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 王旭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1 次 更新时间:2013-10-17 11:09

进入专题: 大学生村官  

张冲   王旭华  

 

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和现代眼光的优秀大学生。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但是,如何将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最底层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他们能真正安下心来建设农村、服务农村与基层,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中央有关部门从2008年连续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人才,被制度性地引入农村,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会、大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村官及其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其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据报道,四川省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辽宁省大学生村官因薪资与出路问题集体上访等等。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面临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广大农村需要大量大学生村官充实干部队伍,需要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优势,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又出现“悬空”现象,流失较为严重。

身份认同的尴尬。村民自治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空降”。我国的农村体制是村民自治,由于目前制度的原因,为了不至于破坏村民自治,大学生被“空降”,多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一特殊职务。这种村官非官非公非农身份,他们既不被村干部接纳,也不为村民所认同,使得大学生村官成为两边不贴靠的“墙头草”,出现了身份的尴尬和角色的模糊。这也折射出了大学生村官自产生起就存在法律地位和身份认同问题,因而,他们要么变成既不得罪村干部和村民、也让上级政府满意的“好人”,要么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从来不去上班,而寻求其他出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遭到严重挫折,从而使得大学生无权也无能发挥实际作用。

短期行为的尴尬。除部分村官到村任职是为了在基层历练自己、担任村级实职、进行创业外,还有不少大学生报考村官,是在就业压力面前做出的无奈选择,还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跳板心理严重,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比如报考研究生加10分、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编制优先录用政策、解决京外生源北京户口等。这类大学生村官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会离开村官岗位。根据调查,报考大学生村官的有71.51%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其中有近半数是想通过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超过8成的村官在工作期满后会主动离开农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流动性强,对工作开展缺乏连续性。目前各级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合同期满的村官继续留任工作。

变“乡官”的尴尬。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大学生村官是一股新鲜血液,但是乡镇抱着免费“雇用”劳工的心理,再加上乡镇政府工作任务重,人员紧张,个别村交通、住宿条件艰苦等因素影响,基层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截留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长期在乡镇政府呆着,很少或者几乎不去村里。这样,大学生村官在镇里从事闲杂工作,远离农村,乡镇借调让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广大农村亟需大学生村官回到农村反哺农业服务农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亟需大学生村官回到农村、反哺农业、服务农民。

广大农村人才匮乏。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在农民,关键在人才,然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偏低,再加上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考学、打工等途径跳出“农门”,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才单向外流,产生了越来越多“空心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人才回流率均不超过30%。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输送了大量人才。1980年代由于全国总体上人才匮乏,所以计划体制下分配到农村的人才也不是很多的,农村由于先天性缺陷而人才配置不足。2000年以后回流农村的人才主要以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及企业的大中专技工为主。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技、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环保、资源、市场等人才则严重奇缺。大学生村官正是对这种单向流动的一种平衡——以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基层民主亟需注入现代民主意识。在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变迁过程中仍存在着机制运行不畅,贿选,暗箱操作,黑恶势力、天然的宗族基础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着民主选举的公平公正,村务公开重表面轻实质、民主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村官应该不仅为农村带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而且更应该带去现代民主意识与作风,从而逐步改变农村基层组织大包大揽、一言堂等专制风气,扩大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才反哺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方式。在全面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日益“空心化”。只有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造血式”投入,以人才反哺带动资金、科技、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向农村流动,发挥人才资源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放大”“倍乘”效应,才能开辟“以工哺农、以城哺乡”的新途径,促进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怎样让大学生村官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和现代眼光的优秀大学生。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但是,如何将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最底层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他们能真正安下心来建设农村、服务农村与基层,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包括保障制度、培训制度、升迁制度、竞争制度等,尤其是完善保障制度,解决好他们的薪资与出路问题。只有如此,大学生村官才不至于因制度原因而流失,才能保障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服务基层的决心与信心。要把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作为一件大事,完善“镇村共同负担”的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要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与特长得到最大发挥,给他们安置最适合的岗位;要进行多领域锻炼与尝试,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可以考虑延长合同,但要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应该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大学生村官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政府必须为他们搭建各种施展才华的创业平台。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搞好创业培训,相关部门要帮助其科学谋划、多方协调,可以帮助大学生设立创业基金并提供税费减免,降低审批门槛和提供项目论证与信息服务、帮助解决难题等综合扶持。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定会成为吸引大学生在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

有研究建议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个行政村提供一个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我们认为,这未尝不是大学生村官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一个方向。

在准入过程中把好关。应该如何选择那些能真正扎根农村的,而不是选择那些仅仅把村官作为跳板的大学生?选好大学生村官要侧重选拔与农村工作相关的专业,如农业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选拔熟悉“三农”或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避免其因不适应而无法胜任工作;必须选派立志服务农村的毕业生,坚决避免选入把大学生村官作为跳板的学生;尝试选拔有农村体验的城市生源大学生村官,因其没有“跳出农门”的期盼且对农村生活有新鲜感,从而有利于吸引其在农村选择创业。当然,对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综合考察。另外,可尝试选拔异地生源与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要大力培养适合新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必须面对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与实践实习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高校必须研究如何专门为中国农村培养人才。

上级组织与村级组织做到真正培养。真正做到培养好村官,使之带领农村致富,真正做到贯彻执行党的理念、宗旨,体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联系群众,才是大学生村官的真正课题。一般而言,在村民眼里,大学生村官代表的就是知识,代表政府与党,因此,大学生村官能否真正成长起来,能否真正成为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的领路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及其制度成败的关键,更是关系到党与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宗旨、路线、方针能否在最广大的农村得到贯彻与执行。

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对大学生村官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优秀的要记入档案。在国家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人才中,要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的表现与考核结果一并纳入考虑。努力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不埋没一个人才,不漏掉一个好干部。为大学生村官们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开启管理工作新风。要建立绩效奖金,对表现优异、作用明显,为乡村创富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奖金激励,尊重和满足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基本物质需求,稳定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成才。


    进入专题: 大学生村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5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