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2 次 更新时间:2013-11-08 10:34

进入专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金融改革  

张茉楠  


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将是重头戏,而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将是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存量,然而,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相对落后。

信贷资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轻小”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信贷投放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传统行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信贷资金向房地产领域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严重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和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近35%。

其二,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明显产生“挤出效应”。2011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及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循环,反映实体经济的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以及商业流通数据依旧十分疲弱,而另一方面,债务比率上升、银行隐性不良资产风险抬头……“金融热、实体冷”所导致的“金融空转”以及流动性自我循环和膨胀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其三,货币产出效率急剧下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超发”现象日趋严重与中国的货币-经济产出效率大幅下降有直接关系。

即使银行资金能够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但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危机中急剧下降,由2008年的0.63下降至2012年的0.51,这反映了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即货币扩张对经济产出效果和效率的下降。

因此,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是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一方面,通过宏观审慎控制金融系统顺周期性、控制信用的扩张速度,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与此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以及直接融资等全方位金融体制改革,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

另一方面,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首先,针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设立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可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型银行体系。

由于中小型银行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中小企业有着更多的直接接触,尤其是小型地方银行与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就有着产权关系,在信贷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等方面与中小企业有更好的匹配。

此外,让金融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其中,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也是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而转向更加有利于经济升级,更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

这类金融体系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投资体系,通过运用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投入、资本市场融资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为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版提供系统性的金融支持。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进入专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金融改革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6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