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天: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79 次 更新时间:2013-11-18 15:56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张乐天  


【内容提要】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它是基于对教育改革的拥护、肯定与坚持,是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及面临严峻挑战的认识,同时也是基于对既往改革的反思,从而排解对于改革的制约与障碍。重启教育改革,需要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更大力度地推进教育公平、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和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重心。

【关键词】教育改革/重启/目标/重心

时下,在我国经济学界,响起了一种“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呼声。《读书》杂志2012年第12期曾刊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重启改革议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直陈自己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结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重启改革议程,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1]随后,《读书》杂志于2013年第2期开辟了“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专题。多位学者通过推介吴敬琏和马国川撰写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一书,坦诚地交流了对“重启改革”的认识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对“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希望和渴求有着理解,对学者们所表达的观点有着认同。掩卷沉思,联想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鲜明强调的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我们能更深切地认识“重启改革”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对于全体国民的幸福具有何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自然会想到教育的改革。当经济学界发出重启经济改革议程之吁求时,教育学界是否也需要发出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呼唤呢?回首教育改革的历程,反思已然取得的成就和依然存在的问题,瞻望教育的未来发展,也许,重启教育改革议程不只是一种共时的回应,更是一种紧迫的需要。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时代要求与呼唤

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对此,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首先是对教育改革的拥护、肯定与坚持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教育改革。30余年来,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引领下,中国的教育改革一路前行,跋山涉水、斩关夺隘。自1977年恢复高考,首开全国拨乱反正之先河始,教育改革之路便已拓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予以颁布,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以体制改革为重心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国家又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指引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出台新的重大教育政策与法规。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它描绘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蓝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导引着教育改革向着新的目标前行。正是通过一系列导引改革的政策实施,不断开拓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取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时至今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教育公平迈开了重大步伐。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也令世界瞩目。而巨大成就的取得,无疑源于改革,归功于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的最大“红利”。这是30余年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宝贵的经验。正是基于教育改革带来的强大正能量和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坚定改革信念,需要拥护改革和坚持改革。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首先是建立在对教育改革所持的肯定和拥护的态度上。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及面临严峻挑战的认识

30余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成就斐然,但问题依然大量存在。有的问题十分突出和尖锐,严重影响到教育肌体的健康,影响到一代国民的成长,影响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兴旺。例如,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依然如鲠在喉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多年来被教育界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也还是一个未能让人释怀的疑问。提出和讨论这一问题,自然不是否认我们的教育为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而是放眼世界认识我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对于任一国家的发展而言,有什么问题比人才问题更根本或核心?与这一问题密切关联的另一个堪称为我国“教育之痛”的问题是: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一种被应试教育严重捆绑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一代幸福成长的基础?如何由世界规模之大变为质量之高之强?这一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需要继续直面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还顽强地表现在体制制约上。尽管教育体制改革已在行进,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一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指陈的“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活力”的弊端也依然还是弊端。有学者指出:“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2]其具体表现也在“与时俱进”,翻新花样。我国现行的大大小小的学校,其行政化积习与倾向之严重,仍为社会所诟病。又如办学体制的改革,时至今日,我国的民办教育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在强大的公办教育面前,仍呈弱势群体之状。一种理想的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格局远未形成。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有多样,囿于篇幅,难以尽述。存在的问题既有常态的,也有非常态的。正视问题是改革的前提,解决问题需要改革的推进。正因为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在30余年的改革中虽然一直成为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任务,但这些问题远未得到良好的解决或根治,为此,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甚或重启改革已属必要。

(三)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基于对既往改革的反思,从而排解对于改革的制约与障碍

反思30余年的教育改革,既可认识改革产生的强大正能量,也需要认识改革中的多重阻力与障碍。教育改革虽然在行进,但人们对于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却有不同,对改革的态度迥然有别。一种颇为流行的认为改革已成共识的观点仔细想来是难以成立的。由于改革总是涉及利益的调整与分配,因而也总是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的博弈与较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种种习惯的力量总在对改革形成制约与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的改革起到了正向的作用,有的改革未见明显成效。上有改革政策,下有改革对策的现象在实践中并非鲜见。更有甚者,则是将教育改革视为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在教育改革行进30余年的今天,教育领域内也存在一种对改革感到疲惫、有所松懈甚至产生着困惑与失望的心态。面对教育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面对改革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以及一些消极的心态,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振精神、重塑信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需要重启教育改革议程。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进一步明确目标与把握重心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坚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3]228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的至上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3]3468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4]14纵观三个十年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相似性、一致性。共同特点是指向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定向,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尤其是“文革”时期“左”的教育目标与方针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它更体现出顺应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的发展时,强调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一种更加综合、更加明晰、更加凝练的表达,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新指明了方向。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涵。它把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把人民对教育的满意与否作为考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准,把人民对教育的美好追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包含对美好教育的向往。美好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使生活能够美好的支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有着美好的教育,就可能会有美好的现在,才可能通向美好的未来。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美好的教育,这个国家真正美好的图景便难以绘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被列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也充分彰显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朝着人民满意的向度坚定而持续阔步地前行。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需要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在继续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之时,需要对如何改革作更深入的思考。

