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毅:中国法学往何处去
从而深入认识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有些则精读中华文明的元典和其他经典,从而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和价值信念;有些研究中外法律史,有些研究中外的现行实在法和部门法,有些研究法律社会学。我们不但需要在分工后的个别领域取得突破,更需要在整合工作上取得突破。要成全后者,我认为应开拓一种“综合法理学”,从事“综合法理学”的学者应是“通才”而不必是“专才”,他们从事的是创意性的整合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学贯中西,又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有能力把中西法文化和法律思想融汇贯通,应用于当代中国,从而营造一种现代型的中华法文明,一种崭新的、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文明”26。这样,我们便能“完成吴经熊那一代学者尚未完成的使命”27,而“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一种以汉语为表意系统,关于中国人世生活和人间秩序的法律之道,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必盛于吾侪一辈手中”28。
1 苏力:“面对中国的法学”,载于氏著:《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
2 许章润:“书生事业,无限江山”,载于氏著:《法学家的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舒国滢: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页24。
4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政法论坛》,2005年第1至4期。
5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lacy_of_misplaced_concreteness。
7 葛四友:“中西差别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页14。
8 郑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意义与两种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页135。
9 同注5,页35-36。
10 Franz Wieacker著,陈爱娥、黄建辉译:《近代私法史》,台北:五南图书,2004。
11 同注8。
12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页17。
13 同注5,页77。
14 吴一裕:“论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可能性”,《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页63。
15 同注12。
16 同注12,页5。
17 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开启的思的可能性之现象学考量”;魏敦友:“‘知识引进运动’的终结—四评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均见于http://dzl.legaltheory.com.cn 和 http://weidunyou.fyfz.cn。
18 许章润:“和平与冲突:中国面临的六大问题—一位汉语文明法学从业者的民族主义文本”,《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页94。
19 高鸿钧:“中国文化复兴宣言”,载于氏编:《清华法治论衡第8辑:中华法文明的当代省思(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页1,29。
20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载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5,页3。
21 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1974。
22 同注3。
23 张文显等:“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页1。
24 刘星:“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页35。
25 张伟仁:“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即将发表)。
26 江山:《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7 同注3,页31。
28 同注2,页41。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