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16 次 更新时间:2013-09-13 13:53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石仲泉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极其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十年的历史重任;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是21世纪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P45)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2)这就是说,从现在起,已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奋斗了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还肩负着具有总任务性质的三大重任。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像这样极其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尚属首次。这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取得的成就充满自信,但又绝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奋斗下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的郑重宣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十年的历史重任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1979年底用“小康”一词形象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后在1981年提出的。到1984年3月,他将小康社会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问题联系在一起,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来宣传。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P54)我们现在讲的小康社会,其源盖出于此。但是,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

(一)小康社会和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1964年底1965年初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宣布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重要参照。

邓小平的新发展战略,首先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他在1979年底提出小康概念时就说: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到20世纪末达到某种指标,比如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同西方比,还是落后的。只能说,还是个小康水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P161)这以后,邓小平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有的提法有所改变,到1987年基本定型。他说: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到1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那意味着到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达到这一步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共十三大对邓小平的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了明确概括,十四大再次肯定这个战略,并将其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鉴于十三大已宣布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候,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此,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明确和具体。

(二)中共十六大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根据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共中央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后,在十五大提出了在21世纪前半叶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邓小平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宣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和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3](P1369)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地向全党宣布“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4](P14)十六大昭告全国人民: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如何将“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具体要求、历史机遇和实现途径。这就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论。

(三)中共十七大到十八大,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号召全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各项新要求中,有三点最为显著: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翻两番,经折合计算,由人均3000美元提高为5000美元。二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由穷富差别状况大的“哑铃型”走向穷富差别小的“橄榄型”。三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中共十七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又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五年是过去十年的继续。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均迈上一个大台阶。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0.2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世界排名跃升到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增长了1.4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住行用条件有很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0多元增加到21800多元;农民收入连续8年保持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一系列新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共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再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尽管在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这个目标,但由于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周边环境使国家安全风险日显突出,既继续呈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加快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生活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期待,中共十八大对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论列了五个方面的要求:(1)经济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是首次提出。(2)强调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对人民生活,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反映了广大老百姓的呼声。(5)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上述方面,或是十七大报告没有讲的,或是讲得不多的。

应当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报告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了抓住机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如期实现。

二、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的历史重任

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结果,那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贯穿其间的过程。推进和实现是不可分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说明不同问题,则使用不同概念。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的目标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它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愿景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是,它的内涵、实现步骤和目标要求等,随着对一些问题认识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初始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首先提出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当年发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内容。这可谓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胚胎。195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他先是在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会议上说: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大概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1954年9月,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P350)

也正是在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革命的目的、国家的任务和政府的工作作了说明。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6](P132、136)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最初提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思想作为全党的意志载入了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八大党章写道: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指出,国家当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这个初始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是那个时期认识的兴奋点的客观反映。

2.规范化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1957年春天,毛泽东先后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报告。在前一个报告中,他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现在要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在后一个讲话中,他开始对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有新的考虑,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P268)这里提出的建设现代科学文化,体现了增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但只讲了“三化”,内涵不完整。1959年底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对此作了补充。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P116)这样,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后来所讲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当然,正式的规范化表述,是周恩来在1964年底1965年初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那里,“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

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构想,也是一个调整变化的过程。有如上述,毛泽东最初设想大概经过10个五年计划即50年,差不多可以建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6年,他在八大一次会议期间会见外国代表团时又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至100年时光。在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讲话中,他还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随后,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政府最早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这个宏伟目标,成为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鼓舞人民的最强音。

(二)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30多年,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大致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奋斗目标的求实和深化。

1.邓小平对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面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政府的主要任务,这就是集中力量搞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并说,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自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后,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步骤开始进行调整。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就是到20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9](P194、237)“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2](P54、64)对于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由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到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这是战略目标第一个大的调整。它既考虑到国家基础弱、底子薄的实际状况,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二个大的调整,是将到21世纪中叶由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在提出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后,继续思考第三步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能否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问题。1984年到1986年的讲话,他还是讲,到那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才是发生大变化,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但从1987年3月开始,他降低了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在会见外宾时,他说:我们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到一千美元不算多,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有了这个基础,再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希望的”。“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2](P210、212、251、25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当时正在准备的中共十三大报告有关。中共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由于对国情的重新思考,因而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不能不作调整。此后,这个战略目标就没有变了。十三大报告不仅明确概括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而且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目标称之为“基本实现现代化”。[10](P16)