教育改革总是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教育改革所针对的问题应该是人民感受比较强烈,并期待努力解决的问题。达成对教育的满意必然是与克服对教育的不满意状况相联系的。从人民满意和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追求出发,现阶段教育改革需要重新关注的议题甚多,这里择其要者阐述如下:

1.更大力度地推进教育公平

公平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教育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平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很多努力,且也取得明显的成效。然而,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尽管教育不公平状况有了改观,但不公平问题依然较严重地存在。其中突出的问题还是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比如在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上,虽然我国已采取诸多措施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但在实践中,一方面因为长期形成的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弭,另一方面则因为一些新的本应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实施,或许是因政策实施的不当而带来了新的不均衡。如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不当而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新的上学难问题便是一例。有学者指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点是遏制乡村教育衰败”。[7]在这种观点看来,在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教育却显现出一种“衰败”之状。如乡村生源的被迫流失,乡村优秀教师的继续流失,由此导致乡村学校的“空壳化”和乡村文化的“沙漠化”。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宗旨相去甚远。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问题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还有很多其他表现,解决问题的呼声依然十分强烈。更大力度地促进教育公平是重启改革议程的首要议题。

2.努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的教育改革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是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因为一切宏观的教育制度或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乃在于,学校是教育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现行的宏观教育制度或体制改革,其重要任务便是解除政府对学校的过多干预与控制,使学校充满活力,从而也使学校中的人充满活力。这便是教育体制改革指向的良好境界,也是人民对教育的一种美好期盼。

就教育体制改革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体制改革的轴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赋予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4]41从这一要求中,我们不难认识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它要求完善国家教育法律制度;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真实地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也要求学校良好地行使办学自主权;要求建立民主式管理学校和监督学校的制度;要求建立社会积极参与学校办学的良好机制,等等。而其重要之处,则是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重构。由此,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则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它集中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向,体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回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已有很大进展与成效,但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还有严重不足,其存在的问题已如上述。对于今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而言,努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要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迈步,继续攻坚克难。

3.努力构建完善的,适合全体国民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已是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有趋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已朝向建构终身教育体系迈开了重要步伐,突出表现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共同发展,教育形式已趋于多样。然而,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着眼于建成学习型社会,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继续朝向建构终身教育体系而努力。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应成为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支点和重心。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绝不只是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而是意味着要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进行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建构。在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中,不仅要有包含学前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同时要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不仅要有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同时要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发展;不仅要有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良好发展,同时要有成人教育尤其是老年教育的良好发展。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意味着要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通,从而使教育体系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建构这样的教育体系,目的是为了使教育的发展更适合全体国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面向全体国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建构这样的教育体系,本身又需要对教育结构和制度进行更有力度的改革,并且要不断实现教育机制的创新。

 

三、重启教育改革议程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要求,也在成为共有的实践行动。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呼吁重启教育改革议程,这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是否一致?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对此,有必要予以认识与回答。

(一)从重启教育改革的角度认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8]对于如此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从重启改革的角度予以认识。这种认识可表述为:《教育规划纲要》是在全面深刻地总结前3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着眼于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和应对新的挑战,它鲜明地体现了对改革的坚持,强调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突出以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求教育的继续发展和健康发展。而改革,无论在何种时期何种情况下,都是以承认问题、正视问题为前提的。《教育规划纲要》正是从正视问题出发,高瞻远瞩地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新的更为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它所提出的种种新的关乎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十分醒目也令人鼓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规划纲要》正是一篇重启教育改革、继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重新迈开教育改革的大步。

(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需要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创新

从重启教育改革的角度认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献的精神和颁行的意义。自2010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在大力宣传并努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其所确立的改革工程也在有声有色地启动,并且初见成效。在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呈现新气象之时,我们仍需认识到,《教育规划纲要》真正全面且深入的贯彻落实并非易事,它仍然受到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依然会遇到新的阻力与障碍。为此,我们需要持续保持对改革的信心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教育改革是一种探索,它指向教育创新。今天,当我们呼唤重启教育改革,我们也期待以创新的精神对待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这需要在改革路径、改革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唤起全体国民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和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只是各级政府同时更是广大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育改革更加尊重民意、顺应民意、服务于人民的满意。这就是重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读书,2012,(12).

[2]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7]邬志辉.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8]人民日报社.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N].人民日报,2010-07-30(01).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6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