋斗目标是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奋斗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步奋斗目标是接近和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水平,第四步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体相当。[29]蒋熙辉认为,中国梦在一定意义上是法治梦,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坚持中国法治道路、弘扬中国法治精神、凝聚中国法治力量,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30]张汝伦认为,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就必须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诉求,内能凝聚人心,明确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方向,外能向世人展现一种有感召力的文明形象。[31]王淑芹认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是国家、社会、个人,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实体化为三重主体的协调共进、有序发展,最终体现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32]陈众议认为,中国梦需要两只坚韧的翅膀,一是“硬实力”,一是“软实力”,中国梦能否成真有赖两只翅膀有力、持续的均衡伸展和相互砥砺。[33]王义桅分析了“中国威胁论”的三种版本,认为破除“中国威胁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即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古”,更非“接轨”,而是复兴(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创新(人类文明)的三位一体,是塑造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三位一体式的国家身份。[34]

从定量角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杨宜勇,他的团队认为中华民族复兴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二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五是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他们在2008年建立了一个三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并在2012年进行了修正。目前这一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民族复兴指数,二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国际影响等六个方面,三级指标由GDP与人口份额的匹配度、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教育年限、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森林覆盖率、国际竞争力等29项指标构成。根据这个指标体系,该团体测算了2005年和2010年的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分别是46.4%和62.7%。[35]

通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概念发展历程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看出,中国梦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有其内在规律,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梦的研究需要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国际关系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并有意识地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方法体系。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在2002、2003、2004、2005年,我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9.1%、9.5%、9.9%。

②参见李君如:《中国梦:和平发展的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见刘明福:《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④参见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陈景彪,王保存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2]吴琪.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专访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J].三联生活周刊,2012, (48).

[3]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N].学习时报,2003-11-17.

[4]郑必坚.对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与中美关系的十点看法[J].中国报道,2005, (9).

[5]王冲.三边委员会亚太会议召开,郑必坚、吴建民参加[N].中国青年报,2005-11-28.

[6]张伟,张雷等.分享式改革:新起点上的“中国梦”[N].经济视点报,2006-03-16.

[7]吴建民.“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 更属于世界[J].外交评论,2006, (2).

[8]叶小文.和谐新世界美好“中国梦”[J].外交评论,2006, (2).

[9]郑必坚.“中国梦”与世界大事[J].外交评论,2006, (2).

[10]张颐武.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文学之后的思考[J].文艺争鸣,2005, (4).

[11]张颐武.专家学者评说唐季礼现象,讲述新的“中国梦”[N].文艺报,2005-08-11.

[12]张颐武.如何让大众文化创造“中国梦”[N].财富时报,2006-03-01.

[13]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J].解放日报,2006-09-22.

[14]何振梁.“体育梦”、“中国梦”与和谐世界[J].外交评论,2006, (2).

[15]吴建民.中国梦与世界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09.

[16]张颐武.后奥运时代凸显发展的主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aroa.html, 2008-08-31.

[17]张颐武.中国梦仍在延伸:2008的启示[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c5kl.html, 2009-01-24.

[18]张颐武.火炬依然照耀我们——纪念北京奥运一周年[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eg7h.html, 2009-08-07.

[19]张颐武.“中国梦”展开的大平台——我看世博[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o100i3q2.html, 2010-05-08.

[20]张颐武.守护“中国梦”的光芒[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ilgy.html, 2010-05-30.

[21]张颐武.让“中国梦”超越“抱怨文化”——“潘晓讨论”三十年后[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 iwtk.html, 2010-06-13.

[22]李源潮.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J].国际人才交流,2012, (1).

[23]李源潮.用智慧和坚韧共同托起东方的中国梦[J].中国人才,2012, (5).

[24]张颐武.中国梦仍在前方:伦敦奥运与中国舆论[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2e0cb.html, 2012-08-15.

[25]2012年度汉字——梦[N].南方日报,2012-12-21.

[26]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J].党建,2013, (6).

[27]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J].求是,2013, (11).

[28]李君如.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N].北京日报,2013-05-27.

[29]石仲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N].北京日报,2013-05-20.

[30]蒋熙辉.让法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N].光明日报,2013-05-13.

[31]张汝伦.中国梦离不开哲学的指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28.

[32]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N].光明日报,2013-04-10.

[33]陈众议.“中国梦”的两只翅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13.

[34]王义桅.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1-11.

[35]杨宜勇、谭永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 (3).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进入专题: 中国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6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