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园 赵文:口号变革:共青团青年动员的考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5 次 更新时间:2013-07-18 09:46

进入专题: 口号变革   共青团   青年动员  

任园   赵文  

【内容提要】共青团继承党的传统高度重视政治口号在青年动员中的运用。建团90年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口号经历了动员内容从泛政治化到服务青年、动员话语从阶级话语到公民话语、动员路径从权威纵向型动员到日常互动型动员等的转变。共青团青年动员要素的变革与发展,反映出共青团组织针对青年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创新青年动员模式的积极努力。

【关 键 词】口号/共青团/青年动员

口号是指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所提出的用以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指引航程的具有号召力、聚合力、战斗力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号角。[1](P35)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在其90年的奋斗历程中提出了许多响亮的政治口号,这些口号在唤起广大青年主动投身革命斗争的热情,调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共青团口号的变迁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共青团90年发展史具体而微的展现。透过这些口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共青团青年动员要素的变化、动员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一、共青团发展历程及其不同时期口号的变化

(一)共青团成立初期(1922年-1925年)。中国共青团是由一批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它于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怀和帮助下创建起来。从成立时起,团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教育青年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一时期共青团的口号宗旨为: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了明确表明团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大革命时期(1925年-1927年)。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青年踊跃投身反帝斗争,在斗争中始终站在最前列。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许多团员青年直接参加了北伐军,献身大革命,更多的青年在共青团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大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在此危急时刻,1927年5月10日至16日,共青团在武汉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发表宣言:坚定地跟党走,要与敌人决最后之死战!同时发布“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等口号。[2](P40)充分表明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不论在何种艰难困苦情况下,都能坚定地跟党走,是党可以信赖的有生力量。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共青团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以及建立、巩固和建设红色根据地的斗争中,共青团带领广大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7月,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总结了团四大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及时克服了“先锋主义”、“取消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倾向。大会指出要切实实现“工作青年化”的口号,号召努力宣传争取广大青年群众,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2](p40)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红军和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共青团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到1930年10月,根据地团员数量达到10万人,共青团直接领导的青年半武装组织——少年先锋队人数最多时达到80万人。共青团由一个以学生、知识青年为主要成分的狭小组织,逐渐发展成为以工农劳动青年为主要成分的革命青年组织。在土地革命后期,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共青团尤其是国统区的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青团的作用日益削弱。这一时期团的口号主旨为:镇压白色恐怖,反对取消主义和先锋主义,纠正“左”倾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倾向。同时号召全国青年团结组织起来抗日救国,保卫革命根据地,为民主自由和平而奋斗。“一切为了前线”、“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口号。[2](P56)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共青团被改造成为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进入全面抗战以后,这些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用群众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开展青年工作,团结全国各民族、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及社会上各界别的青年,同日本侵略者和国内卖国投降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贯彻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共青团改造的决定,消除国共内战,联合起来抗日救国”,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共青团政治口号的主旨。“全体青年武装起来”、“把自己的组织巩固起来”等是抗战时期共青团的主要口号。[3](p151)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虽然共青团组织被改造,但是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并没有中断,这就为后来青年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决定重建青年团组织。“试建、重建青年团”成为团当时主要的任务和口号。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做政治报告。报告肯定了“中国青年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指出,“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正确地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3](p204)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六)建国初期(1949年-1956年)。这一历史时期,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协助党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团的独立活动,加强对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在动员青年参加抗美援朝斗争,带领青年投身三大改造运动,组织青年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忘我的劳动中,共青团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如“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最可爱的人”、“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争取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等等。[3](P106-115)这些口号在有力地动员青年参加人民民主政权巩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对青年进行了很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这个时期是共青团跟随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55年共青团发出“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的号召,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后,更加激发了广大青年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要求全国青年“积极劳动,努力学习,加强团结”,为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确切地反映青年团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大会决定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在工农业生产中共青团组织青年开展“比学赶帮超”、“红、勤、巧”等各种劳动竞赛,号召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60年代初进入调整时期后,共青团积极整顿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领青年艰苦奋斗为国分忧。在引导青年实现革命化,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中,共青团广泛开展了青年学“毛著”和学习雷锋活动,提出了“学雷锋、见行动”、“像雷锋那样生活和战斗”等口号。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共青团也提出了“必须突出政治”等口号。[3](P250-266)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内乱中共青团组织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共青团被诬蔑成“全民团、生产团、娱乐团”,各级组织机构均受摧残,陷入了长达12年之久“一无章、二无纲、三无团中央”的混乱局面。这一时期的“整团建团”工作也始终受到“左”的干扰和破坏,直到“文革”结束,“整团建团”的任务也没能完成。“文革”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砸烂一切”等充满斗争性和火药味的口号在热衷造反的红卫兵等“革命”青年中广为流行。

