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中等收入陷阱”有什么本质特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9 次 更新时间:2013-10-20 21:35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陷阱  

丁咚  

 

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虽然针对的是东亚国家问题,但人们还是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具有相似性质和特点的国家。其中,南美第二大国阿根廷被认为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20世纪大萧条前夕,阿根廷经济发展经历了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阿根廷成为拉美国家中首屈一指的富国,在世界富国中也据有一席之地。1909年,阿根廷经济位居世界第九;1914年人均收入与德国、荷兰持平,高于瑞典、瑞士和意大利。1922年人均外贸额在世界上排名第3,仅次于荷兰和比利时。

阿根廷在这一时期的进步和繁荣,一般认为有多方面原因。

从十九世纪中期后,阿根廷政治趋向于稳定,国家最终实现统一,并大力开展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革新,为外国投资和出口型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九世纪下半叶后,新型工业国家对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长,作为前殖民地国家,阿根廷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据统计,在1853-1873年间,阿根廷的出口增长7倍,到1893年,又翻了一番。

鉴于阿根廷国内环境的好转,外国投资也显著增长。1914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阿根廷的公共外债为7.8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则达到32.17亿美元。

在经济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阿根廷接受了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政治格局和模式。它的宪法和政府体现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原则。政治稳定代替了混乱,并依照最标准的自由主义原则行事,虽然仍保留了东方式专制主义的底蕴。

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都成为阿根廷经济繁荣的最直接的动力,也为阿根廷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从而扩大了国内消费,为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一份数据表明,阿根廷当时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工业化。以1914年为例,人口780万,竟然有大小工业企业4.8万家,雇佣劳动力124.6万!其城市化水平也很高。1869-1914年间阿根廷的城市人口翻了一番,53%的阿根廷人居住在城市,其中25%住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繁荣提供了更多的享乐。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了电、电话、公共有轨车、覆盖的下水道、铺好的街道、装饰美丽的公园以及受到外国建筑影响的新型建筑物;文学艺术也更加繁盛,出现了像何塞·马莫尔这样的小说大师。

但阿根廷的繁荣局面随着大萧条的涤荡以及二战结束后阿根廷政府选择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道路,实施国有化政策而结束,并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平减指数出现负增长,长期低于1万美元。阿根廷在1964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8000美元,但2002年又剧降到2000美元,几经反复,又回到2008年的8236美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军人政权倒台后,重新确立了民主体制,阿根廷由国家干预主义的极端转向了彻底自由主义的极端,政府作用和执行能力在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被弱化,大规模私有化、贸易自由化、放松规制成为新的潮流。

但集权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市场成熟度很低,政府管制彻底放松而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有效建立,导致了财政负担加大、外国资本垄断市场、金融风险凸显、分配不公更趋严重、经常账户赤字加大和国际收支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长期受到保护的民族企业多数还处于发展的幼稚期,难以抵御贸然开放带来的外国企业和外国产品剧烈冲击,大批民族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民族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至今没有完全复苏。

与此同时,阿根廷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解决内部问题而引入外部力量,但外部力量的介入带来了更为致命的冲击。一是对外大量举债以弥补国内巨大财政赤字,庞大的公共支出,迫使用巨额的外部贷款填补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二是采取联系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控制通货膨胀,但阿根廷并不具备足够的外汇储备作为基础;三是对外资彻底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使国家经济命脉落入外国资本手中。它们既降低了国家政府的公信力和调控经济的能力,也使国家丧失了经济主导权,使国家经济过分依存于国际市场。

基什内尔和其妻子克里斯蒂娜执政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严肃金融纪律,增收节支,鼓励出口;积极解决债务问题,实现有利于阿恢复经济发展的债务重组。随着外部经济环境趋好,阿经济迅速强劲复苏,连续4年实现年均9%左右的快速增长,2011年,阿根廷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640美元。

从阿根廷的例子中,我们可知:"中等收入陷阱"是对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种现象的客观描述,虽然只体现于东亚问题的报告中,但对描述世界各国都适用。在那些进入市场化的国家都须面对这样一个阶段:劳动力成本上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结构性矛盾挑战,从而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陷入停滞状态。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美、东亚、中东等国家莫不如是。

在"中等收入陷阱"现象背后的本质因不同经济体而异。"中等收入陷阱"存在于不同类型国家(经济体),高增长不能持续的原因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体)中的表现也各异。

换言之,虽然"中等收入陷阱"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的,但却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本质意涵,在表面的经济停滞下富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乃至是上述因素的综合。而且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必须从经济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政治、社会本质,从而提出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在内的全面性的解决方案。

阿根廷原本实行地地道道的欧美民主制度,在这一政治体制下,其经济稳定发展,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但在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后,随着革命风潮的降临,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导致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使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这一格局作出根本改变后不久,国家经济就又恢复高速发展,人均GDP也回归较高水平。不过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下,阿根廷的外向型经济再遭巨创,直至采取新的改革措施,促使国家初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阿根廷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上述结论的有效佐证。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上一切市场主体的经济体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对于一切市场主体的经济体来说,"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不可回避的规律性现象,但却可以在采取有效战略和措施下逾越这个阶段。

由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到较高的劳动力成本,由较低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升到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水平,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受限于这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体制机制元素和发展规模、水平与层级,其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幅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非总成正比,当这种差距越明显的时候,就越容易产生"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不断改善这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体制机制以及发展规模、水平和层级状况,才会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使其足以支撑劳动力成本上升,创造根本动力和条件。

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它在20世纪的头二十多年里,一直处在当时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随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变化,从而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泥潭,然而一旦国家战略再次出现调整,又能显著改变既有状况,向着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有力地迈出步伐。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譬如北美、西欧、东亚的日、韩、新加坡都在历史上实现了国家制度和体制的转型,奠定了科技创新以增强竞争力的基础;相反那些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则长期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恶性循环里徘徊,寻找不了一条适切的转型和突破之路。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7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