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理清中国经济的各种观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3 次 更新时间:2013-07-23 21:27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张立群  

近期围绕中国经济政策的取向,又出现了各种争议。有观点认为,当前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有专家认为,理顺要素价格、打破准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区,才是当前政策的主轴。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政策取向已经很明确,即扩大内需、推动城镇化与加快市朝改革,不应该被误读和扭曲。

理清各类观点,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房租、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汽车、住房市场降温不仅影响到汽车业、地产业,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导致需求增速下降。而劳动工资、土地、资源价格、污染排放收费标准持续提高,则增大了企业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加大,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下降。这也使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自2012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就转向了稳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稳定市场需求。

具体通过加快“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审批进度、增加必要的资金支持、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力度等,使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投资增长由落转稳,促进了经济增长由落转稳。但更重要的还是完善支持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中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打基矗这就需要更关注中长期目标,重点改进供给面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着力于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市场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企业、产业的订单水平,稳定经济增长。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的供给水平提高,也会有效扩大市场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且更可持续。因此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是互为条件,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稳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环境;通过经济转型带动内需扩大,促进增长的稳定。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就是把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的一项重大举措。会议强调扩大内需要创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稳增长,又要着力调结构。

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强调要创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一方面从需求面提出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等扩大内需的措施。另一方面从供给面提出要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营造有利的市惩政策环境,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等供给面的措施。这样把扩大内需稳增长的政策与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供给面政策,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促进信息消费方面,强调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方面提出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等,从供给面采取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求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从而把供给面政策与需求面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整体而言,伴随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正进入7%-8%之间的平稳状态。这是一个以转型升级主导的新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其特点既与2003-2007年期间的防过热不同,也与2008年以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同。必须要根据改革发展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产业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发挥市场作用,使增长的稳定与转型的推进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促进增长的基础不断改善,促进企业和产业对新的发展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加快为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更加健康的增长奠定基矗这应该是新时期政府经济思想的重要特点。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0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