(九)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政时期(1978年-2001年)。“文革”结束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大解放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改革开放新时期共青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口号,四项基本工作”。①在广大青年中先后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学史建碑”、“学习张海迪”、“五小竞赛”、“全国青年读书”、“中国青年科技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服务万村行动”、“保护母亲河”等活动。提出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学雷锋,树新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口号,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2](p177-181)

(十)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政时期(2002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共青团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其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为口号,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项目;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保护母亲河”、“绿色奥运”等生态环保实践行动。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与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4]这一时期共青团口号的主旨可概括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祖国共奋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从口号看共青团青年动员要素的变革

(一)动员内容:从泛政治化转向服务青年为主

考察共青团90年的口号史及其工作任务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1922年-1976年共青团扮演的角色主要是革命党的助手,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内容以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阶级斗争等为主题,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动员色彩。如1927年5月,中国共青团在武汉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本团是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组织”,“目前革命运动已转入一极严重的时期,我们需要与敌人决最后之死战了!”[5](p442-445)再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青年团组织即以“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最可爱的人”为行动口号,对全国青年进行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化转型的发展,个人利益和民生诉求日益凸显出其合理性和重要性,成为社会大众最为重要的利益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对的时代主题已从革命转向执政,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内容也随之从泛政治化的革命任务转换为以青年为本、服务青年为主。共青团十大(1978)和十一大(1983)开始将关心青年作为实现“把共青团建设成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的一种手段。团的十五大(2003)明确提出要“将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十六大(2008)又提出了“切实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要求。结合这一时期共青团提出的口号和实施的项目,可以看到,共青团革命性的目标已让位于服务性的目标,泛政治化的动员内容已转换为以青年为本、服务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容。正是通过与时俱进地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和满足青年的合理利益需求,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稳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体基础。

(二)动员话语:从阶级话语转换为公民话语

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等的转型离不开政治话语系统的转型,话语系统进行相应的范式转换是转型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动员话语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任务在于把自身转换为能够唤起参与者参与热情的概念、术语。它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的过程。90年来共青团青年动员话语的转换,反映、折射出共青团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与职能及其与青年关系的转变。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共青团主要以革命式话语进行青年动员。如1931年6月,共青团中央通过《关于儿童运动决议案》,指出在苏维埃区域内组织统一的“共产主义儿童团”,以“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口号。[3](P134)1951年3月,青年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联合发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声明》,号召“全国青年一定要和国内外一切反革命分子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3](p212)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随着社会独立性的成长和民主政治规范的确立,共青团逐步注重在自我调整中以公民话语回应青年多样性的价值利益诉求。如1993年团中央、铁道部共同组织的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启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使“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口号深入人心。再如,启动于1999年初以“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为主题实施的青少年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吸引了全国数亿人次的青少年参加,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状况。这些社会志愿活动、公益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公民社会兴起时代背景下,共青团顺应青年公民意识和责任行为发展新趋势,自觉转变青年动员话语的努力成效。

