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在超越资本逻辑的进程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9 次 更新时间:2013-08-25 23:05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王伟光  

各位专家、学者:

今天,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美丽的延边隆重开幕了。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会议的召开付出辛勤努力的吉林大学和延边州委、州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并作主题讲话。 本报记者 王宙/摄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作为常设主办方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谋划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论坛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发布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就本届论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这个主题,下面我主要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自然历史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人们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尽管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如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特点,但无疑的,人类社会这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从野蛮向文明的发展,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的。

回顾历史,我们把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称作“黄色文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称作“黑色文明”,而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文明被称作“绿色文明”。农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相对重视天时、气象、水文等条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探讨和思索,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得到实践和升华,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但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西方,没有物质文化的高度繁荣,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黄色文明”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都比较有限,而反过来,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系统在“黄色文明”的历史语境下,也就无从得以建立。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当资本主义跨越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和航运时期的发展阶段,大工业的生产一方面造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另一方面却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的集中,带来竞争的普遍化和世界性,资本主义对人类环境的破坏超越本国本地的局限,开始向世界范围内蔓延时,生态文明才开始真正进入人类的发展视域,并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被人们所关注。这也就是为什么两百年中,“雾都”的头衔一直高悬伦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化学光雾还不时光临;澳大利亚在上世纪40年代,屡屡受到沙尘暴的侵袭;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仍频繁爆发光污染事件。

资本主义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资本主义自其一产生,就显示出它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点,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与之相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文明问题,也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带来的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由此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来说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了一个极其可怕和危险的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解决,人类社会的前途将不是继续自然历史的进程,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双重矛盾和冲突中,终止人类文明的进程,最终毁灭人类文明。

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真正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后才开始出现的。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就曾指出,当今威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态问题是资本获利的逻辑造成的。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除了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外,也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和破坏。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一方面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短暂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却在更大程度、更深层次上给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生态灾难。

尽管从19世纪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就有学者,如恩斯特·海克尔,在1866年就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但真正将生态问题置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引起全球关注,还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就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改善而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生态文明程度较高,并不是资本主义造成的,反而是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进行限制(环境立法、环境行政监管、大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行动)和转嫁(近代以来的生态帝国主义)造成的。而要真正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让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有关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早已有了非常清晰和明确的论断。恩格斯说:“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对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就是要变革资本主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共产主义。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形成人类社会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实现生态文明,还要积极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兴起的绿色社会运动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和实施措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是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源自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源自于社会主义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使社会主义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代表人民掌权的党和政府,不是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是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超越了具体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角度和高度,将团结、引导和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赴人类社会的美好前程。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并在推动中国社会长期、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党和国家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从单纯的“建设生态文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增加字句层面的修饰,而是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意识形态指向,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表现,代表了一种广域的生态观和科学发展观,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意愿和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只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更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不只建设一个物性的中国,更要建设一个诗化的“自然大美”和“人文至美”彼此交融的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艰苦而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将自己的研究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学术课题来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中,给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科学、合理的学术论证,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学术逻辑和实践进路,在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和风采。

第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集群的优势,发扬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段的研究,形成一批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重大学术成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紧紧团结在一起,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考察,并进而得出有说服力的、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学术成果。

第三,要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对中国梦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进行考察。中国梦是适合历史发展必然逻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高度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高度结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怀抱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饱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好和丰富好。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历史已经证明,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不会给人类带来永续、持久的发展与和平;历史将继续证明,只有建立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才有实现的可能。让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用我们的学术自信,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贡献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愿美丽的延边,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作为美丽中国的缩影,在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永远绽放出其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王伟光

2013年8月17日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0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