2.江泽民、胡锦涛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视为新的发展阶段,又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的历史任务。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邓小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深化和丰富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第二步构想和战略部署。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根据“南方谈话“精神,明确了到建党100年时,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共十五大报告丰富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两个思想:一是对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二是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将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中共十六大报告在“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4](P1、43)这里,不仅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而且将它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和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提升。此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不断重申。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此后,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这三大历史任务。只是到十八大报告在讲“推进”它是历史重任的同时,又强调“实现”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目标性。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过程和目标的统一。如果说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目标呢?联系到毛泽东在1962年讲的“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设想,也联系到邓小平讲的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构想,不难得出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之后继续奋斗,努力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显然,这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中共十八大已经将它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世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自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寻找强国富民的真理,求索振兴中华之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信念更加强烈,它集中地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重要文献之中。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希望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P54-55)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担当地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还指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是伟大的政治宣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讲话道出了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的心声,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它对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是极大的鼓舞。

既然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是最伟大的梦想,那么中华民族的兴盛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吸引先进的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付出最大牺牲,进行感天动地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又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需要首先弄清楚。这里谈点个人看法。

(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识:

一是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从汉武帝开始,疆域版图就已经很大了。那时中央政府直辖的郡县,东北至朝鲜半岛有四郡,南至越南北部有三郡。唐朝的盛世疆域曾西至咸海,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北纬18度,版图达1000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即北面西至额尔齐斯河,东至鄂霍次克海;西南至现克什米尔地区和喜马拉雅南麓;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使古代中国疆域的版图最后定格为:北至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共约1300万平方公里。清朝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当代中国的领土范围是以清朝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疆域版图为基础确定的。

二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近代,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1840年鸦片战争特别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这个曾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傲视诸“夷”的“天朝上国”,迅即成为由多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仅仅五六十年间,几乎所有西方和东方列强通过上十次侵略战争,签订一个比一个苛刻的数百个不平等条约,进行疯狂掠夺,使中国失去了300万到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掠走了十几亿两白花花的银子。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正是这种苦难中国的历史背景,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接过先进中国人“击鼓传花”的接力棒,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灿烂前景。

(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科学含义

我们不断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对它的科学含义,宣传媒体很少解释。在我看来: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般地说,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历史过去几百年,疆域沿革变化很大。中国遵守通行的国际法律法规,不可能去改变现在各国的疆域。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曾谈到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遭受十几个列强侵略奴役的情况,历数了从中国得利最大的日本和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认为日本欠中国的账最多,再就是“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然后,他说:讲清历史问题对解决遗留问题有好处。但是,“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P295、291)邓小平的这个胸怀是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恢复过去的疆域版图。但是,特殊地说,如果曾经强占过我们领土的那些国家重新挑起战争,我们打赢了,是胜利者,那就要收复过去丢失的那些领土。这是国际惯例。

第二,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像古代中国那样大。比如科技水平,当代中国的科技的总体水平肯定比古代中国要高出许多,但是,当代中国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的总体水平相比却是落后许多,因而对人类贡献的份额比起古代中国来说小了许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像当代发达国家那样对人类的贡献占很大份额。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6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起来,完全改变过去100多年落后的那种状况,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你赶不上,那你就不那么十分伟大。经过许多年,应该赶过人家,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P157)中国现在的人口翻了一番多,对人类的贡献要更大,任务就更加艰巨。这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是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的意义上讲的。这是它的要义。既然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仅仅是一个复兴历史盛世,更重要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超越历史盛世。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辉煌灿烂的前景,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按照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政府目前的规划,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尽管赶上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有关方面计算,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10%。半个世纪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即使超过了最发达国家,但是,如果用十几亿人口一除,讲人均指标,其差距还是很大的。换言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仍然有限。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是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步的过程。因此,这是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特别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接力奋斗的更伟大的愚公移山工程。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教育好我们的子孙后代,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毛泽东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胡锦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62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教学与研究》,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