(三)动员路径:从权威纵向型转变为日常互动型

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代,共青团组织受“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影响,为了适应革命战争中革命队伍集中统一听指挥,以及计划体制下高度集权、一元化政治体制运作的需要,对青年的动员经常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化机制来进行。如1933年5月,团中央发布《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要求各级团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参加红军,响应“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3](P132)1950年8月,青年团中央召开全国农村青年工作会议,明确规定“青年团在新区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全力发动青年农民与全体农民一道参加土地改革和减租、反霸斗争。”[3](p211)这就是借助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机制把广大农村青年动员到现代政治体系中来,以实现新生政权向传统农村的一种渗透。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党的执政环境由权威政治向日常政治转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民众生活领域和观念领域去政治化、去权威化和去神圣化。[6](p39-40)在此环境条件下,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共青团稳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开展青年动员时,也由原先体制内权威纵向型动员转向体制外日常互动的动员。即一改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层层发动的组织化动员,代之以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青年动员新路径。

所谓社会化动员就是直接面向社会进行的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在成立各种新的组织或机构,开展专项活动的组织化动员的基础上,共青团的社会化动员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克服共青团资源的匮乏,扩大共青团的组织覆盖,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日益成为与共青团组织化动员相辅相成的有效动员路径。这些从共青团各项品牌活动及其口号中可以略窥一二。例如,1991年9月,共青团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面向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的500多万大中学生以“情系灾区,共克困难——伸出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为口号,开展了针对发生特大水灾的华东地区奉献爱心的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共青团为主体倡导的“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志愿者主口号以及“志在,愿在,我在”、“城市有我更可爱”、“2010,心在一起”的志愿者副口号,成功凝聚了各行各业的百万志愿者为“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贡献。

(四)动员载体:从依赖传统载体到注重现代媒体的使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宣传工具的匮乏和宣传手段的有限性决定了标语和口号作为动员载体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正是那些富于号召力和战斗性的口号激扬着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着青年的革命斗志,鼓舞着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等一大批革命口号是共青团奋斗史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事业和共青团工作有力的推动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已成为共青团进行青年动员的主要载体。目前,共青团组织基本建立了以报刊、网络为主体的团属传播舆论体系,无论是在主流网站的引导和管理,还是在青年喜闻乐见的QQ、博客、微博等现代新媒体的使用中,都能见到共青团的身影。不少共青团组织经常与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活动项目,将媒体的技术优势作为手段高效率地开展青年动员。如在电台中开设青年志愿者特别热线,通过媒体招募志愿者。在主流网站上宣传环保、支教等公益项目,发布“随手公益、快乐志愿”等口号。通过依靠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立各种交流、展示、服务、咨询平台,构建网络化动员机制,共青团组织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主流价值观,有力地巩固了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使其组织动员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三、结论

通过对共青团90年口号史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随着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和执政理念的不断变化与更新,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中国共青团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在青年动员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理念和行为模式,力求与党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在风云变幻、斗争严酷、形势复杂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青团都显示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始终紧跟着党,不断创新与变革青年动员的内容、方式与途径,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跟党走。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口号内容、发布方式、传播途径等的变化,反映折射出共青团青年动员各种要素及其动员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在动员内容上,从泛政治化调整到服务青年、引领青年上;在动员话语上,从政治革命的阶级话语转换到公民话语;在动员路径上,从以往自上而下、层层发动的权威纵向度动员,转变为贴近青年的日常横向互动型动员;在动员载体上,紧跟时代潮流,针对青年实际,更加注重现代媒体的使用。

共青团青年动员要素的变革,从组织化动员模式更多地向社会化动员模式的转向,既是历史形势发展、时代主题变化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共青团组织顺应时代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应对挑战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型。经济资源分散,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加剧,这些导致了青年利益需求多样化、分散化和具体化,青年参与的社会组织与活动日益增多,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独立性、选择多变性、多样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此时代背景下,共青团回应时代呼声,顺应青年多元化、自主化追求以及民主参与的愿望,寻求青年动员要素的变革及动员模式的转型正是新时期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实现青年动员的要素及模式创新,需要在正确妥善处理好动员内容中的青年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动员方式中的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等关系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注释:

①“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两个口号”就是“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参见郑洸《中国共青团简史》第176页。

【参考文献】

[1]张书林.党的政治口号变革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7,(5).

[2]郑洸.中国共青团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3]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4]团史纵览[EB/OL].http://www.gqt.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tszl/.

[5]团中央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3)[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6]郝宇青.从权威政治到日常政治:中共执政环境的变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进入专题: 口号变革   共青团   青年动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8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