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城镇化不能盲目“造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2 次 更新时间:2013-09-16 19:52

进入专题: 城镇化  

王东京  

时下学界有一说法,称此前三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是由工业化推动;而此后三十年将靠城镇化推动。差不多众口一词,似乎没理由可以怀疑。然最近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不甚清楚。我的问题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不是两个可以截然分开的阶段?若是,上面的说法能成立;但若不是,这判断恐怕就大有疑问。

工业化与城镇化究竟是何关系?或者说它们是否是前后两个阶段?显然,这与人们对城镇化的理解有关。关于“城镇化”,我所看到的解释有三种,简言之:一是化村庄为城镇;二是化农民为市民;三是化务农为务工。应该说,这三种解释都对,也都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但若刨根究底,问城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家的看法可能各有不同。

先说我的观点。城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转换农民职业,即化务农为务工。离开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城镇化皆是舍本逐末。比如化村庄为城镇,其实就是建小城镇。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教训,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小城镇”大战略,政府投了四千亿,短短几年小城镇遍地开花,结果呢?全国一万多个小城镇,每个平均人口仅3000多人,而非农人口不及2000人。由于农民在城镇无以谋生,久而久之不少小城镇也就成了空城。

所谓化农民为市民,通俗讲就是转户口。户口重要吗?当然重要。目前在中国户口不单是身份象征,也与待遇有关。这些年进城农民工由于无城镇户口,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皆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希望转户口。问题是,转户口是否就是城镇化?大约十年前我曾赴西北某市调研,听当地官员说城镇化率达到51%,我大吃一惊,细问究竟,方知当地人口一半以上转了城镇户口,可70%的人还是以种地为生。这样的城镇化岂非掩耳盗铃?

是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转职业而非转户口。换句话说,城镇化要从非农人口的比重看,从事非农人口的比重越高,城镇化率就越高;反之,若农民仍以种地为业,即便百分百转了城镇户口也算不上城镇化。故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城镇能提供就业岗位,能让农民在城里找到工作。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农民找到工作?当然只能是发展工业,若工业不发展,城镇化就如空中建塔,没有根基迟早也要坍塌。

回顾一下城市发展史,我们或许看得更清楚。早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已出现了。不过那时的城市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只是消费中心,没有生产功能。真正意义的城市,是13世纪工商业发展后地中海沿岸涌现的如米兰、威尼斯、巴黎等商贸中心。而城市化大步提速,则是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不仅打败了手工作坊,同时也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至一战前夕,英、美、德等国家其实已经城市化了。

可见,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的。不信你能举出一个例子,证明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绕过工业化实现了城市化;或者有哪个国家绕过城市化而实现了工业化。的确,工业化与城市化就是这样密不可分,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而非前后两个阶段。既如此,那么“中国经济前三十年靠工业化推动,而后三十年靠城镇化推动”的说法就不足为信,是拍脑袋想当然。

有人也许会说,工业化与城镇化虽不能截然分开,但可分主次。即前三十年主要靠工业化,后三十年主要靠城镇化。这观点对吗?坦率讲我也不同意。因为这很容易产生误导,会让人们想到中国经济未来主要是靠“造城”。离开了工业化,所谓城镇化实际就是“造城”,盲目“造城”不仅劳民伤财,对拉动经济也于事无补。你想,若无工业化支撑,城镇造起来有啥用?痛定思痛,难道以往的教训还不深刻么?

事实上,中国此前三十年,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驾齐驱同时提速的过程。有数据说,迄今2.6亿农民工已在城镇就业。你想,若没有工业化提速,这么多农民怎可能转得了职业?结论很明显,城镇化不可能离开工业化,何况中国工业化远未完成,目前还只是中期阶段,我们本应心无旁骛一鼓作气才对,可不知为何有人偏要另起炉灶提什么“中国经济靠城镇化推动”的口号,这实在是多此一举。

我不赞成提新口号,当然不是说城镇化不重要。我的观点,是城镇化应以工业化为依托,要水到渠成而不是拔苗助长。当下学界有个现象,很多人喜欢标新立异,做学问求新求异无可厚非,可学术创新应在理论建树上取胜,而非一味地整新名词、新提法。明知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可分却硬要说是两个阶段,还以为自己看见了皇帝的新衣。闭门造车,此等学问我看还是不做算了。

    进入专题: 城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73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